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祿元年(1592年)春,豐臣秀吉動員整整三十萬大軍,陸續開赴遠征基地名護屋。然而,烏泱泱的大軍真正渡海打仗的,只有一半,另外一半則是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伊達政宗等大名為首的后備力量,留守在名護屋城。
同時,日本人還準備了十二個字的作戰口號:“水陸并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口號創作者:德川家康。
渡海的大軍約有十五萬人左右,被秀吉分成了九個軍團。
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九個軍團的大致情況,并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軍團長。
第一軍團,總共一萬八千七百人,軍團長叫小西行長。順帶一提,此人亦是這場戰爭的先鋒兼總指揮。
行長不是武士出身,他們家原先是做藥材生意的。比較少見的是,他還是一個天主教徒,并且有個教名叫做奧古斯都。
因為家庭出身的緣故,使得行長對于糧草計算、金錢調配等工作非常上手,但對于行軍打仗,則完全是個門外漢。
不僅如此,整個第一軍團除了行長外,還有五名輔佐的副將大名,分別是宗義智、松浦鎮信、有馬晴信、大村喜前和五島純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不會打仗的,但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戰國時代,都跟朝鮮有著或多或少的貿易往來。
之所以將這群門外漢編在一起,組成日本的編號NO.1軍團,顯然是為了考慮今后能夠方便地殖民朝鮮,僅此而已。
第二軍團,總共兩萬兩千八百人,軍團長是之前登場過的—賤岳七本槍之一的加藤清正。此外還有副將一人,叫做鍋島直茂。
這兩個人是屬于比較能打的,特別是鍋島直茂,在戰國時代,他作為九州豪強龍造寺家的家臣,曾數次輔佐家主龍造寺隆信擊退來犯的大友家侵略勢力。在元龜元年(1570年)四月,他又以五千寡兵夜襲大友家六萬人,并且取得了殲滅兩千人的戰績,轟動了整個九州島。
順便說下,加藤清正跟小西行長的領地相鄰,同時也是一對大冤家。
第三軍團,總共一萬一千人,軍團長叫黑田長政,也就是秀吉軍師黑田官兵衛的兒子,但是長政本人的謀略和氣量,是完全不如他爹的。擔任副將的,則是曾經被島津家打出恐薩癥的大友義統。
第四軍團,共計一萬四千人,軍團長是一個叫做毛利勝信的人。這個人在當時名不見經傳,雖說是尾張出身,還擔任過秀吉的側近,但是其軍功之類,卻鮮有耳聞。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兒子,叫做毛利勝永。
之所以讓他擔任軍團長,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原定的那個軍團長遲到了—當大家高唱軍歌準備大踏步地踏入朝鮮撈一票大的的時候,他還在自己的領國內處理家務事。
這位無奈的仁兄名字叫島津義弘。
島津義弘我們前面簡單介紹過了,后面還會有他更詳細的介紹,反正今后數十年里,是絕對不會缺少他的露面機會的。
第五軍團總計兩萬五千人,軍團長是賤岳七本槍之首的福島正則。在這個軍團中,副將比較多,總共有六名,分別是蜂須賀家政、戶田勝隆、長宗我部元親、生駒親正、來島通之和來島通總父子。
簡單評述的話,那就是:除了福島正則本人和長宗我部元親之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不怎么能打。
第六軍團共一萬五千七百人,是整個征朝九軍團中將領平均水平最高的一個。總大將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毛利兩川之一的小早川隆景,他打仗雖然還沒到百戰百勝爐火純青的地步,跟他死去的哥哥吉川元春也有著一定的差距,但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更何況他還擁有他哥哥所不具備的水戰才能以及外交、洞察等方面的能力。
副將一名,叫做立花宗茂。
個人認為,此人是整個征朝日軍中,僅有的兩個屬于“很能打”級別的大名將領之一。
其他的,我的評價大致都是“比較能打”、“不能打”以及“你這種貨色也敢出來打”三種。
立花宗茂,原名高橋統虎,是九州大友家猛將高橋紹運的兒子。立花這個姓,是因為他后來做了立花道雪的女婿兼養子后改的。
他的養父立花道雪,也是一位戰國時代的傳奇人物。此人一生征戰無數,卻從未有過一敗,幾乎就是比上杉謙信還要上杉謙信。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道雪還是個癱子,確切說來,是下半身癱瘓。
這個癱瘓是他自己給鬧出來的。
道雪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走在路上恰逢雷陣雨,望著一聲接著一聲的雷鳴,一道接著一道的閃電,他突發奇想,打算用手中的刀將閃電劈斷。
說干就干,道雪來到一處空曠地帶,看準了一道閃電后,便將早已拔出的武士刀給高高地舉了起來
我們都知道,武士刀是金屬打造,科學上被稱之為導體。
所以,道雪沒有劈斷閃電,相反,他本人卻被雷給劈中了。
或許是人品好的緣故,遭到了雷劈的道雪并沒有喪生,僅僅是下半身癱瘓,而上半身的其他功能都還具備。所以,從此以后,他打仗的時候就坐在一塊木板上,由數人扛著沖入戰陣中親臨指揮,倒也無往不勝。
比起這個腦子里缺根筋的養父來,宗茂本人則從小就展現出了一種神童般的天賦,而且是德智體都很全面的神童天賦。
他的身子骨特別強壯,而且據說四歲的時候就跟普通的八歲孩子一樣了。六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劍道,不久之后便異常精通,往往能將十二三歲的大孩子給打得滿街亂跑。
到了大概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他爹紹運出去打仗,半開玩笑的問兒子是不是要跟著一起去。在當時,幾乎所有的武士子弟都被教育要勇敢地上戰場,寧可被打死也不能怕死,而這種楞不怕死看到人就敢殺,見到戰場就敢沖的二楞子精神,也成了當時世俗評判一個武士是否合格的依據之一。
原本以為自己的兒子會跟其他孩子一樣嚷嚷著要一起上戰場,不想小宗茂略一沉思,作答道:“如果我現在跟著您一起去戰場,多半會像一條野狗一般被殺死。與其這樣,還不如等我再練個兩三年,那時,一定會成為一個不輸給您的武士。”
本想拿兒子開玩笑的紹運聽了,不禁也肅然起敬。
長大后的宗茂,成為了大友家的主要干將,馳騁于整個九州島。在秀吉征討九州之時,他率軍攻入島津領內,擊敗并包圍了島津家重臣新納忠元。之后,他便被秀吉提拔為十三萬石領地的大名,并且賜予其光榮稱號:剛勇鎮西一,解釋起來就是西日本第一剛勇之士。
第七軍團總共三萬人,總大將也是我們的老熟人:毛利家的當家人—毛利輝元。
第八軍團軍的一萬人由秀吉的養子宇喜多秀家率領。秀家時年二十未滿,用今天的日本法律來看,還是一個少年。他這次上朝鮮,那純粹是為了開闊眼界,長長見識的。
第九軍團那一萬一千五百人的軍團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這種貨色也敢出來打”級別的家伙,他叫做羽柴秀勝,聽名字便知道,是秀吉家的親戚,具體說來,是秀吉的外甥。秀勝和秀吉的另一個外甥—當時的關白豐臣秀次是親兄弟,這次來朝鮮也是純粹來看看玩玩長點經驗值的。
不過比較悲劇的是,這位仁兄來了朝鮮之后就因水土不服而生了重病,不久后便吹燈拔蠟了。
此外,秀吉還安排了以九鬼嘉隆、藤堂高虎為首的大名率領海軍九千兩百人以及船只七百艘從海路進軍。
說到這里,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日本海軍。
從后來的歷史看,無論是甲午海戰、日俄戰爭以及太平洋海戰,日本的海軍都表現出了相當高的作戰能力和素質。然而,在戰國時代,他們的能力概括起來也就一句話八個字: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我們之前提到過,九鬼嘉隆的海軍招牌武器是鐵甲船。
這種船從外形上來看,就是普通的大船上包著一層數厘米的鐵皮,再兌上幾門大炮,如同一個鐵匣子。
這玩意兒在相對風小浪平的瀨戶內海,或許還能稱王稱霸,可到了真正的浩瀚大洋之上,鐵匣子就立刻成為了鐵棺材,不需要什么炮擊槍打,只要風浪一大,那便立刻姓“沉”名“到底了”。
所以,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九鬼嘉隆所帶的海軍里,只有安宅船,沒有鐵甲船。
對于這場戰爭,作為日本最高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其實并沒有過多地操心。真正在背后運籌糧草,準備船只,預算甚至分攤兵數的,是石田三成。
關于這支十五萬人的大軍,我再多說兩句。
有很多人都覺得,這九個軍團的軍團長,都代表著當時日本的最高作戰水平,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名將中的名將。他們的名字,至少在日本,那都是如雷貫耳的。
我想很客觀地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當時的日本,是絕對夠不著“精英”這個頭銜的。
其實想想也明白,戰國最精彩的戰亂時代早已過去,那些真正的超一流精英大腕兒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等人,早已經不做活人好多年了。剩下的,除極少數外,都只是一些二流三流的貨色。
至于名將,這個倒是真的,因為他們確實都很有名。不過有名的原因并非其能力,而是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個真正精英級別的爹。
黑田長政他爹,是黑田官兵衛。
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的養父,以及羽柴秀勝的舅父,都是豐臣秀吉。
毛利輝元的爺爺,也就是小早川隆景的爹,是毛利元就。
宇喜多秀家的養父也是秀吉,而他的生父,則是被譽為日本第一謀將的大名宇喜多直家。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很多場合,爹就是爹,兒子就是兒子。有的兒子拼命一輩子,也終究只是個兒子罷了。
所以說白了,這次的遠征軍其實就是一個三流將居多的二世祖軍團而已。
要真說精英程度,他們還遠不如留守后方的德川家康、上杉景勝以及還在家里處理家務事的島津義弘。
二世祖軍團的正式出發日期是文祿元年(1592年)四月十二日。
兩天后,大軍渡過對馬海峽,正式登陸釜山。
兩個小時后,釜山被攻克。
然后,日軍立刻兵分三路:東路以加藤清正為首,從釜山出發,取道至聞慶;中路以小西行長為首,從密陽出發,也取道至聞慶,和東路軍會合后,進兵忠州,攻占漢城;西路為黑田長政為首,從金海出發,然后越過天險秋風嶺,進入漢城。
三路日軍全面出擊,對朝鮮進行了如同洶涌波濤一般的侵略,面對如此虎狼之勢,朝鮮的處境只有四個字—舉國崩潰。
五月二日,朝鮮首都漢城被攻陷,國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著,不依不舍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門戶開城。眼看著平壤也呆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遠,逃也逃得很遠,一口氣就到了中朝邊界—鴨綠江南岸的義州,并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王朝發去了求救信。
而于此同時,包括平壤在內的幾乎所有朝鮮國土都被日本占領,基本上算是亡國了。
平心而論,遠征軍在這兩個月里,并沒有超常發揮,之前怎么打仗,現在還是怎么打,比如說小早川隆景大叔,在攻打已經搖搖欲墜,城里士兵幾乎已經逃了個精光的漢城之前,還發揚了當年在毛利家的傳統愛好—開了個把小時的會。
雖說經過百年戰亂的錘煉,日軍的兵員作戰素質確實相當過硬,但這次的大勝主要原因還是對手太弱了。
而另一方面,明帝國的內閣,也收到了來自朝鮮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國王李昖的個人請求:希望來明朝躲躲,避避風頭。
閣老們第一個反映是不可思議。
這好歹也是我們大中華帶了好幾百年的小弟,怎么說滅就滅了?
接著就是懷疑:莫非,朝鮮跟日本合著伙來要蒙騙我天朝?
在閣老們看來,朝鮮向來是小而彪悍的國家,這次短短兩個月八道就被占了七道半,實在有些難以置信,仔細想想,非常有可能是跟日本方面聯了手,假裝引誘明軍馳援朝鮮,再在朝鮮境內將其殲滅。
聽到這種聲音后,李昖快瘋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邊哭喪著臉四處解釋,一邊派使者到處聯系明王朝的內閣閣老以及六部機要官員,請求他們幫忙通通路子,早日派出援軍幫助自己復國,以便結束這難民生活。
不僅如此,李昖還拿出了早些時候豐臣秀吉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說,自己將要假道朝鮮攻打明國,所以希望他屆時能行個方便。
這封信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是一封勸說朝鮮投降的勸降信,然而李昖卻將其作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證據遞交給了大明內閣,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能將龐大的明帝國一起拖上一艘叫做“被日本侵略候選國家”號的船,然后同舟共濟,完成自己的復國大業。
當然,內閣的老油子們是斷然沒可能上這個當的。因為大家都看過三國志:當年曹操說要來東吳打獵,其最終目的不是打獵,而是東吳。現在秀吉要過朝鮮打明國,很明顯,他的目的是朝鮮。
小子,拉我上船?你還早了幾百年呢。
于是,在紫禁城的朝堂之上,以往那種吵成一團的景象不復存在,大臣們幾乎眾口一詞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內,那就打得他連爹媽都認不出來;可若只是在朝鮮鬧騰,那就讓他鬧騰去,把朝鮮鬧騰的連大明都認不出來也無所謂。
不過反對聲音終究還是響了起來:“我們得出兵。”
此言一出,無人反對。
說話人姓朱名翊鈞,現在也叫萬歷皇帝。
最終是這幾個字,決定了二世祖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