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戰役 夏對東夷之戰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11863字
- 2014-06-26 17:38:36
夏朝對東夷的大規模戰爭主要有兩次,分別是夏季杼攻東夷之戰,夏桀攻打東夷之戰。
夏季杼攻東夷之戰
東夷又稱夷,東夷,即東邊的夷人?!抖Y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于周代,周人為了記述歷史就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夷”。最早是和炎黃相對的一個部落,是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朝時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東夷是非特定的一個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稱。漢朝之后,東夷后來變成對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泛稱。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東夷骨刻文中已經發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尸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古時謂東夷有九種,《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笔瑁骸皷|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薄逗鬂h書·東夷傳》云:“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薄墩撜Z》、《春秋左氏傳》、《戰國策》等書中也均提及九夷。“九”并非具體數目,只表示眾多之義,如《爾雅·釋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之說。郭璞《爾雅注》云:“九夷在東”,泛指中國東部夷人。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于今山東、淮河、蘇北、淮北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秦漢明時期,東夷多指居住于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于尸(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逗鬂h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這九種夷都見于古本《竹書紀年》關于夏朝與東方諸夷關系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種。《竹書紀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队碡暋烦蓵趹饑蛞啾4媪讼拇褡宓拿Q。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兩三個世紀觀念上的變化,造成了現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難。學術界對西周時期東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有著不同的看法。周公,成王東征以后,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據上引張懋镕的《比較表》第二欄,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后,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系,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文獻記載多為后世追敘,關于周公、成王東征的記載,蓋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觀念,反以淮夷概稱東夷了。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復見淮夷與東夷并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鐘》又有南夷與東夷并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系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于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布范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秦漢以后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與先秦東夷在地區與民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
先秦的東北夷,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妒酚洝の宓郾炯o》敘述舜時“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在來貢的諸民族中有息慎?!都狻芬嵭淖⒔庹f:“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國語·魯語下》,記述孔子在陳,有隼死于陳侯之庭而身上留著射來的楛矢石砮,于是問孔子??鬃诱f:“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民之矢也?!辈⑶抑v述其中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命四方各族進貢方物,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度有一尺多。周王為了以其能招來遠方的美好政績垂法后世,在箭桿上刻了“肅慎氏之貢矢”,分給舜的后裔而封于陳。孔子說:“分異姓以遠方之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之貢?!表f昭注:“肅慎,東北夷之國,故隼之來遠矣?!惫湃嗽缫阎该髅C慎在不咸山(今長白山)之北。《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惫弊ⅲ骸敖衩C慎去遼東三千余里?!惫睍x人,晉遼東城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晉尺約相當今6寸,當時3000里合今華里1800里左右,明顯已在長白山以北?!度龂尽|夷傳》:“挹婁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濱大海?!庇终f:“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肅慎之國也?!比龂鴷r夫余王城大概還在今吉林市境,其東北晉時千余里,合今華里600里左右。兩書所記肅慎地理,都相當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附近。《新唐書·渤海傳》說:渤?!耙悦C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賈耽《入四夷道城紀》說:渤海上京“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肅慎城”,渤海上京遺址即今寧安縣東京城。按文獻記載,肅慎分布在以今牡丹江中游為中心的地區。再證在考古學發現的楛矢石砮及對肅慎人文化遺址得出的判斷,可以肯定肅慎是起源于今牡丹江流域的東北古民族,又是東北與中原王朝發生政治交往最早、源遠流長的古代民族。
在夏代400余年中,除與有扈氏甘之戰發生在今陜西省關中外,其余未見與西方部落及方國戰爭的記錄。與此相對照,夏與東方的斗爭劇烈得多。夏啟殺后益自立為后(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后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后40年,少康復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后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自后啟至后杼約半個世紀與東夷斗爭,主要是在今山東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與河北南部,今山東與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區展開。后杼以下,對東方各部落與方國的征伐及交往,已轉移到泰山以東以南地區,所見“九夷”名稱及其分布已在“東夷的分布”中敘述。到了夏代晚葉,與九夷的關系似有所改善,帝發元年,出現了“諸夷賓于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面。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從《竹書紀年》所敘前后聯系看,當主要是東方之夷。關于夏代滅亡,古籍記述夏桀在鳴條之戰失敗以后,奔于南巢,通常以為即到了東夷的地區,今安徽巢縣一帶,可姑備一說。夏人在夏代及夏朝滅亡以后有一部分東徙,移居于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灣一帶,卻在考古學上有若干證據。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而化于東夷和百越,當是事實。
先秦的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東夷各部落與方國,到戰國晚葉都已經華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這個既是分化又是融合的歷史過程,大體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主要階段。
夏商時期,夏初,后啟與后益爭奪共主地位的斗爭以及從仲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滅有窮氏,前后經歷半個世紀的斗爭,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黃炎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斗爭。這些部落已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的行列,成為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他們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即今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于河濟之間,終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其過程已在華夏雛形的形成一節敘述。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與薄姑為中心的各方國。西周初奄與薄姑仍是東夷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中社會發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時期,西周初既滅奄及薄姑,封魯與齊于其故地。以齊魯為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的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化?;此貐^諸夷,為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后葉東夷的主體。齊與魯對周圍東夷部落的政策有明顯的區別。齊國的中心地區,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述,在薄姑立國以前曾有一支姜姓的西系部落逢伯陵東遷至此?!妒酚洝芬舱f:“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薄都狻芬秴问洗呵铩氛f是指“東夷之土”。齊的遠古祖先已與東夷發生過較密切的關系。齊“大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采取了文化禮俗兼容并包、經濟方面充分發揮地利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齊太公在營丘立國之初雖然遇到了萊夷來爭,但很快就穩定了,只有五個月就向周公報告其施政與奏效,使周公感到出乎意外的快。伯禽至魯,卻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報告其施政,“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敝芄趯Ρ攘她R、魯這兩種不同的方針政策及其效果之后:“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饼R、魯這兩種政策的不同效果,在考古學發現中已有初步的印證。據研究:“近些年,臨淄齊國故城與曲阜魯國故城相繼進行了發掘,看出齊魯兩國在西周、春秋時期,彼此文化面貌、喪葬習俗、城市布局等方面,的確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結合文獻記載,齊國的商文化色彩濃厚,還保存許多原始的殘余(如大量地殺殉人畜與婦女地位較高等等),而魯國則保持周文化傳統,證明司馬遷所說太公治齊‘因其俗,簡其禮’與魯公伯禽治魯‘變其俗,革其禮,是有根據的?!饼R雖來自黃河中游,文化根基出自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的西系,但他所采取的政策,促進了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文化與部落的進一步融合,不僅在春秋時首先稱霸,齊國的文化對整個華夏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齊國周圍的東夷部落較快地與之融為一體,至春秋中后葉,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齊國滅萊,于是山東半島各東夷小國已被齊兼并。齊從春秋初葉已超過魯國,并基本上統一齊魯大地,成為東方最強大的諸侯,與他從立國時期已確定的兼容并包的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魯在受封時,周王是定下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方針的,而伯禽強調變革當地土著居民的禮俗,雖然魯以推行周禮著稱,但當地土著的習俗仍頑強地保留著。據對魯國故城的初步發掘,共清理了129座兩周時期的墓葬,時間跨度從西周初葉到戰國初葉共五六個世紀。這129座墓可分為葬制風格迥異的甲乙兩組。據研究,乙組肯定是周人的墓葬,而甲組可以肯定不是周人的墓葬,“甲組墓從西周至少一直延續到春秋晚期,這個事實說明當地民族固有的社會風尚曾牢固地、長時間地存在著,并經歷了自己發展同化的過程”。實際上,魯國頑強地推行周禮,也必然還會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周禮起著主導作用。儒家祖師孔夫子,其先為宋人,是商族苗裔,他說周禮本身就吸收了夏、商二代的精華,“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魯在東夷文化起源發展的中心地區,以周文化為主導,發展出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的孔孟儒家學說,在實際的發展中不像伯禽所推行的“變其俗,革其禮”的政策那么徹底,仍是周俗與夷俗并存而又以周禮為主導相互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到春秋時,在魯國附近,還存在著大昊的后裔任、宿、須句、顓臾等風姓小國,在今山東境還有少昊后裔莒、郯、譚、費等國。他們與諸夏通婚、會盟,在與楚國的爭霸斗爭中,他們主要是依附齊、魯,被認為是諸夏的同盟。從出土文物看,今山東境內的春秋東夷各國,社會與文化發展水平也很接近中原各諸侯,只是因為他們仍保留一些東夷禮俗,當時仍被認為是東夷。實際上已是與諸夏即合而未化,到戰國時,這種文化上的差別已不引起人們重視了。淮河中、下游,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接壤與鄰近地區,少昊集團的后裔嬴姓與偃姓諸國,如徐、江、葛、黃、淮夷、鍾離、英、六、舒鳩等,春秋時期他們主要傾向于“即事諸夏”,與諸夏通婚,參與會盟,出土器物有明顯特點,凡有銘文的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爭霸與戰國大兼并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先后被楚、吳、魯、越所兼并,他們的文化對齊、魯、楚及吳越都有影響,在政治上逐步統一過程中,文化與民族得到交匯融合,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當秦統一六國時,“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都已經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山東是東夷民族的活動中心,可以說遍地皆有骨刻、陶刻和巖石畫。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根據他發現雕刻圖文符號的獸骨研究認為:這是距今4600~3300年前的中國早期文字,這應當是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流行的文字,而其晚期與甲骨文形成的早期是交叉使用的。因此,定名為“骨刻文”,比安陽甲骨文早了1000年。東夷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
山東是東夷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始祖、東夷領袖太昊、黃帝、蚩尤和堯舜的故鄉,歷史上就有倉頡山東壽光創造文字的記載。在這些人文始祖的故鄉發現反映先民們活動的蛛絲馬跡的骨刻文,對于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歷史,對于研究文字發展史以及探索古文字書法藝術的源流提供了難得的真跡資料。由于漢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畫,東夷骨刻文恰好處于形象摹畫向文字符號過渡的歷史階段,也正是漢字的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階段。
少康復國后,東夷中不少部落仍不服夏朝統治,與夏抗爭,東夷諸部中僅方夷來朝。少康以太康失國為鑒,重視發展生產,國力增強,至其子予(又作杼)繼位后,開始對東夷采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度遷都于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北),并且為對付善射的東夷,改善武器裝備,改進和發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東征之戰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東海海濱,杼因此舉而為后世稱頌。《國語·魯語》說:“杼能帥禹者,夏后代報焉”極言杼東征東夷對鞏固和發展夏王朝的作用,并以之與禹相提并論,深受后代崇敬。事實也證明,杼征東夷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至杼子槐(又作芬)在位時,風夷、黃夷、于夷、方夷等九夷均承認夏的統治而入都朝見。可以說征東夷之戰,不僅加強了夏夷之間的交往和聯系,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同時,擴大了夏王朝的統治管轄區域,使夏王朝的統治由今豫西晉南地區擴展到黃河中下游地區以至淮河流域,進一步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華夏族的形成。另外,這場戰爭對兵器和軍隊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夏桀攻打東夷之戰
夏王朝晚期,夏與商族、東夷等東方諸部族關系惡化,導致商族與東夷諸部族被迫聯合反夏。為了促成和加強商族與東夷的聯合,商湯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與東夷聯姻、施與恩惠等。從文獻材料推知,夏代末年商夷聯盟已經形成。商族與東夷諸部族曾多次舉行會盟活動,其中以“景毫之會”和“泰卷之會”最為重要。參加商夷聯盟的東夷“諸侯”當較多,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緡、有莘、薛、卞等,其中來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聯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商夷聯盟的主要活動包括離間夏王朝、消滅與商夷聯盟為敵的夏方國、伐桀滅夏等。商代早期,商、夷關系仍然融洽,商夷聯盟得以延續。仲丁之后,商、夷之間軍事沖突不斷,商夷聯盟終結??脊挪牧蠟橄哪┰缟檀嬖谏桃穆撁说牧⒄撎峁┝俗糇C。豫東、鄭州、偃師等地發掘表明,屬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與屬于東夷的岳石文化,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現象,說明此階段商、夷關系融洽。商代早期,在商人國勢強大的前提下,商文化范圍存在著北、西、南擴展而惟獨東方收縮或滯展的現象,這正是商、夷之間延續同盟關系的具體反映。但至白家莊期,商文化卻東向大擴展,整個魯西地區皆納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圍,這種文化上的取代應與商、夷關系惡學術界一般認為夏王朝是被商族人推翻的。毋庸置疑,以商湯為首的商人在滅夏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非商族人在滅夏戰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對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的分析、研究可知,在夏代末年,商族與東夷諸部已形成一個反對夏王朝的政治、軍事聯盟。商夷聯盟同心協力,一舉滅掉了夏王朝及其屬國。
夏代晚期,夏王朝之東境分布著夷、商諸部族。從古文獻來看,夷是對東方居民的統稱。《說文解字》云:“夷,從弓從大,東方之人也。”《禮記·王制》云:“東方曰夷,披發文身。”《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東方曰夷。”夷人分布在今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包括今山東全部和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河南東部等地。商族在經歷多次遷徙之后,夏代晚期主要在夏之東部活動,且與東夷諸部毗鄰。文獻記載夏都在商湯亳邑之西?!抖Y記·緇衣》云:“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编嵭ⅲ骸跋闹卦谫裎??!薄恫┪镏尽肪硎涊d:“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沉沉將滅,若疾雷之聲。問于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边@里說的是“天象”,實喻地理,即夏在西方而殷在東方。
有夏一代,夏王朝與東夷諸部交往頻繁,關系時好時壞。早在夏王朝初年,夷、夏之間就已產生矛盾。古本《竹書紀年》載:“益干啟位,啟殺之?!薄稇饑摺ぱ嗖咭弧吩疲骸坝硎谝妫詥槔?,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史記·燕召公世家》、《楚辭·天問》等也有類似記載,皆言啟與伯益爭奪領袖之位,伯益被啟殺掉。伯益是何許人也?《國語·鄭語》曰:“贏,柏翳之后也。”韋昭注:“柏翳,舜虞官,少嗥之后伯益也。”一般認為,伯益為夷人,善于畜牧與狩獵,舜任其為“虞”,負責管理山澤,后佐禹冶水?!耙娓蓡⑽弧奔词且娜朔恋K夏人建立政權。這場爭斗雖然夏啟取得了勝利,但傳至啟子太康之時,夏、夷矛盾又起,這就是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事件,夷人在一個時期幾乎完全掌握了夏政權。直至少康之時,夏王朝又重新建立起來,此即“少康中興”。經歷后相、少康等的征伐,少康之后至夏桀之前,夏、夷關系處于較為穩定的時期,夷人多賓服于夏,甚至受其爵命。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列傳》曰:“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
到了夏桀時,夏王朝與東方諸部族之關系始逐漸惡化。一方面,夏王朝與東夷諸部發生磨擦與沖突?!逗鬂h書·東夷列傳》云:“桀為暴虜,諸侯內侵?!薄妒酚洝は谋炯o》云夏桀時“諸侯多畔夏”?!秶Z·晉語一》記載“夏桀伐有施”。古本《竹書紀年》又云“后桀伐岷山”。岷山即緡山,亦即有緡氏?!俄n非子·難四》云:“桀索緡山之女……而天下離。”《左傳》昭公四年云:“夏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薄俄n非子·十過》又載:”昔者桀為有仍之會,而有緡叛之。”《左傳》昭公十一年又云:“桀克有緡,以喪其國?!苯癖尽吨駮o年》云:“桀十一年,會諸侯于仍,有緡氏逃歸,遂滅有緡?!卑福河芯囀显诮裆綎|金鄉縣東北。從這些記載可知,位于東方的有施、有緡氏發動了對夏王朝的叛亂,夏桀對其進行了征伐。另一方面,夏王朝與商族也積怨頗深。夏桀之時,商人勢力逐漸壯大,對夏王朝的統治構成一定的威脅。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為了遏制商族勢力,夏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雖然后來夏桀又釋放了商湯,但夏王朝與商族之間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正如《尚書·湯誓》商湯所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不敢不正?!?
由于夏代末年東方諸部族與夏王朝關系惡化,為了共同對付夏王朝,保衛本部族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害,迫使商族及東方其他部族不得不進行聯合,從而形成商夷政治、軍事聯盟。夏代末年商夷聯盟確曾形成?!侗碧脮n》卷十引《尚書大傳》云:“桀無道,囚湯,后釋之,諸侯八譯來者六國?!薄赌印し枪ハ隆吩疲骸皽铊畋娨钥擞邢?,屬諸侯于薄(亳),天下諸侯莫不賓服?!薄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史記·殷本紀》記載:“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遂伐桀?!薄凹冉I夏命,還亳,作《湯誥》……告諸侯群后?!薄兑葜軙ひ笞=狻穭t云:“湯放桀而復?。ㄙ瘢еT侯大會?!睆倪@些記載可知,商湯伐桀之役有許多“諸侯”參加征伐,諸侯曾會聚于湯之亳。這些諸侯原本賓服夏桀,夏代末年已歸順商湯,夏桀已不能驅使這些諸侯,此即《說苑·權謀》所云:夏桀欲“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盡管關于湯亳之地望學術界有爭議,但言其在夏都之東方當無疑義。準商湯在夏之東方活動說,在夏代末年的交通、通訊條件下,與商湯結盟的“諸侯”必然是與商人相毗鄰的,即這些“諸侯”也應屬于東方之人。從文獻記載又知,商湯與“諸侯”曾舉行兩次會盟,其會盟地皆在夏之東方,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商湯的確是與東方諸部結盟。這兩次會盟,一是伐桀之前的“景亳之會”?!蹲髠鳌氛压哪贻d:“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會,周武有孟津之誓?!薄渡袝髠鳌芬蔡岬缴虦小熬百裰?。今本《竹書紀年》明言“商會諸侯于景亳”。關于景亳之地望,《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也,因景山為名?!薄兜弁跏兰o》亦云:“蒙有北亳,即景亳,湯所盟處。”據此可知,景亳大約在今山東省曹縣境內。張學海先生認為,景亳是商湯滅夏前與東方勢力集團會盟的地點,而不是亳都,亳都應為今鄭州商城[1],這個論證是有道理的。商湯時期的第二次會盟是滅夏之后的“泰卷之會”?!渡袝颉酚涊d:“湯歸自夏,至于大@①,仲虺作誥?!薄妒酚洝ひ蟊炯o》也有類似記載:“湯歸至于泰卷陶,中作誥。”《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此‘陶’字?!薄端麟[》云:“鄒誕生‘卷’作‘@①’……則‘卷’當為‘@①’,與《尚書》同,非衍字也。其下‘陶’字是衍耳。何以知然?解《尚書》者以大@①,今定陶是也,舊本或傍記其地名,后人轉寫,遂衍斯字也?!睋丝芍?,《殷本紀》所謂的“泰卷陶”當為“泰卷”,即《尚書》所說的“大@①”,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境內。筆者曾撰文認為,“湯歸至于泰卷陶”與商湯和東方諸侯會盟有關,湯在這里發布誥詞,意在安撫、宣威諸部族[2]。現在看來,“泰卷之會”也應有慶賀滅夏之捷、加強商夷聯盟之目的。定陶一帶位于魯西南地區,這里為考古學上的岳石文化分布區,夏末商初為東夷控制區。在定陶周圍,分布著與夏王朝有矛盾的有緡氏以及有仍等東夷部族。商湯選擇非商族固有控制區的東夷諸部分布區舉行“泰卷之會”,只能說明商族與這些東夷諸部族原本有著良好的關系。
為了促成和加強商族與東夷聯盟,商湯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與東夷聯姻。施與恩惠等。史載商湯曾與有莘氏聯姻。《史記·殷本紀》云伊尹為“有莘氏媵臣”,《集解》引《列女傳》曰:“湯妃有莘氏之女。”《楚辭·天問》云:“成湯東巡,有莘愛極……媵有莘之婦?!边@就是說,商湯曾娶有莘氏之女為妃。關于有莘氏之地望,一種說法是有莘氏在今豫東?!妒酚洝ひ蟊炯o·正義》引《括地志》云:“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绷硪环N說法是有莘氏在魯西南曹縣境內。《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侯登有莘之墟。”杜預注:“有莘,古國名?!薄蹲髠鳌坊腹甓蓬A注:“莘,衛地。陽平縣西北有莘亭。”《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魏州莘縣條云:“莘亭在縣北十三里?!苯癫芸h境內尚有“莘冢集”之地名[3]。盡管存在以上兩種爭議,但開封、曹縣皆位在夏之東方,言有莘氏故地在東方當無疑義。那么,有莘氏居地當與同樣在東方活動的商人毗鄰或相距不遠,有莘氏當屬東夷分支之一。此外,為爭取各方國的擁護和支持,拉攏更多的“諸侯”歸附自己,商湯“布德施惠”于諸侯,效果明顯?!妒酚洝は谋炯o》云:“湯修德,諸侯皆歸商。”《史記·殷本紀》記載:“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薄赌印し敲氛f湯時“諸侯與之,賢士歸之”。但是,也有一些東方諸侯,如葛伯,對湯的恩惠無動于衷,且對湯非禮。《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遺之牛羊……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對此,商湯只好對其征伐。從商湯所用大臣的族屬我們也可推知夏末商初商族與東夷有著良好的關系。伊尹名阿衡,又名伊摯,是商初著名大臣,曾輔佐商湯滅夏,商湯死后他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等商王。史載伊尹來自于東夷有莘氏?!赌印ど匈t中》云:“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薄睹献印とf章上》則云:“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三使往聘之。”而《史記·殷本紀》明言伊尹為有莘氏“媵臣”,后來湯“舉任以國政”。重用來自有莘氏的伊尹,說明商人與有莘氏關系密切。商湯時期另一著名大臣仲虺也來自東夷。《尚書序》記載:“湯歸自夏,至于大@①,仲虺作誥。”這里是說仲虺在商湯滅夏之后舉行“泰卷之會”時參與制定誥詞。關于仲虺,《左傳》定公元年云:“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孟子·盡心下》云:“孟子曰: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壁w岐注:“萊朱亦湯賢臣也。一曰仲虺是也?!洞呵飩鳌吩弧衮尘友?,為湯左相’,是則伊尹為右相,故二人等德也。”《史記·殷本紀》引孔安國曰:“仲虺,湯左相奚仲之后?!薄稘h書·地理志》魯國薛縣條云:“湯相仲虺居之?!币源丝芍?,仲虺與伊尹并為商湯左、右相,同為后人所稱頌。仲虺為“薛之皇祖奚仲之后”,且“居薛”,而薛之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旺鎮古薛河之西岸,正處東夷腹地。之所以商湯選擇仲虺在泰卷“作誥”,是由于仲虺是東夷人,此舉有利于商夷聯盟的團結。
參加夏代末年商夷聯盟的東夷諸侯當較多,《逸周書·殷祝解》稱有“三千諸侯”,但目前所知的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緡、有莘、薛、卞等?!秶Z·晉語一》記載:“昔有夏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表f昭注:“有施,喜姓之國,妹喜之女也?!边@里指出夏桀曾討伐有施,有施人被迫送美女表示臣服,但暗地妹喜與伊尹串通從事滅夏活動。據此可知,有施參加了商夷聯盟。有施當為東夷部族。《楚辭·天問》曰:“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末(妹)喜何肆,湯何殛焉?”王逸注:“桀伐蒙山得妹喜。”這里把“蒙山”與有施之女妹喜相聯系。案:蒙山當即《詩經·魯頌》“奄有龜、蒙”之蒙山,在今山東省蒙陰縣南。關于有緡,其故地當在今山東省金鄉縣境。古本《竹書紀年》等記載夏桀曾對其征伐,但夏王朝為此也付出了較高代價,《左傳》昭公十一年云“桀克有緡,以亡其國”。關于有仍,文獻記載夏代末年夏桀曾在有仍居地舉行“有仍之會”,且與“有緡叛之”相連,說明有仍當與有緡氏居地相距不遠,也應在魯西南地區。由于夏代末年的“景亳之會”及商代初年的“泰卷之會”皆在魯西南一帶舉行,故有理由認為有仍參加了商夷聯盟。至于有莘、薛,前文已指出,商初大臣伊尹、仲虺分別來自此二方國,二者參加商夷聯盟當無疑問。此外,卞也可能為商之盟邦?!秴问洗呵铩るx俗覽》云:“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鳖愃朴涊d見于《荀子》、《莊子》等。卞之地望,《左傳》僖公十七年載:“夫人姜氏會齊侯于卞?!倍蓬A注:“今魯國卞縣?!薄堵肥贰o》卷一云:“卞,卞明國,湯伐桀有卞隨。”案:卞為漢縣,在今山東泗水縣城東。建立商夷聯盟的目的是共同對付夏王朝。
商夷聯盟的活動主要有三項:一是離間夏王朝。史載伊尹曾到夏都與妹喜一起搞離間活動。古本《竹書紀年》云:“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國語·晉語一》記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薄秾O子·用間篇》云:“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薄秴问洗呵铩ど鞔蟆吩疲骸埃┯钜烈晻缦模制洳恍牛瑴捎H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報于亳……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尹又復往視曠夏,聽于末嬉?!薄妒酚洝ひ蟊炯o》記載:“伊尹去湯適夏,既丑有夏,復歸于亳?!倍窍麥缗c商夷聯盟為敵的夏王朝方國。史載商湯曾舉行多次征伐,其征伐的第一個夏方國是葛。《孟子·滕文公下》云:“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史記·殷本紀》載:“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見于史載被征伐的夏方國還有韋、顧、昆吾等?!对姟ど添灐らL發》云:“九有九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薄妒酚洝ひ蟊炯o》記載:“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商夷聯盟可能還征伐了有虞。虞為夏代方國,與夏王朝關系密切,少康中興全賴虞之力。夏代末年,虞國滅亡。《逸周書·史記解》載:“君娛于樂,臣爭于權,民盡于刑,有虞氏以亡?!庇菰诮窈幽鲜∮莩强h?!蹲髠鳌钒Ч甓蓬A注:“梁國有虞縣。”《水經·水注》云:“水又東,徑虞縣故城北,古虞國也?!奔热挥菸痪訓|方,其理應被商夷聯盟所滅。三是伐桀滅夏?!妒酚洝は谋炯o》云:“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薄妒酚洝ひ蟊炯o》云:“湯乃興師率諸侯……遂伐桀?!备邓鼓晗壬叨仍u價商夷聯盟的作用,認為“商人雖非夷,然曾撫有夷方之人,并用其文化,憑其人民以伐夏而滅亡,實際上亦可說是夷人勝夏”。
夏朝對東夷的戰爭,是夏朝政治軍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夏朝興盛或者衰落的標志,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