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商人 商業和商人(1)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5234字
- 2014-06-26 17:38:36
夏代以奴隸勞動為社會生產的主要支柱,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效率也有所提高,可用于交換的物質產品增多。不同部落的生產分工形式趨于鞏固和發展。社會產品的增多,為商品交換和貿易活動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在夏代,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是貨幣的產生。由于私人之間的商品交換的發展,使某種商品從商品群中游離出來,成為專門用作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便是貨幣。在以物易物轉變為商品、貨幣相交換的過程中,牲畜最先被用來作為等價物的貨幣。以后,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貝代之而起充當貨幣。貨幣是商業產生的前提。有了貨幣的介入,商品交換才會分裂為賣和買兩個對立的經濟行為,買與賣出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商人才有可能插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或在生產者之間作為第三者從事又買又賣的商業活動。
在夏代,原始城市的產生也有利于商品交換的擴大。在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奴隸主貴族為了保護其私有財產的安全,在他們所聚居的地方,修建起城郭溝池,城中已有大型的宮殿建筑,這是在“重門擊拆,以御暴客”的基礎上產生的原始城市。相傳“夏鯀作三仞之城。”“鯀筑城以衛君,造城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夏人之五……民乃知城郭門閭室屋之筑。”這都說明,夏代已有了初具規模的原始城市。在夏代,由于上述各種條件的形成,商品交換出現了專業化趨勢。一些控制部落事務的奴隸主,開始使用大批專門從事販運交換活動的奴隸來從事商業交換。相傳商族人的祖先王亥在夏時就駕著牛車,載著帛,到遠方的部落去進行貿易。不過從總體上看,夏代尚未出現私人經營商品交換這一專門行業的“自由商人”,商業交換活動多系生產者兼營。
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13世紀,中國進入商代。商王朝勢力強大,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奴隸制文明大國。商代是我國古代商業和商品交換迅速發展的時代。商朝是由商族人建立的,商人的祖先注重商業與販運貿易,《詩.商頌長發》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商人的第11代祖,他發明了馬車,《周書.灑誥》也記載商人祖先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以孝厥父母”,指王亥牽牛駕車到遠方進行交易。在商代,專門從事商業交換的人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交換已經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行業,商業成為社會上必不可少的一種社會分工。在商代,商業交換之所以有新的發展,是和一系列經濟條件的變化有關的。
進入商代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十分突出的,其主要標志是青銅器時代成熟階段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工具的構成。由于鑄銅及鍛造技術的進步,各種銅制工具,如銅鏟、銅斧、銅镢、銅刀和銅錛等大量采用,青銅工具比木制工具、石制工具、蚌制工具、骨制工具等既耐用又鋒利,既增強了與自然界作斗爭的力量,又提高人的勞動效率,使奴隸社會的生產力顯著提高。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奴隸主組織大規模的奴隸勞動,使自己獲得大量的剩余勞動產品,除了供自己享受揮霍外,還有相當多的部分拿出換取奢侈品和其他產品,從而為商品交換和貿易活動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商代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一批手工業行業有所發展,如釀酒業、蠶絲紡織業、青銅器皿制造業等,除了青銅鑄造業發達外,商代的制陶業等手工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了傳統的灰陶、黑陶、紅陶外,商代制陶業的重大突破和空前的創造是出現了硬陶、彩陶和刻花白陶等。硬陶是瓷土燒制的陶器,主要成分是硅酸鋁,質地堅硬,聲音清脆,也是后來的瓷器的前身。釉陶是表面帶釉的陶器,它的出現,大大地改進了陶制器皿。除了制陶業外,商代的竹木制造、制骨、制玉、建筑等多種手工業生產部門也較快地發展起來,手工業生產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使商業交換和貿易活動的發展有了更好的基礎。
總之由于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商代的貿易活動較夏代更加興旺,其主要表現是:首先是商業性城市的出現。商代,城市的發展是商業和商業交換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商后期的都城殷,經過幾代統治者的著力經營,規模擴大了,被稱為“大邑商”。其他城市亦有相當規模。城市是奴隸主及其家內奴隸和衛隊集中的地方。他們為滿足生活的需要,特在都邑里設立交易場所,市內有各種各樣的“肆”。《六韜》上記載:“殷君善治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宮中九市,車行酒,馬行炙。”市肆是往來做買賣的人聚集之處。相傳姜太公呂望在未遇周文王時,就曾在朝歌和孟津的市肆內干過“負販”、屠宰和賣酒的營生。“呂望嘗屠于朝歌,賣飲于孟津。”城市的發展為商業交換的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創造了條件。《詩經》說:“南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
其次,在商代作為貿易活動的結算和支付工具一一貨幣更趨完善。在貿易和交換中已普遍采用海貝作為貨幣。貝開始也是作為一種貴重商品出現在交換中的。貝是自然計數單位,堅固耐久,重量輕,體積小,便于攜帶和保存,因而被選擇為貨幣。商代人非常重視貝。盤庚稱貝玉為“好貨”、“貨寶”。商王對貴族和臣子的賞賜,最常用的是貝,賜貝以十朋為多,一朋為五貝。這說明貝價值很高。在我國漢文字結構中可以看到,凡與財富、價值有關的字,也多以貝為偏旁。貝幣較廣泛地在各階層中使用,也標志著商品交換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后來,產于遠方的海貝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的要求,于是又出現了骨制貝和銅制貝。
再次是在商代專門的貿易活動,即商人從事的買賣活動成為一種專職的商業活動。在商代,商人階層的產生和整個商業活動與生產的分離是必不可免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大分工,一次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商人不直接從事生產,而是專門從事商業買賣。商代,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主要是奴隸主。奴隸主掌握大量社會財富,因而是商品交換的主要參加者。除了奴隸主貴族之外,一些平民也從事商業買賣。在商代是有自由民商人的。總之,商朝經商的風氣較盛。
此外,商代的商業活動,主要還是為大小奴隸主服務的。比較頻繁,比較熱鬧的交換活動是那些奴隸主之間以及商朝和四周各國之間進行的奇珍異寶、牛馬、奴隸的交換。城市里的商品交換,其買主和賣主主要都是貴族。至于平民出售自己有限的一點剩余產品和交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不大,商品交換的品種也多限于普通的手工業品及農畜產品,如陶器、谷物、菜蔬以及牲畜之類。因此,對商代的商業發展也不能估計太高。
生意人被稱為“商人”在我國由來已久了,商人在當今的社會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商人”這一名詞是怎么來的呢?這得從商朝說起,商朝的商業十分繁榮,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極”之稱。以肉食品為例,從黃牛的養殖、販運、屠宰、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在商代時已經形成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姜子牙)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而且商代數位君王都修馳道,來便利天下物通。商民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如今日河南的商丘就有中國商業、商人、商朝起源地之說,被稱為中國“三商之源”。武王伐紂滅了商朝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商朝的遺民又成了從事買賣業的主體。史載,西周初期,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兵反叛。周公東征平叛后,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稱為“成周”,“成周既成,遷殷頑民。”殷朝遺民被迫集中到洛陽,周朝人叫他們為頑民,經常被召集訓話,不許亂說亂動,過著被監視的生活。雖然殷朝遺民已經成為周朝人民的一部分,但是卻被另眼看待。他們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過日子呢?只好東奔西跑做買賣。買賣這一行周朝的貴族是不會做的,當時的庶民要種地不能做買賣,而商品買賣又為社會所需要的,久而久之,買賣商品的商業成為殷朝遺民的主要行業了。隨著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周朝的少數貴族也開始做買賣了,這樣,商人漸漸地就失去了“頑民”的貶義,成為從事商品買賣的職業專稱了。到了春秋,鄭恒公對周人很友好,并帶一部分周民遷洛水以東,立國于新鄭。所以,鄭國的商人在當時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條牛犒勞偷襲鄭國的秦軍,使其不敢攻鄭,上演了歷史上富商救國的一幕。另外,鄭國地處交通要道,為齊楚秦晉爭霸必奪之地,但鄭人反而借戰爭轉運各國商品,從中在經濟上大獲其利,使其國富民強,顯示了商業活動的重要性。在這一時期,商人開始分化為行商和坐賈,行商是走村竄寨沿途買賣的商人,坐賈是有一定場所、招徠他人來買賣東西的商人。在《莊子》一書中,曾屢屢出現“桂魚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證。《周禮?司市》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根據這一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有政府管理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商人群體作為社會的客觀存在,后來成為了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社會四階層之一。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朝人以及商朝遺民就是做買賣的人。后來,人們簡稱商朝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從歷史上看,城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展有不解之緣,城市的發展也是交換發展的一個標志。中國早期興起的城市,既是奴隸主貴族居住和進行政治統治的中心,又是手工業作坊的所在地和進行交換的場所,但早期的城市從夏代開始萌芽興起后仍常常遷移。到商代,盤庚遷殷后,城市才開始穩定發展,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在城市布局中,商代十分重視市場的建設。《六韜》上記載:“殷君善治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宮中九市車行酒,馬行炙”,都邑內有市、肆。市肆是往來買賣商品聚集之處。在商代,城市里的市肆不但有飯鋪,而且有肉肆、酒肆等,以為往來客商解決飲食問題。這些市肆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常設的特定交易場所,已不同于過去那種“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期所”的狀況了。這也說明了商代在城市建設中已對商業的作用有了足夠的重視。
在商代,人們已普遍認識到地區間的販運貿易活動能夠調劑余缺,促進生產。商朝奴隸主貴族能夠得到西方玉石、東方鯨貝、南國銅錫、北地筋角,主要靠販運貿易。商族是一個重視販運貿易的部族。在奪取政權以前,商族人的祖先王亥就使用牛車,從事販運活動。當時運輸工具有了改進,陸上用的車及水運用的船構造日益完善,廣泛應用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大車以載,利有攸往”;“通川谷。達陵陸”,同東南沿海和西北各地發展了貿易關系。熱衷于販運貿易的奴隸主驅使著大批商業奴隸,從事實際的商業運輸勞動和貨物售賣活動。他們順著商王朝建立驛傳制度所開辟的澤路,從內地到海濱,由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往來販運各地的土特產品,交換的距離也不斷延伸,有的出門販運往返長達數年,可見販運距離的遙遠。販運貿易盈利豐厚。因此,商朝奴隸主貴族對販運貿易是十分重視的。
經商言利,經商重利,這是商代商貿觀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商業和貿易活動的一種追求。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形態日益完善,在交換中的媒介功能充分顯示時,貨幣也成為一種財富象征,成為奴隸主追逐的目標。在商代,貝幣已廣泛使用。商代人非常重視貝幣。盤庚把“貝玉”稱為“貨寶”。卜辭有“易(賜)貝”、“取貝”、“囚貝(俘貝、獲貝)”的記載。商代銅器銘文中還有“賞貝”的記事。甲骨文中有許多字,如買、貯、寶、貸等都從貝。貝以“朋”為單位,一朋十貝。貝朋已具有貨幣的各種職能。《易。益六二》說:“或益之十朋之龜”,這表示貝是價值尺度。買字表示網貝,這表明貝是流通手段。貯字,表示藏貝于器;寶字,把貝和玉藏在室內;這表明貝是儲藏手段。貸字和“易貝”表示貝是支付手段。總之,從貝的文字很多,說明貝已經是財富的象征。有了貝就可以通過交換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儲藏貝就是儲藏了財富。
商朝重視商業的思想主要有以上這些內容。產生這些思想不是偶然的,它是商代商品交換發展達一定程度的反映。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殷商時代的重商觀念與商族人的傳統產業有關。商,本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遠祖稱契,是帝嚳的后裔。商部落畜牧業比較發達,常以牲畜等物和其他部落開展貿易。契的六世孫王亥還把貿易擴大到黃河北岸去。在一次貿易中王亥被狄人有易氏殺害。王亥之子上甲微為報父仇,起兵滅了有易氏,奪回了牛車及其他財物,商的勢力由此擴展到了易水流域。后來,商族人的手工業也曰漸發達起來。手工業的發展又進一步擴大了交換。為了進一步削弱夏朝的力量,商湯采取伊的策略,組織自己部落亳都(在商丘北)的婦女趕織“文繡纂組”等手工紡織品,去換取夏部落大量的糧食,“一純務粟百鐘”,充實和增強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公元前1711年湯伐夏成功,殺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于是就由部落方國的名稱進而成為朝代的名稱。商族人以自己傳統的貿易專長和比較發達的手工業作為政治斗爭的有力武器,自然對商業活動另眼相看。因此,“殷人重賈”、“殷人貴富”的觀念的形成是有其客觀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