第3章 波蘭戰役(3)
- 萬箭千刀一夜殺:世界經典閃擊戰
- 孫蒲遠編著
- 5616字
- 2013-08-02 20:38:51
戰役影響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余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采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為了突破敵軍防御,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團——坦克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與航空兵密切協同作戰。出現了以快速重兵集團在防御縱深對敵人實施迂回和合圍的機動條件。這樣能擴大戰役進攻縱深,提高戰役速度。
關于這場基本上沒有懸念的戰爭,后來的史學家都認為它是“閃電戰”的成功范例。德國人成功的運用了這一戰法,使得空地協同第一次以強大的突擊力量的形式出現在戰場上,為后來的一系列軍事變革提供了教科書式的范例。
雙方主將
馮·博克
馮·博克(1880—1945),德國元帥,參與策劃了德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博克曾于1941年任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在其指揮下,德中央集團軍群在1941年極為出色地完成了消滅當面蘇軍主力的預定目標,但由于該集團軍群在當年立秋后發起的旨在奪取莫斯科的臺風戰役后期遭遇慘敗,他遞交辭呈并獲批準。1942年3月博克頂替于當年1月病逝的賴謝瑙元帥暫時出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在成功地化解了蘇軍在該方向上的反擊后,6月轉調至新組建的B集團軍群負責消滅頓河方向蘇軍主力并掩護A集團軍群進入高加索地帶。但因其指揮的B集團軍在藍色計劃第一階段表現不佳并在事后質疑計劃合理性,而在7月15日被再次解職并被勒令退出現役。其后再未受任用。1945年在避難途中遭遇英軍戰斗機空襲,其座車被炮彈擊中,同坐的妻女當場斃命,博克本人也于當晚在奧登堡的陸軍醫院因傷不治身亡。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被盟軍擊斃的第三帝國元帥。
斯米格威·雷茲
斯米格威·雷茲(1886—1943),波蘭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J.畢蘇茨基領導的波蘭軍團中任旅長,與俄國軍隊作戰。1918年代表“波蘭軍事組織”參加臨時政府。波蘭獨立后曾任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監、總司令。1920年率部進攻蘇俄,一度占領基輔。1926年5月參與J.畢蘇茨基發動的軍事政變。1935年成為波蘭事實上的獨裁者。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時,錯誤估計形勢,寄希望于英、法派兵參戰,未及時進行戰爭動員,在德軍閃電進攻面前措手不及,甚至指望以騎兵對付坦克,致使波軍行動遲緩,指揮混亂,迅速瓦解,本人逃往羅馬尼亞。1941年潛回國內,加入地下抵抗組織。據傳,1943年被德軍殺害。
戰爭中的故事
關于波蘭騎兵與古德里安部隊作戰的兩個版本
1939年9月,古德里安的機動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德波邊境,直逼華沙,波蘭的雷茲元帥派出騎兵部隊來抵擋,此時的波蘭騎兵部隊約有10萬人。在亡國陰影的籠罩下,波蘭的騎兵部隊迅速集結開赴戰場。關于騎兵同機動部隊作戰過程,流傳下來的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
英勇的波蘭騎士挺起長矛舉起馬槍,高喊著口號:“上帝保佑波蘭,祖國萬歲”,然后向德軍第19裝甲軍發起了一次又一次集團沖鋒。正在休息的德國裝甲兵也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摸不著頭腦。隨即他們鉆入坦克中,對波蘭騎士展開了瘋狂屠殺,直至他們全軍覆沒。在進攻前夕,波蘭騎兵質問自己的長官:“敵人都是裝甲坦克,我們的長矛恐怕打不過吧。”指揮官的回答是:“這些裝甲不過是些用錫板做成的偽裝物,是用來嚇唬人的。”不管這位長官是裝糊涂還是真的無知,他的觀點都斷送了波蘭騎士的生命。
這個版本的來源是德國請軸心國的記者訪問位于波蘭克羅揚蹄戰斗后的戰場,當時戰場上橫七豎八的躺著波蘭騎兵及其戰馬的尸體,戰場周圍逡巡著德國的坦克。根據對當時在戰場上的士兵的采訪,兩個意大利記者發表了一個著名的通訊,稱德國士兵告訴他們波蘭精銳騎兵操著馬刀端著長槍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德軍坦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顯然這個報道造成了轟動的效應。
歷史上經常有這樣那樣的傳說,這些傳說因為符合人們的觀點或者有力地說明了某個局部真理而得到廣泛的流傳。而真正的歷史事實卻被人們所遺忘,人們也不再關心那些事實,因為那樣并不帶勁。波蘭騎兵沖擊德國坦克的事件向世人們宣告了騎兵時代的結束,說明了勇氣遠不如裝備重要。但實際上,波蘭騎兵好像從來沒有向德國坦克發起馬刀和長槍的沖鋒。
第二個版本: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克羅揚蹄戰斗波蘭確實派出了精銳的騎兵。當時波蘭騎兵對壘德第19裝甲集團左翼第20摩托化師第76步兵團。八點鐘,德國步兵突破了波蘭邊防軍的防線迫使波軍后退。波軍第18騎兵團奉命掩護。在機動的過程中,波軍發現了一股在樹林中休整的德軍步兵,決定發動突然襲擊,并且成功的擊潰了這支部隊,并在德軍中造成恐慌,導致了德軍攻擊的停頓。在追逐過程中,駐扎在周圍的德軍裝甲部隊聞訊趕到,出其不意地在平原上攻擊了沒有準備的波軍騎兵,機槍的猛烈掃射給沒有掩護的波蘭騎兵以很大的殺傷,受到損失的波蘭騎兵很快的撤退了。
不論是哪個版本,我們都可以斷定,不論是騎兵沖坦克,還是坦克碾壓騎兵。都可以說騎兵和坦克在波蘭戰役中進行過一次中等規模的戰斗。并且波蘭騎兵幾乎全軍覆滅。
必須提及的是,在波軍的最后一次大規模反攻中,大批波蘭士兵成了德國空軍力量的犧牲品。9月9日,大約17萬波軍集中起來,在波茲南附近對疾行的德軍發起攻擊。戰斗初期,波蘭人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他們成功地切斷了德國第10軍的補給線。然而不幸的是,里希特霍芬將軍的“空軍特別小分隊”正跟隨著第10軍一起進攻,沒過多久,波蘭士兵們就驚恐地發現從天邊飛來了大批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和Hs123雙翼攻擊機(Hs123雙翼攻擊機是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主力攻擊機),斯圖卡機翼上的警笛聲和Hs123的發動機如機槍掃射般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來自空中的巨大噪音驚了波軍的運輸馬隊,同時也嚇壞了他們的士兵。以前從未受到過大規模空襲的波蘭軍隊崩潰了,士兵們驚恐的雙眼露出絕望的神情,自然而然地,他們的反攻勢被德軍完全地擊潰了。
說句后話,對于德國空軍來說,他們從這場戰役中學到了很多。雖然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是納粹空軍的損失也不小。不到一個月的戰斗中,德國空軍的戰損率超過了18%,損失了285架飛機,其中有38架斯圖卡。相形之下,在波蘭戰役的前兩周里,波蘭空軍就損失了全部飛機中的80%,以及全部飛行作戰人員中的30%。不可避免地,無可爭議的勝利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蒙住了德國空軍的眼睛,使他們看不到“空中支援戰術”理論存在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在實戰中取得的大量經驗又為這種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善于完善的德國人在后來的法蘭西戰役中終于徹底的完勝。
名人論戰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總結波蘭戰役時說:“1939年的戰事結局,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在東方,一支陳舊得無法救藥的軍隊,為一支應用新技術的小坦克部隊加上占優勢的空軍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動作遲緩的軍隊,卻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壓力?!?
相關鏈接
閃擊戰的歷史
閃擊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提出的關于機械化戰爭的理論。裝甲車輛的出現,以及內燃機廣泛運用于戰爭,導致陸戰產生根本性變革。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突擊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必然將隨之發生變化。富勒提出組建以坦克為核心的,由職業人員組成的小型精干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通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占戰略要地或切割敵人的防御;以瓦解敵人的士氣,迫使敵人屈從于己方的意志為目的,而不是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調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可視為閃電戰戰術的理論雛形。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里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家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提出了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并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出現較大規模適應機械化作戰的編制,各國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并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致勝的目的。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御后縱深迂回到波蘭防線的后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于戰線后方被占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軍俘虜。僅僅28天后,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后,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后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都采用了類似的戰術,即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回包抄。從而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戰斗意志,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采用這種戰術,在初期取得很大戰果。
閃擊戰運用包含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于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攻擊。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武力,甚至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以側面迂回方式,隔開并切斷敵方的兵力。阻擾敵方的后路。威脅敵方的后路,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系與補給。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于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于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并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鐘后,裝甲集群隨后攻擊,后面緊隨機動步兵。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于瞎子、聾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后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后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藥糧食供應不上,就會被殲滅。
由于閃擊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后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于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出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集結: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于一個狹窄的正面上。由于該戰術需“形成重點”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
展開:為了突破后維持必須的沖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
突破:使用形成重點后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正三角形)進行突破。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后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后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后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
突穿: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后,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并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后深入。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并隨時將敵情向后回報。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斗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斗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
擊虛與鉆隙: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后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卷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過突破口后,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察部隊的前衛尖兵組成,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并提供預警并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斗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采取迂回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斗。至于繞過的敵人則由后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于持續不斷的運動,戰斗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后的機械化大軍并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后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后產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斗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復雜。
席卷:這是“閃擊戰”最后一個階段?,F在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并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除了1940年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待雙鉗合圍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后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
但是,閃擊戰在威風八面的同時也存在著缺陷:
留在后方的敵軍部隊只要沒有被完全消滅,容易向后方發動反攻。
由于閃擊戰的快速進軍,補給線一夕之間被迅速拉長,一旦補給跟不上,前方部隊容易成為強弩之末,攻勢停滯,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時,補給部隊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擊。
如果游擊戰、反擊戰和巷戰使用恰當,則可能克制閃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