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百家探秘 道教的秘密(2)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5380字
- 2014-06-26 17:38:36
中華民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浩翰的畫卷,尤其是道家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道家文化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化學、醫藥等各個領域,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它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極其豐富的寶藏,有待大力發掘、探索,使其發揚光大,發掘探索和研究道家文化,并不單只是專家學者才能做的學問,道家文化最注重自身實踐驗證,每個有志氣的炎黃子孫都可以探索研究。我們的東方文化在西方科技昌盛的幾個世紀之中,由于多種歷史的原因而黯然失色。人類的物欲被科技助長的生產力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物欲還在以更大的速度向前發展著。人們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同時也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痛苦。這是一個有文化又無文化的時代。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類卻陷入了困境。人類需要一種新的宇宙觀,人類需要一種新的文化。許多智者預見,人類的曙光將重新在東方出現。在道家文化中,以修道(包括氣功)為主題的文化遺產是極其豐富和十分珍貴的。因為其中凝集著的,是幾千年來無數的前輩們傾其畢生心血、乃至生命,去從事實踐和探索的結晶,是實踐和理論反復升華的瑰寶。道家修道文化中,有兩大特色是其精華所在。其一就是金丹內功術,它的初級功夫就是現代稱之為氣功的各種功法。目前在全國修習氣功的隊伍已經相當龐大,在氣的層次水平上,已經不再神秘,被廣大民眾所接受,這是近十余年來氣功、人體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法術是道家幾千年來長期賴以助道和濟世的密功奇技。古代先賢指出:“內用成丹,外用成法。”法術的內涵仍然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并不虛幻神秘。長久以來,由于多方面的歷史原因,使人們對道家這一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望而卻步,認識非常膚淺,難窺其廬山真面目,迄今仍只是被極少人所掌握,在小面積內流傳,甚為可惜。任何傳統文化,只要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自然法則所淘汰,那么其中必定有其存在的科學精華內核,具有客觀的科學價值。就應該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其中合理的學術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升華,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道家的學說長期與道教思想的宗教觀念浸溶,其中難免混雜一些封建迷信糟粕和大量尚未被現代所揭示的深奧真理,其甄別、篩選整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既不能輕率地全盤接受,也不可簡單地不負責任地否定。道家的哲學思想,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歷代先師們證道實踐,發揮其巨大的作用。道家的哲學思想體系,遠遠超越現代多種哲學思想的范疇,更為深邃廣大。哲學涉及到人們對世界的最基本的認識。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為唯物論哲學;承認精神是第一性的為唯心論哲學;在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前提下,承認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這是辯證唯物哲學;而否認這一觀點的則是機械唯物論哲學。道家的哲學觀,并非唯心論哲學,它是一種科學性極強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對物質和精神的觀念是以陰陽魚圖囊括的,精神和物質是兩種對立統一的存在形式,精神也是物質,是空間客觀存在的非肉眼所能觀察的一種特殊物質。精神和物質這兩種物質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世間的萬事萬物。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長陽消,陽生陰退,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之中。氣功修煉的性命雙修就是把握陰陽的方法,所要掌握和突破的就是“陰陽魚”中間的弦。因為陰陽只是萬物存在的模式,要復歸于無極,就要將太極中的弦“復扭”。太極只是無極“○”的扭轉,其中的弦就是扭轉后無極邊沿線的擠壓重疊狀態。“復扭”就是扭轉回復到本來狀態,也就是道。
道家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一句話高度概括,這就是千方百計地突破太極圖中的“太極弦”,復歸于無極態。這就是道家學說的真諦。道家學說講究把握陰陽,陰陽由于中間太極弦相隔,不易突破,故突破這一障礙就成了修真的大關鍵。近代學說認為存在著多個維度空間,人類生存于三個維度空間,與多個維度空間存在著障礙,這一障礙實質上就是從古研究到今的“太極弦”。道家對精神的解釋是多層次的,現代哲學還只是停留在道家關于“識神”這一初級層次上,還沒有出現質的飛躍。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對“元神”進行科學研究。當然近年來提出的場理論和對外氣的研究,初步證明氣和場都是物質形式的客觀存在,也是具有物質特性,這無疑是現代科學研究道家哲學的一大飛躍和突破。道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這五千言實際構筑了一個宏大而嚴密的哲學體系。從人到宇宙,從物質到精神,在無數個層次范圍內的物,不管其看得見看不見,它都一概包容其申,而且層次布置安排得井然有序。道家的哲學思想方法,始終立足于從宏觀上、整體上認識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探明了道、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和位置。道高于天地人,道統攝天地人,道貫穿于天地人。人既類于萬物,又別于萬物,人匯集了天地之精,人是天地宇宙的縮影,人與天地是不可分的。道家的方法的論,有的學者稱之為“內求法”,就是走的整體把握、深入認識這樣一條路線。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樣的科技手段,但是道家仙祖對于天地人的認識,通過對自身的人體科學研究,在深度上大大超越了現代人。道家最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協調性,它和以“分析”為重要認識方法的近代科學研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單純采用分析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已經明顯地困難了,這種情況在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中尤其突出。早在十九世紀,以分析為主的方法的論,也稱外求法,在科學研究中的局限性已十分明顯地暴露出來。恩格斯曾批評這種研究方法的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研究方法,“造成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今人反向古人求還確實產生奇跡,我們視為封建迷信的八卦六爻圖,促使電子計算機數字二進位制的誕生。美國羅伯特坦普爾說:“現代世界賴以發展的許多重要發明創造可能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相符之處。”所以近代物理學有些看法與中國太極和陰陽二元的學說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丹麥大物理學家寶雅,選了中國的太極圖案,作為他學派的徽章。世界著名的科技史權威李約瑟說:“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復合體可能會在科學發展的最終狀態中發揮大于人們所承認的作用……”他還說:“現代科學的成就不能成為古代科學成果的最后審判庭,因為科學發展還沒到頭。”此論何其中肯,何其精辟!諾貝爾獎獲得者布列高金說得好:“西方科學和中國文化對整體性、協同性理解的很好結合,將導致新的自然哲學和自然觀。”現代科學同中國古代道家文化是相通的。實際上道家的哲學思想較之人類目前發現和應用的更深邃廣大得多,這有待于有識之土挖掘、探索和研究。如果能研究破譯并實踐普及道家文化的精髓,那將會出現一個嶄新的紀元,人類將向前飛躍一大步。道家哲學思想認為,宇宙存在的形式有三個大的層次,傳統術語稱為“三界”。《云笈七箋》將宇宙分為圣境、種民、三界三個大的巨系統,然后又層層分為若干個子系統。例如三界中就分為下界的欲界六層次,稱為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陰陽,人民胎生,是故舉其輕重,因名欲界。中界的十八層次,稱為色界十八天,其界有色無情欲,不交陰陽,人民化生,但散香無復便止之患,故曰色界。上界的四層次稱為無色界四天,無復色欲,其界人微妙無色想,唯有真人能風,故曰無色界。三界二十八天之上有四梵天,四梵天之上則有圣境四天,這四個層次就是大家有所耳聞的太清境、上清境、玉清境、大羅天四個層次。最高層次(上三界)稱之為道,它無形無質;中間層次(中三界),包括了天地人(元神,也可稱為潛意識體),它的存在形式包括有質無形和有形無質兩種形式;下層次(下三界)包括了世俗間的人、物、事三類,它們的表現形式為有形有質。這個質在這里是指近年來所提出的氣或場的學說,確切的質應該是潛意識體,則更為準確一點。道則是存在于三個層次中的主宰,上三界支配著中三界和下三界,中三界支配下三界。上、中、下三界中,每一個事物的質因其界位不同而存在根本性的區別,由下往上需完成質的飛躍變化才能達到。道家陰陽學說貫穿于中三界和下三界之中,任何事物均存在著陰陽變化,這是萬事萬物的存在方式,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任何物質均以兩種方式存在于下三界,這就是有形狀態和無形(質)狀態。無形狀態是指非肉眼所能看到的潛意識體,無形這種潛意識體的存在也是物質,在某種意義上講,它是較之有形狀態更為高級的物質。這兩種存在方式是互相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而且有形的方式中亦有陰陽變化,無形的潛意識體中也有陰陽變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陰陽變化始終貫穿于物質的始終,其理論非常辯證并且直指本源。道家學說始終把握事物的兩種存在形式進行研究,并且特別重視對無形物質潛意識體的研究和應用。例如氣功修煉中,對元神的基礎物質元精和元氣的培育提煉,元精、元氣、元神都是非肉眼可以觀察到的,但它們又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近代科學研究中對外氣的測定,場理論的闡述以及許多科學試驗均已證明了無形物質的存在和不可思議的效應。我們的氣功、道法、特異功能愛好者和研究者,必須以超越時代的覺悟牢牢把握道家哲學思想理論的神髓,才能掌握開啟道家文化寶庫的鑰匙而登堂入室。發展氣功事業、開展道家功法和法術的研究,一定要大張旗鼓地反對迷信,這既是堅定不移的原則,又是策略。每個愛好者和研究者都要真實準確地理解其全部深意和內涵。氣功科學研究事業,是把我們從宣傳迷信的帽子中解放出來,擺脫迷信桎梏的重要法寶。科學救氣功,就是指氣功科學研究揭示和驗證氣功客觀現象存在的物質基礎,擺脫迷信觀念的陰影。氣功科學研究的發展和深入,也必將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什么是迷信?迷者,盲目迷從,迷失昏亂。迷信是指盲目信仰,盲目崇拜。從心理學上講是指帶著某種情緒和目的,盲目迷從,以期達到某種滿足,它是不加分析,不以科學態度進行探索、研究和驗證,人云亦云地接受某種觀念的現象。社會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迷信現象,它存在于各個領域,并非獨存于古代。某些現代迷信,往往比古代迷信為害更烈,阻礙社會的進步,破壞科學事業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形成迷信概念,是由于科學技術水平不發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刻,以及氣功事業不普及,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用,不懂氣功的文人墨客的渲染,不懂氣功的江湖術士的詐騙等等因素形成的,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昌明,氣功中的特異現象將逐步被證實為科學中的科學。社會現象中,有些人急時抱佛腳,在失意、生病等情況下,想起求神拜佛,祈求神靈保佑化解,求得心理平衡,這種行為當然是迷信的表現。我們研究氣功和法術,是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對道家文化開展研究發掘、并進行實踐求證,揭示人體科學的奧秘和真知,其方法是科學的,態度是嚴肅的。我們反對迷信、勇敢獻身于人體自然科學,問心無愧地投入研究,為人類的進步,為新科學的誕生作出自己的貢獻。就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而論,人們對空間事物的認識,仍然處于一種表象認識階段,而且是零散分割的,缺乏深度、和諧與統一。拿道家的行話說來,就是仍處于下三界的水平,仍處于人、事、物的窠臼之中。如果不是有一定功力的道中人,對于中三界、上三界的一切,就茫然無知了。而對中三界、上三界的境界暫時還無法用現有的“外求法”和“分析方法的論”完全揭示其真面貌。未揭示的事物并非就不存在,并非就是迷信,不應輕易拋棄。科學態度最首要的是要有勇氣承認客觀事實,繼而大膽研究,深入探索,揭示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完成作為人們改造世界指南的任務。須知科學從來就是在超越時代知識和事實的痛苦煎熬下,才得以不斷提高和發展的。古往今來,科學和迷信如同一對孿生兄弟,迷信中往往含有深刻的科學,科學中也存在著迷信,是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和肯定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經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殘廢,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我們認為,愛因斯坦這句話是說得很深刻的。真理源于實踐,我們認為道家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有待于有志者去拼搏發掘和研究發現。我們應該發揚鍥而不含的精神,繼續前進,不滿足于僅僅是強身健體的氣功水平,而應大膽闖入現在看起來暫時還是迷信的領域——煉神的氣功水平,進行探索和求證。可以說,這對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工作和事業。
對于道家學說,老子曾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極為深刻地預見并揭示了“道”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遭遇,也指出了對道的檢驗標準,就是“上土聞道,勤而行之。”身體力行,用“自身”這一復雜的試驗室,進行自我實驗求證,得證悟道。
數千年以來,我們道家各派歷代先師們,就是以大無畏的自我獻身精神,不怕苦不畏死,身體力行地進行探索和研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道家學說,使其更科學更完善。前進的路上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有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有血也有淚,幾千年的路并不是平坦的。但是,道學申所蘊藏的尖端科學神髓,始終堅實地支撐著這一科學殿堂的屹立而不頹圮。無數先師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投身于其中探索研究驗證,使道家學說延綿數千年而不衰不竭,近年來更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矚目,作為炎黃子孫和道家文化的研究者均應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