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大商人 商業和商人(2)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5206字
  • 2014-06-26 17:38:36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業發展時期,更是中國上也進一步發展并奠定基礎的時期。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和手工業出現的社會分工,以及手工業中的制陶、紡織、竹木器生產、玉石器加工等方面的專業分工,在奴隸制產生之后更加明顯。這種社會分工導致了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為商業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夏代已經出現了通過一般等價物或早期的貨幣進行的物資交換,這種交換是生產者與需要者之間直接見面進行的。當時還未出現從農業、手工業中游離出來的商業。到了商代,交換日益頻繁,交換物資的種類、范圍擴大。交換地區也顯著增加了,物資的大量需求和各地物產的特點、質量的差異,不可能使交換平衡發展,也不可能使產銷都直接見面,于是一些人從社會上獨立出來專門從事買賣事物,組織產品交換,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經常性的、為人們所公認的職業,這就是商業。商業是從商代才正式出現的,最初從事商業活動的都是奴隸主貴族及其驅使的奴隸,很少有以經商為職業的平民。

隨著物資交流的數量與地區日益擴大,交換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外出從事商品交易的人往往離家數日數月,甚至出門經年的情況都有。在交換的過程中,奴隸主再也不像過去的部落首領那樣親自參與遠距離的交易活動了。專門進行交換的由奴隸管家“小臣”來具體進行,“小臣”是奴隸主牢牢控制的商業奴隸,其身份帶有掌握政權的貴族直接任命的因素。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商代的商品交易從它開始成為社會上的一種專門行業時起,就具有“官家買賣”的性質。這種“官商”,就是各地大大小小的貴族。

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也給社會經濟帶來了更大的繁榮。由貴族操縱的商品交換中介人,在商代社會里表現得十分活躍。王室和各方國的奴隸主都從大量的交換活動中獲得了很多利益,因此一些奴隸主把商業活動當成一種重要事業,通過手下的“小臣”,驅使著大批奴隸來擔任實際的運輸和貨物買賣各方面所需的勞動。交通運輸與商業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順著商王朝建立驛傳制度所開辟的驛路,這些商業奴隸由內地到海濱,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往來販運各地的土特產品,也開辟了不少新的道路。這些商旅常常是成群結隊的在驛路或江河上販運,人多不僅可以攜帶貨物多,獲利多,而且可以便于應付風雨的侵襲、旅途中的病患和盜寇的搶劫。商族先人王亥就曾在有易氏被搶劫,這類事件屢有發生并在各地傳播,告誡那些出去做買賣的“小臣”們要日夜警惕和嚴加防范。

商代的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都是奴隸勞動,參加販運交易的奴隸即使逃亡到別的地方,仍然擺脫不了當農業奴隸或手工業奴隸的命運。因此,在嚴密地監督控制之下,商業奴隸不得不干販運、買賣這一行當。長期在各地經商,奴隸們免不了在外面風餐露宿,四處奔走跋涉,奴隸主貴族則在家中坐享其成,從交換中牟取到大利。由于販運有利可圖,在商朝的上層統治者中這一行業比較受到重視。

商代的平民中也有一些做小買賣的,都是自產自銷一類的經營活動,如有些人煮鹽、捕魚,自己到市上出售;也有些人編竹筐、打草鞋、制作弓箭到市上叫賣;還有些人在市上屠宰、賣酒等等。《尚書?酒誥》中記載了一個自耕農在農閑時牽著牛外出做生意,獲利回家后,父母高高興興地為他擺酒煮肉慶賀的情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從事商品交易,有的人不斷獲利,也難免會有人賠了錢。在參與交易的平民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交換已開始成為平民之間貧富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不過,總的看來平民跑買賣的人數仍比較少,經營的規模也不大,而且多數并不脫離生產,所以商人還沒有成為社會上有影響的獨立階層。資本豐厚的奴隸主貴族千方百計占領市場,中小貴族和經商的平民沒有平等競爭的條件,從各方面都要受到排擠和壓制,所以在“官商”的背景下,商業經濟的幼苗一出現就畸型發展著。

商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主要是以直接的生活資料為目標。某些專為出售而生產的商品,如江南一帶的印紋硬質陶器、釉陶器和其它地區一些有特色的手工業品,最終也是為了給商品所有者換取別的消費品,如絲麻織品和珍貴的珠玉裝飾品等等。

總的看來,雖然商代的社會生產分工更加明顯,商品交換比夏代發達,不少手工業產品和一些農產品已成為商品,并出現了商品貨幣關系和專業從事買賣的商人階層,但大量交換還停留在一般等價物交換或以物易物的階段上。只有商王和少量大貴族,得以從交換中獲得極為豐富的消費品。據《逸周書》記載,周武王攻陷紂王都城朝歌時,在王宮和貴族的府邸中搜出了寶玉14000塊、佩玉18萬塊之多,這些財寶和商業活動有一定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商朝對商業活動是很重視的。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逐漸產生的城堡,隨著交換的發展而越來越多,并日益成為商業發展的中心。夏代的城市,既是奴隸主貴族居住和進行政治統治的中心,又是手工業作坊集中的所在地和產品進行交換的主要場所。但那時的城市除了規模較大的王都外,一般規模較小,且仍隨著農業經濟的變化而常有遷移,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商代盤庚遷殷之前。遷殷后,一些城市才開始穩定發展,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在城市的布局中,商代君主和方國統治者都很重視交易市場的建設。《六韜》上記載:“殷君善治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都邑中的市、肆,是商人往來聚散之處。商代城市里的市肆不但有飯鋪,而且有肉肆、酒肆等,曾協助周武王克商的呂尚,就曾在肉肆、酒肆上做過買賣。商代城市中的市肆,已不同于夏代以前那種“日中為市”的自發形成的集市,而是常設的特定交易場所。

商代人們已普遍認識到地區間的長途販運貿易活動能夠調劑余缺,促進生產,商朝統治者對商業的重視,使商族從總體上看就是一個重視販運貿易的部族。當時的交通運輸工具已經有了較大改進,陸上用的車及內河航運的船只,構造都比較完善,并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商代的一個青銅鼎內,刻著似一人荷貝立在船里的銘紋,旁邊還有人以手劃船的形象。一個人挑著貨幣,坐著船出門遠行,顯然是去做買賣。這個青銅鼎中的圖案,就是商朝重視貿易的證明。

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代的貨幣形態日趨完善,并且在各地的交換過程中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其重要的媒介功能。在經商盈利的社會經濟背景下,貨幣已開始做為一種財富的象征,成為奴隸主貴族追逐的目標。在奴隸主貴族的心中,積累財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經商謀利。到了商代晚期,越來越多的中小奴隸主不再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經營,而專門進行商業貿易活動,甚至常年不辭辛苦地參與交換和長途販運,其目的就是盈利。史載這些貴族“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他們逐漸成為社會上一支有一定影響的力量。商人及商業做為新的生產力,對奴隸社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城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的,城市發展的兩個重要標志是商品交換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在商朝統治的廣闊地域內,中國的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流域,也有一些城市疏落出現在長江兩岸。黃河流域的著名城市有商、殷、亳、蕃、雇、霍、孟等。這些城市既是商王或各屬國貴族、官吏及軍隊居住的地方,又是許多行業的手工業作坊的所在地和進行交換的場所。

商代城市的發展,是商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城市建設不僅體現出建筑業的革新與發展,而且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制陶、青銅鑄造、竹木器加工、玉石制造業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標志著商品交換的規模和交通運輸的水平。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顯示出商代城市的發展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成為世界幾個主要文明發源地的標志。

從偃師、垣曲這兩座商代早期城市可以看出,當時城市的建筑規模、宮城的出現、設施的完整都比龍山文化時期至夏代的城堡更加進步,城市經濟從商代開始逐漸形成了。

商代中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的規模更大了。

河南安陽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名聞中外的中國早期城市,與燦爛的青銅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殷墟是商代后期君主盤庚至紂統治期間的王都所在地(公元前1395年—前1123年),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城市遺址在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兩岸,總面積在24平方公里以上。因為殷是商朝后期較長時期的都邑,所以商朝被后人稱為殷朝,商人也被稱為殷人。殷經過幾代統治者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城內版筑的房屋櫛比成巷,到了紂王時期,城市的規模最大,史載其“南去朝歌(今河南湯陰)城百四十六里”,紂王常到朝歌的離宮居住。在這座都城中清理出商王居住過的許多宮殿遺址,包括王宮的防御設施;還有大型的商王陵墓及數以千計的奴隸殺殉坑;城中有很多中小奴隸主及平民的居住遺址、墓葬;有規模宏大的鑄銅作坊和制骨作坊遺址;還發現了水井、道路、排水管道等遺跡。這里出土的生產工具、兵器和手工藝品成千上萬。大量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寶貴資料。

商代興起的城市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作為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補充,另一方面也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過程中協調并促進了這些經濟領域的發展。城市作為商業經濟的樞紐,在整個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商業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商業的經營者商人也因之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中一種有影響的力量。

綜觀商代各地發現的城市遺址,可以看出盡管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也有一定差別,但城市的建筑技術、布局結構和防御、排水設施等都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建筑技術和規模都有顯著的發展。商代的城市雖然主要功能仍然是防御外來的侵擾,但以城市為中心的各種手工業卻發展迅速,也為商品交換和水陸交通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商代城市遺址的發掘充分表明,一個以殷商帝國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已在黃河、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確立,這種情況是中國大地自新石器時代農業經濟產生以來前所未有的,也為以后以漢族為中心的多民族的華夏文化統一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說夏王朝統治時期中原及周圍地區各部族的聯合還是十分松散的,那么商王朝強大的奴隸制以其經濟和軍事的實力,已經牢固地控制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商王朝各代君主對四周方國和尚處于原始氏族制度下一些部落的征伐,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最早的篇章,這些頻繁發動的戰爭是中國早期城市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商代統治集團在農業、手工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十分重視商業貿易活動,這是促進由集市轉變為城市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商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為城市經濟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和商代一樣,西周的貿易往來中擔任販運勞動的,實際上主要仍然是奴隸,而且其中有許多是被征服的商族人中的奴隸及其后人。作為種族奴隸的商賈,和制陶業、鑄銅業等手工作坊中的奴隸一樣,都隸屬于官府,供周王室和各封國當政的奴隸主貴族驅使。工商并稱,自西周始,用當時的話說即“工商食官”,也就是由王室或各封國來直接控制盈利致富的手工業和商業,直接奴役手工業和商業奴隸,僅僅從他們所創造的大量財富中拿出很少的一部分供給他們生活。后世的《呂氏春秋》中明確指出:“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商。”在明確實行重農政策的西周政權的統治下,這些商業奴隸的身份地位在奴隸中是最低賤的。在周人的文獻中,常把工商與家內奴隸的臣仆并列,次序排在庶人之下。他們連自身的性命都由貴族奴隸主掌握,可以連同貨物一起被買賣,實質上商業奴隸與其他行業的奴隸一樣都是奴隸制國家的財產。西周中期以前,周王室和各地諸侯等貴族奴隸主用官府的名義直接控制著商業奴隸,商業奴隸本身受工商奴隸主的管轄,但其身份不屬于私人奴隸主,而是國有奴隸,與“率士之濱,莫非王臣”相一致,這是中國奴隸社會商業經濟的一大特點。

商業操縱在官府的手中,商品交換只能在官府允許的范圍內有限度地發展,因此,在民間留給私人經營的余地就不多了。一般平民只有在農閑的時候,才能抽身出來出售自己的某些剩余農產品或小型農具、手工業品等,進行少量的商業活動。他們多是制作弓箭、箭囊、小件竹木制品、零星衣服鞋帽等產品的小生產者,有些人則經營些小買賣,或在城市中的市場臨時擺攤售貨,這些人都屬于“販夫販婦”。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小生產者轉變成小商販,獲利后可以牽牛駕車奔走離家,其中一些人替奴隸主們販運土特產品,比奴隸要自由一些,但社會地位也不高,仍屬平民階層。到了西周后期,開始出現一些不屬于官府的私人商業,由新出現的小貴族經營,役使少量奴隸為他們從事規模不大的商業活動。從商代開始產生的商人與商業,直到西周晚期才開始形成一種社會力量,但仍很弱小,并且繼續受到奴隸主王室和權貴們的歧視與壓制。在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思想中,商人與商業始終處于卑微的地位。

不過,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夏、商和西周三代正處于手工業經濟空前發展,手工業產品迅速增加和私人財富大量聚斂的時期,做為重要的財富,土地尚未完全把勞動者緊緊束縛在大田耕作上,所以商品的交換和遠距離的販運是比較活躍的,新興的貴族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重視剛剛出現的商品經濟和城市市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盐山县| 响水县| 和静县| 怀宁县| 崇义县| 师宗县| 曲水县| 皋兰县| 天祝| 交口县| 西乌珠穆沁旗| 绥德县| 肥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浦东新区| 奉新县| 苏州市| 西青区| 清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古交市| 岫岩| 江川县| 滨海县| 柘荣县| 昆明市| 清水河县| 麻栗坡县| 拜泉县| 化州市| 疏勒县| 延津县| 方山县| 龙游县| 盐亭县| 抚顺县| 田林县| 静海县| 东港市|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