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箭千刀一夜殺:世界經典閃擊戰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波蘭戰役(1)
波蘭戰役
戰役簡述
波蘭戰役,在波蘭稱作1939年保衛戰爭,在德國稱作波蘭行動,行動代號為“白色方案”。是納粹德國、蘇聯和一支小規模的斯洛伐克部隊入侵波蘭的行動,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入侵開始于1939年9月1日,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被簽署了一個星期后,并在1939年10月6日因德國和蘇聯瓜分整個波蘭而結束。
戰前形勢
1933年,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下,在德國上臺當政。德國謀求獲得在歐洲的控制權,并接管蘇聯領土,獲取“生存空間”和擴張“大德意志”,計劃最終在其周圍建立一系列呈環形分布的同盟國、衛星國或傀儡國。根據這一系列重新制定的外交政策,首先,希特勒奉行與波蘭和解的政策,努力改善與波蘭之間的關系,最終在1934年簽訂《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此前,希特勒的外交政策著重致力于削弱波蘭和法國之間的關系,并鼓勵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一個反對蘇聯的聯合戰線。波蘭將在其東北部獲得領土,但波蘭人獲得的好處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這意味著他們的國家從此將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德國,在功能上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附庸國。波蘭人擔心,他們的獨立,最終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除了蘇聯的領土外,德國的飛地東普魯士與其余的領土被“波蘭走廊”從中隔開,該走廊成為波蘭與德國之間長期有爭議的土地,兩國居民共同居住。基于以上原因,國家社會黨也對在與波蘭之間建立一條新的邊界有濃厚的興趣?!斗矤栙悧l約》簽署后該走廊成為波蘭的一部分。許多德國人也希望當時屬于波蘭的但澤市及其周圍地區(統稱為但澤自由市)重新并入德國。但澤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講德語?!斗矤栙悧l約》后它已被從德國分裂出去,并在名義上成為獨立的但澤自由市。希特勒試圖收回這些失去的領土,并多次做出鼓動德國民族主義的行動,承諾“解放”仍然在走廊的德國少數民族,以及但澤。
波蘭參加了《慕尼黑協定》簽署后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盡管他們沒有參與簽訂該協議。《慕尼黑協定》發出最后通牒,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9月30日交出捷克捷欣市,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接受了最后通牒。
1937年,德國對收回但澤的需求愈發強烈,同時建議興建一條橫穿波蘭走廊的公路,以連接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波蘭拒絕了這一建議,擔心一旦接受了這些要求后,自己會近一步受到德國的控制,最終像捷克人一樣失去獨立。波蘭領導人對希特勒也缺乏信任。此外,德國與反波蘭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烏克蘭國民組織”的合作,也被看作是為了孤立和削弱波蘭,這在波蘭方面的印象中削弱了希特勒的信譽。與此同時,英國也意識到德國和波蘭之間的形勢。3月31日,波蘭得到英國和法國的保證,他們將支持波蘭捍衛領土完整。另一方面,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和他的外相哈利法克斯勛爵卻仍然希望能與希特勒達成一項關于但澤(同時也包括波蘭走廊)的協議,希特勒也抱有同樣的愿望。張伯倫和他的支持者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望德國能夠同意放棄波蘭領土。德國在中歐的霸權開始陷入險境。
隨著緊張形勢的逐漸升級,德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轉向積極。1939年4月28日單方面退出在1934年簽訂的《德國和波蘭互不侵犯條約》和1935年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然而,在但澤和走廊的會談破裂后的幾個月內,德國和波蘭之間并沒有進行尋求解決辦法的外交互動。在此期間,法國和英國也未能與蘇聯結成反對德國的聯盟,同時,蘇聯對與德國結盟以對付波蘭表現出了興趣。希特勒已經下令準備一個可能的“解決波蘭問題的軍事手段”——白色行動。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8月23日蘇德兩國簽署了《莫洛托夫與里賓特洛甫條約》(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舉行秘密會談的結果,德國緩解了蘇聯反對對波蘭采取軍事行動的情緒。事實上,戰爭已經是迫在眉睫。此時蘇聯已與德國達成秘密協議:如果法國或英國因德國進攻波蘭而加入對德國的戰爭時將會幫助德國;同時,兩國在分裂包括波蘭在內的東歐地區上達成共識,商定該國西部三分之一屬于德國而東部的三分之二屬于蘇聯。
就在該協定的前一天,即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召集德意志國防軍將領,并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作出詮釋:“我們的優勢是速度和殘忍。成吉思汗曾經殺死了數百萬的婦女和兒童,但是歷史只把他看做一個偉大國家的創始人。現在有人說我削弱了西歐的文明,對此我并不關心的。我將對每個人發出命令,而他們只能說出一個字的評論——這不是為到達某條線的目的之戰爭,而是在肉體上消滅敵人。因此,我將在東部動員我的部隊,命令他們高傲無情地對有波蘭血統和說波蘭語的男人、婦女和兒童執行死刑。這是獲得生存空間唯一的方法,而生存空間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德國原定于8月26日凌晨4時發起進攻。然而,在8月25日,《波蘭與英國共同防御條約》作為法國和波蘭結成軍事同盟的附件被再次簽訂。在此協議中,英國向波蘭承諾:支持和維護波蘭的獨立。同時,英國和波蘭都向柏林暗示:他們愿意恢復談判。而希特勒并不希望與所有的對立面發生正面沖突。因此,他動搖了,他把攻擊推遲到了9月1日。
在此期間發生了意外:在8月25日夜間,德軍的一支小分隊,在沒有聽到任何有關推遲入侵的命令的情況下攻擊了波蘭的亞布倫科夫市和莫斯蒂火車站。在8月26日上午,這支小分隊被波蘭軍隊擊退。德國方面將這一切解釋為“由個人瘋狂引起的事件”。
8月26日,希特勒試圖阻止英國和法國干預自己即將發動的戰爭,甚至承諾說,今后可以把德意志國防軍提供給英國使用。談判令希特勒堅信西方盟國短時間內不會對德國宣戰,即使他們這么做,也只是因為沒有兌現對波蘭的“領土保證”,當他征服波蘭后,他們更愿意進行談判并最終對德國妥協。同時,德國的偵察機活動頻繁,駐守德波邊界的軍隊也進入戰備狀態,這些都意味著戰爭迫在眉睫。
8月29日,在英國表示希望與德國做最后一次談判,并表示“白色行動”有可能因此而重新安排。當晚,德國政府作出回應:除了維護在波蘭的日耳曼民族外,其目的不僅為了收回但澤,也包括波蘭走廊(之前希特勒沒有表現出這方面的愿望)。德國表示,他們愿意展開談判,但波蘭方面必須派出一位代表在翌日抵達柏林以簽署一項協議,而在此期間,德國會制定這項協議。英國內閣感到高興的是談判的建議已經被接納,但是,規定波蘭有簽署權力的代表立即抵達,是波蘭方面完全不可接受的。在8月30日晚,德國外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向英國駐德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點建議。大使要求把建議的復制文本轉交給波蘭政府,里賓特洛甫拒絕了這個要求,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柏林。當波蘭大使利普斯基在8月31日前去會見里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也愿意進行談判,里賓特洛甫宣布,他沒有充分的權力簽署協議并將他打發走。他在當時的廣播里說,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并宣布與波蘭的談判終止。希特勒正式發布命令:入侵將在不久后展開。
8月29日,波蘭東南城市塔爾努夫的火車站發生爆炸,21名乘客被炸死,另外有35人受傷,很明顯,這是德國的行為。
8月30日,波蘭海軍派遣驅逐艦分艦隊前往英國,執行“北京行動”。同日,波蘭元帥米格威·雷茲維宣布動員波蘭軍隊。然而,因為法國方面的壓力,行動最終撤銷,法國顯然仍希望此事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但法國卻沒有認識到,德軍已經開始調動并集中在德波邊境。8月31日晚上發生了“格萊維茨事件”,此為上西里西亞地區更大規模的希姆萊行動的一部分,一支德軍小分隊單位冒充波蘭軍隊,拿著波蘭國旗襲擊位于邊境城市格利維采附近的電臺。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令在翌日早上4時45分開始對波蘭的打擊行動。由于事先的種種阻礙,波蘭只能動員計劃中百分之七十的部隊,許多單位仍然在編組中或正在移動到其指定的前線陣地。
相關鏈接
《反共產國際協定》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反共產國際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意、日三個法西斯主義國家勾結的協議。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了《德意議定書》,商定加強在對外侵略過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11月,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該協定的還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亞、芬蘭、羅馬尼亞、丹麥以及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傀儡政權和中國的偽滿、汪偽政權。
協定包括3條正文、附屬議定書和秘密附件。主要內容有:締約國相約互通關于共產國際活動的情報,并緊密合作,協議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對“受共產國際威脅的第三國”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請其加入本協定;設置常設委員會,協議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規定:當締約國一方遭到蘇聯進攻或進攻威脅時,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蘇聯的行動并立即商討“保護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經雙方同意,不得與蘇聯締結違背本協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條約。該協定的簽訂是德、日、意法西斯為擴大對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產物,標志著法西斯侵略集團的初步形成。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里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范圍。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有: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
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
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
5.條約有效期為10年。
除互不侵犯條約外,蘇德雙方還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協議書,其中規定:
1.屬于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地區如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將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范圍的界限。在這方面,雙方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2.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蘇德雙方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以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3.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在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布在該地區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系。
4.雙方將視本協議書為絕密文件。
雙方兵力分析
德軍
德國相對于波蘭擁有數量上的龐大優勢和在沖突之前已發展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暗聡戃姟睋碛杏?400輛坦克編成的6個裝甲師,實踐新的軍事準則。它認為,這些師團部門應該與其它的軍事單位協同作戰,突破敵人的防線及孤立被選定的單位,它們將被包圍和消滅。而少量機械化的步兵和徒步士兵則跟隨其后?!暗聡哲姟碧峁鹦g和戰略性的空中力量,特別是由俯沖轟炸機切斷供應和交通路線??傊?,所謂的“新”方法,被稱為“閃電戰”。歷史學家李德·哈特聲稱“波蘭是一個充分展示了閃電戰理論的戰場?!钡牵渌麣v史學家并不同意。
飛機在戰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轟炸機還襲擊了城市,通過恐怖轟炸對大量平民造成巨大的損失。德國空軍部隊包括1,180架戰斗機、290架Ju87俯沖轟炸機、1100架常規轟炸機(主要是He111和Do17轟炸機),以及550架各式各樣的運輸機和350架偵察機。整體而言,德國擁有接近4000架飛機,其中大多數是現代化的。其中2315架飛機被分配到“白色行動”上。由于之前曾參加西班牙內戰,在1939年,“德國空軍”也許是全世界最有經驗、最訓練有素和裝備最優良的空軍。
波蘭
從1936年至1939年,波蘭對中部工業區進行巨額投資。雖然為了對德國進行一場防御性的戰爭進行了多年籌備,但大多數的計劃中均假設戰爭在1942年之前不會開始。為了籌集資金用于工業發展,波蘭售出大部分自己生產的現代化裝備。
1936年,一個國防基金被成立,收集必要的資金用于加強波蘭軍隊。波蘭軍隊擁有大約1,000,000名士兵,但在9月1日只有不到一半被動員。遲到的士兵者蒙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因為公共交通工具成為“德國空軍”的攻擊目標。波蘭軍方的裝甲部隊比德軍少,而且這些部隊,被分散與步兵一同作戰,無法有效地對抗敵人。波蘇戰爭的經驗構成了波蘭軍隊的組織和作戰原則。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波蘇戰爭是一場由騎兵的機動性扮演決定性角色的軍事沖突。波蘭認識到機動性的優點,但不能大量地投資在許多昂貴的,當時還未經證實的發明。雖然如此,波蘭騎兵旅被當作機動化騎馬步兵使用,并在面對德國的步兵和騎兵時取得了一些成功。
波蘭空軍落后于德國空軍,雖然普遍認為“不會”在戰爭早期被擊毀在地面上。波蘭空軍缺乏現代化的戰斗機,但它的飛行員是世界上訓練最好的,這在1年后的不列顛空戰中已證明了,在該戰役中波蘭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傮w而言,德國享有在飛機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優勢。波蘭只有約600架現代化飛機。波蘭空軍有大約185架PZLP.11戰斗機和95架PZLP.7戰斗機、175架PZL.23卡拉斯B,35架卡拉斯A轟炸機,還有超過1,000架過時的運輸、偵察和訓練機。到9月,超過100架PZL-37“麋鹿”轟炸機被生產出來了。不過,在9月的戰事中,只有約百分之七十的飛機可以出動。只有36架PZL-37“麋鹿”轟炸機被部署。波蘭的戰斗機比德國的較為落后。波蘭的PZLP.11戰斗機,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最高時速只有每小時365公里(大約每小時220英里),遠遠低于德國的轟炸機;為彌補該缺點,飛行員必須依靠其高機動性和下降速度。
波蘭的坦克部隊包括2個裝甲旅、4個獨立坦克營和配屬到步兵師和騎兵旅的共30個連的小型坦克。在1939年波蘭的防衛作戰中波蘭軍隊唯一標準的坦克是7TP型輕型坦克。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柴油發動機和360度岡拉克潛望鏡的坦克。7TP武器裝備明顯比其最常見的對手、德國的1號坦克和2號坦克優勝,但由1935年到爆發戰爭之間只生產了140輛坦克。波蘭也有一些比較現代化的進口坦克,如50輛雷諾R35型坦克和38輛維克斯6噸坦克。
波蘭海軍是一支由驅逐艦、潛艇和較小的支援船組成的小型部隊。大部分波蘭水面單位參加了北京行動,在8月20日離開波蘭港口和逃往北海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潛艇部隊參加了手術包行動,其目標是從事和破壞德國在波羅的海的海上航運,但他們只獲得少許成功。此外,許多商業船舶加入了英國商船隊及在戰時參加了護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