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9章 圣人傳奇 大禹王(4)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4937字
  • 2014-06-26 17:38:36

當時水患多發生在接近河流的平原地區,因土地肥沃,古人便逐漸向近水的平原地區發展。為了利用水利,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產的便利,與水患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大禹治水的傳說,正是發生在這一背景下,只是謀求安全的棲息之所,并不是大規模地疏浚河道。因為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是不可能從事這種浩大工程的,但以泥土筑堤防水,則有可能。所謂治水,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大抵如此而已。大禹治水大致可分為三大方面:一為對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通淤和分流,為大疏,即疏浚河道,二為小流域的治理,即支川無數,可以理解為小疏理,即對小流域進行整治,三為溝洫的整繕修治,可以理解為綜合整治。倘若順水勢做水流方向上的調整,無論小疏,還是大疏,抑或是整治,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水暢其流,從而最終導流入海,這也是完全現實的。就治水來看,在大疏中有小疏,在小疏中也有大疏,那也是疏導河流的盡然。二者之間充滿著辯證關系。山有脈,水有系,小河溝又何嘗不是水系中的一支涓涓細流呢!治水倘若是綜合治理的話,就絕不能有如今天的只治大江大河,而不管小流域治理,修溝治洫,才見大禹之大處,即采取綜合整治的治水理念,道理很簡單,即便大江大河整治好了,小溝渠不能水暢其流的話,也不能進行農業生產,同樣也是災情,照樣不得溫飽,以往的對大禹治水研究,恰恰就忽略了對小溝渠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就缺少全面系統的論證指導,自然是只見了樹木,而不見了森林。由研究方法的論述之誤,而誤入研究的誤區,形成了太多的邏輯悖論。不僅要整治,保養溝洫也需經?;粢黄厥瑫r隔幾年不整修,則溝滿洫飽,即便沒有大江大河的洪水這害,水旱災害也會接踵而至。其情形有如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一度就忽略了溝渠的整修,,在農村就出現了“路越走越窄,渠越流越滿”的怪現象,自然災害當然也就要光臨。忽視水利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后果,就是在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要增加投入,補上歷史欠賬。在大禹與鯀身上,盡管有后人的神話附麗色彩,但更多的則是歷史。可鯀與大禹則不是,他們還只是一個人,只是由于功績太大,而逐漸被神化的人。二者之間,僅就神話發生學意義上講,雖然共同生長在中華文明同一棵大樹上,文化母題雖為同一系統,卻是一棵大樹上的兩枝樹杈,不可能移花接木混為一談。

傳說盡管不是信史,但傳說也是由歷史之魂造就,也顯現著歷史之根。對共水的小小的一次治水,好像對民族,對后人的關系并不是很大,應該不會有那么大的文化效應。面對全國大面積的禹跡,由此說出發,就只能是“偽遺跡”,倘若都能證偽的話,此說才能立足。但恐怕誰都不敢這個真。至少我不敢這樣去褻瀆歷史,在古章典籍中,也大都明確記錄著當時的大洪水是一場全國,及至于全民族的大災難。禹時期的文字盡管還不很成熟,但思想卻一定是成熟的,在表述洪水之義時,也不再會僅僅只關注共水,那么一條小河。沒有文字前,在舜與禹的思想中早已建立了洪水的概念,只是沒有一個準確的文字用以表述而已,而絕不會洪水概念出現在文字后。更何況還不一定就是這種情形。思想一定在文字先,而不是在文字之后,上古農業對生態,主要是對森林草原的破壞,導致水資源缺乏貯存載體,從而造成洪水頻仍不斷。古代北方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豐富,而今則溫暖依舊,而濕潤不再,沙漠化嚴重。古之水如今之水,植被保護好了,則清水長流,否則,則水旱無常。上古之時雖人口不多,但正處從游牧向農業逐步轉化之時,野獸尚眾,為害農業生產。自神農發明農業生產這一天開始,為避野獸之害,便開始焚山,故神農氏又稱烈山氏?!豆茏印ぷ取份d:“至于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燒山林,破增數,焚沛澤,逐禽獸,實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令諸侯之子將委質者,皆以雙武之皮,卿大夫豹飾,列大夫豹帽,大夫散其邑粟,與其財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刺其猛獸,若從親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獸勝于外,大夫已散其財物,萬人得受其流,此堯舜之數也。”這后一段話意思是:崇尚虎豹之皮飾,使之成為貴族們的必備服飾,這樣,貴族們就爭著買虎豹之皮,人們便放肆去森林打死野獸以供貴族購買,這樣貴族們花費錢財購買虎豹之皮,人民群眾也都避免了野獸的侵害,這就是堯舜治國之法。所以說上古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優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古人不知烈山與洪水之因果關系,往往二者并存,惡性循環,以致出現“火難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擷民,鶩鳥攫老弱”的局面。森林被銷毀了,野獸之害固然得到抑制,而水早災害也便相伴而來,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禹也就應運而生,成為領導人民平定水患的英雄了。另一方面,上古農業需要開墾土地,亦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開挖土地之時,地上的瓦礫、石塊、柴草之類,又隨便亂扔,使得本無堤岸的天然河床一下子滿起來,狹窄處便出現堵塞,日久天長,一下大雨便出現“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的局面。這種表述似有些夸張,但洪水泛濫之現象恐怕不是假的?!秴问洗呵铩烦伞罚骸坝碇疀Q江水也,民聚瓦礫。……禹之所見者遠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則可以樂成功?!边@與當今居宅區的人們亂扔什物堵塞了下水道,從而導致污水橫流的現象何等相似!所以說,大禹主要是疏通。疏通被堵的天然河道(尤其是狹窄處),又開一些排水溝渠,即《論語》所謂“禹盡力平溝恤”,而不是搬掉一座座高山。因此,上古農業啟始之時,為滅禽獸而必須焚山,因焚山而又必然導致洪水或大旱,再加上人們隨意堵塞河道,故禍害瀕仍。在烈山中破壞了植被,在生產中破壞了河道,這樣的蠢事,今天依然不少。農業社會就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河道爭食的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了人類的這種短視。至少,在堯舜時期所發的洪水,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重要成因。

更大的可能是當時由天體外來客造成的巨大撞擊,造成了巨大空前的生態環境整體性大破壞,遠不止僅僅只是黃河改道所引發的滔天洪水那般簡單,與撞擊相聯系,先是可怕的地震,接著帶來了地質結構上的大變化,中國大地形成了現今的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式地理大格局,原本有順暢走向的河流,一下子不知道該往哪里去了,改道以及由改道帶來了可怕的洪水,更可怕的則是接踵而至的降溫。由于巨大的爆炸將塵埃拋向空中,甚至拋到同溫層,陽光被遮蔽,大地表面氣溫迅速下降,已完全不適合剛剛穿上獸皮麻衣,但大多還赤身裸體的古人類,隕石雨撞擊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在華北文明出現了文化斷層。能量巨大的撞擊,造成的是規模性的嚴重破壞,不僅改變了華北平原地理和生態環境,也使得黃河北流的河道,由此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造成了河道的壅塞,入??谝脖唤財?。在此之后,河北平原開始洪水肆虐,黃河下游河道進入了極不穩定的時期。這就是女媧補天中描述的“水浩洋而不息”的場面,這種情況可能延續了數百年的時間。災難才逐漸的平息了下來,殘存的先民又開始重建家園,在與洪水進行的斗爭中,生產力逐步得到了恢復華北的龍山文化,蘇北的梁楚文化,隕石撞擊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撞擊最猛烈的撞擊點以北的紅山文化,以及以部的齊家文化,均由于受到洪水或是降溫的影響,無法在原地繼續生存,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放眼中華大地,適合古人類生存的地方,也就只有黃河中下游的黃土高原。這里地勢較高,既不至于受到洪水影響,雖地處北方,但又不是很靠北,氣溫總體還算溫和,在沒有更為溫暖的地方條件下,也相當適于人類生存。因此,各個文化被迫無奈地向這里遷徒集結。并在這里重建造家園,繁衍生息,從而創造出著名的中華黃土文明。災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直到兩千多年后的春秋戰國時期,還依然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各諸侯國土地,華北平原這塊原本肥沃的土地,竟然是一片空白,而在中原和華南地區,卻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各諸侯國的名稱。這說明,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后,人們對于華北地區依然心有余悸,不敢,也不愿涉足那塊曾經的重災區。古代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恰恰被證實發生在這一時期。中華大地上隨大陸結構改變,只不過同時改變了黃河與長江的原本走向,造成了河流的擺動飄移,入海時,又沒有一個順暢的入??冢娠h移而造成洪水四溢,漫過原本的河床,從而“浩洋而不息”,結果造成了洪水水患。大禹治理的很可能是今天的洛陽、鄭州、開封一帶的黃河,他將原本從山東西側改道南下的黃河轉向北方,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北流順下,東流高揚?!币馑际钦f,黃河只有在華北地區北上入海,才能平穩流淌,而如果是向東流,雖然入??诮?,但必定會使黃河泛濫,大水不止。大禹的做法恰恰符合了地質結構的走向,使得黃河水有了穩定的河道,狂躁了數百年的黃河,終于平靜了下來。人們也得以有了穩定的生活環境,至此中華文明從中原再度興起并延續至今。

在實際的治水中疏浚不可偏廢,是因為算起經濟賬,疏浚比堙塞,更經濟,更劃算,但不太易行。不淤,不塞,不堵,水就能暢其流向,水就不為患,少為患,反之就為患。就需要對水流進行疏浚,疏浚的成本也要遠遠低于堙塞筑堤。尤其是對發生堵塞之處的疏浚,就更事半功倍了,“因水為師”也就是順應水的自然走向,進行因勢利導的疏通,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治理好一處,也就讓整條河流順暢。就疏浚作業的成本來看,也比單純的筑堤要節省人力與物力。可疏浚,人不能腳踏實地,有力使不太出,也就不太易行。尤其是在古時的水工作業條件下,就更不易。正因為此,大禹之疏也就彌發珍貴,也就要被后人稱頌了。想不讓洪水為患,還要修筑田間地頭的水利設施。這有兩個作用:一是化水害為水利,將水作為資源--有益物,而不是禍害--有害物。有了田間的水利設施,水就不再為害,相反卻可為我所用。反之,就大大不妙了。有水,成患;沒水,也成患,水小成患,水大也成患,無法保證正常的農業生產,年年是個災年。二是水有源頭,那源在哪,就在這些小溝渠,治理田間地頭的水,也就是治本清源,既基礎,又重要。由此可以看到,治水是一項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任何之一的偏廢都將是勞而無功。河工,從中國幾千年的治水史看,那簡直就是一部中國式的政治百科全書,而貫穿全書的主線則是大一統河工政治,而不是河工本身,既云綜合整治,盡管是應該的治水政治理念,但歷朝歷代中卻只注重大河安瀾,用安瀾樹碑立傳,也穩定著穩定。真正應該讓人們指責,卻是這種只見大不見小,忽視小流域,忽視小溝渠的河工邏輯,而不應該去責難鯀的治水方式與方法不正確。倘若說鯀不正確的話,從古到今,施行比混蛋還混蛋治水邏輯的則大有人在。河工穩定的不僅僅是河流,還有社會以及建立在河工基礎之上的社會以及政治統治秩序,而想求得統治秩序的穩定,在中國又完全基礎于河工來實現。在河工中,已經僅僅是河工,河工已經完全蛻變為政治的河工,這在當今亦然。一個三峽也許就能說明一切問題。大禹之疏,卻是建立在疏?;A之上的治理,雖體現著疏導理念,但卻不是真正的疏導。此疏非彼疏。后人將疏導泛化的結果,就是想掩蓋住,在洪水政治中的政治正確與河工正確的正確治水理念,應該的與必然的治理方式,并不代表著基本的正確,而理念的基本正確,也不能表明這個理念,就注定有其可行性。因為在此理念之上,還有一個社會生態,還有一個環境生態,在一起制約著疏導論的推行。所謂社會生態,是說在沿河密布著大大小小的部落,一條生命的河流,自然也就吸引太多的生命,在此繁衍生息。倘若是按照河流的自然自然走向進行疏導的話,也許就有太多的生命,在疏導的洪水中流離失所,而不能固守住自己的家園,更甚者會喪失生命在疏導的洪水之中,只有順其自然在河流中進行小的疏浚。中華族群早早進入農業文明的特殊性,先天就決定了自身的水利與水害的局限性,既要利用水利,還要身受洪水之害,治水與生態在此碰撞了。不管是“堙”,還是“疏”,都不可能去破壞生態,倘若是破壞的話,無論是疏,還是堙,都注定將是歷史的罪人。也無論用了怎樣的借口與口實。用一個好高務遠的大壩,去破壞生態,既愚蠢,又野蠻,還無知。即便這個大壩是世界第一的話,也將是世界第一的野蠻與無知。在生態面前,最終將要接受生態的審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垣曲县| 高青县| 陇西县| 加查县| 赫章县| 青阳县| 青阳县| 宕昌县| 东丽区| 江安县| 无极县| 哈密市| 蒙山县| 富源县| 修水县| 邯郸市| 双江| 合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合奇县| 浦城县| 翼城县| 喀什市| 张家川| 嵩明县| 丹东市| 萍乡市| 鄄城县| 安化县| 海丰县| 旅游| 太谷县| 修水县| 林甸县| 山阴县| 精河县| 额尔古纳市| 宜阳县| 汉源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