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有些事讓我們不認識自己 (1)

世界過于博大,生命過于微妙,生活過于繁瑣,不經意間,我們或者因為時間、空間的不對,或者因為事件、情感的不對,經常會陷入一些個或大或小或致命的誤區,讓我們一時間找不到自己。人生中,不認識自己,比不認識對手更可怕。而更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不貶低自己

一個心胸狹窄、自私多疑的人,因為工作、生活以及人際交往都不順心,突然喜歡上了算命,由生辰八字、紫薇斗數、姓名學到占星術,沒一樣不研究。

當然,他學算命不是覺得算命靈驗,而是想證明算命是騙人的東西。原因是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師為他算命,算他活不到四十七,他發誓,非打爛那大師的招牌不可。

他愈學愈怕,因為他發現自己算自己,也確實活不長。這時候,他整個人都變了,他開始關注身外的事物,也學一些慈善人士那樣,開始四處做善事,他自言自語道:“反正活不久了,好好利用剩下的歲月,做點對別人有益的事吧!”

接下來的歲月,人人都說他變了,由一個焦躁勢利的小人,變成敦厚慈愛的君子。

不知不覺,他過了四十七、過了四十八,而今已經五十三,紅光滿面、生氣勃勃,比誰活得都健康。

“你可以去砸那個大師的招牌了!”朋友有一天和他開玩笑。

他眼睛一亮,回問朋友:“為什么?”又笑笑,“要不是那人警告我,我根本認識不到以前的自己。照我以前的樣子,別說活到現在,能活到四十七不犯心臟病,就算不錯了!”

大道理:

人總是回頭看,才會看清當初的自己。而且,改變越大,看得越清楚。比如很多富人對兒時苦難的理解,比如很多死囚對以往自由的見解。生活的內容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我們自己也一樣。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更不要因為一時的成敗在寬廣無比的生命河流里迷失自己。

高看自己

一個只有高中文化,卻能夠管理圓山飯店的嚴長壽,從一踏進社會,便相信自己是很有價值的人。所以,即使他當初只是擔任打雜小弟的工作,也還是堅持穿西裝、打領帶,讓自己看起來很專業。直到現在,嚴長壽還是常常用這樣的心態鼓勵員工,改變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看法。別小看這件事,因為一個人的尊嚴和成就感,往往來自于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在餐廳里最不起眼的工作通常有兩種:端盤子的服務生和廚房里的廚師。

他們始終都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高尚,所以廚師往往穿得很邋遢、態度很兇,他不覺得自己需要包裝、需要禮貌。端菜的服務生則是覺得自己做這份工作很委屈,整日不現笑臉。于是,嚴長壽便對端菜的服務生說:“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看成一個端菜員、一個點菜員,你不會看得起自己;可是如果你把自己看成顧客的‘餐飲顧問’,對廚房菜色的特點、顧客的習性與品味都能有充分的掌握,替每桌客人都能設計一份獨一無二的菜單,不僅你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顧客也會對你刮目相看,并且很依賴你的建議,因為你比他更了解這個餐廳的特色。”

大道理:

就像灰姑娘變成仙女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因為相信自己的價值,而成為自己的仙女,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你將你看成王子或是公主,你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王子或公主!

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一座寺院,對住持釋圓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也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心滿意足的老師。”

釋圓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沒能找到一個自己滿意的老師嗎?”年輕人深深嘆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甚至不如我呢!”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了筆墨硯和一沓宣紙。

釋圓說:“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

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于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圓:“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釋圓說:“你畫得確實不錯,只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位置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壺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壺在下的?”

釋圓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些,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大道理:

想讓生活充實自己,首先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之王,是因為知道自己身處低下,所以張開胸懷處下不爭。同樣,你要想擁有百川般的事業和輝煌,首先應像百川一樣張開自己的心胸和肚量。

改變思維定式

這是個挺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必須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兒童是不行的。

提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來”字念什么?

答曰:念“淶”。

再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去”字呢?被問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頓時語塞,有的甚至當即斷然回答: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而實際上,這個“法”字的使用頻率遠比“淶”字高得多。一般情況下,認識“淶”字的人不會不認識“法”字。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這就是思維定式的作用了。

三點水加一個“來”念成“淶”,這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聲”字。當你回答了這個簡單的問題之后,一種思維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當提問者借漢字中“來”與“去”相對應的定式發問時,你多半會立即按照“左形右聲”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而“法”卻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這個常用字的存在。

問題就是這么簡單,卻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議。當然,這種“定式”必須有其成因——形成這種定式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若以同樣的問題向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發問,“上當”的人就幾乎沒有。這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形成這種定式的知識結構。

大道理:

這是“慣性”造成的思維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間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辦法,就是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安全與危險的邊緣

有一只瞎了一只眼睛的鹿,來到海邊吃草,它用那只完好的眼睛看著陸地,隨時警戒著,看是否有獵人來,而用那只看不見的眼睛向著海洋,因為它以為海上絕不會有危險。

過了一會兒,海上駛過一艘船,船上的人看見鹿,就用箭瞄準,把鹿射死了。鹿在臨死時自言自語說:

“我真是太疏忽了,以為只要注意比較危險的陸地就可以了,沒想到我認為安全的海,卻反而是更危險的地方。”

大道理: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安全與危險瞬息萬變,如果始終保持一種姿勢,不更新觀念,不創新思維,豈能保證安全,辨別危險。

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公司招聘職員,有一道試題是這樣的。

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你開車經過一個車站,發現有三個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車的到來:第一個是看上去瀕臨死亡的老婦,第二個是曾經挽救過你生命的醫生,第三個是你的夢中情人。你的汽車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選擇誰?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選擇老婦,是因為她很快就會死去,我們應該挽救她的生命;選擇醫生,是因為他曾經救過你的命,現在是你報答他的最好機會;選擇夢中情人,是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也許就永遠找不回她(他)了。

在兩百個候選人中,最后獲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趕緊把老婦送往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著我心愛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車的到來。”

大道理:

我們常常會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限,為什么不讓自己“從車上下來”?拋開思維的固有模式,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夸夸其談的波斯商人

一位商人帶了五十個奴仆、一百五十頭駱駝,在波斯灣一個島上的寓所接待一位朋友,終夜夸夸其談。

“我在土耳其斯坦存著一批貨;我在印度斯坦有一批花色品種齊全的商品;這張是商號開給我的抵押單,這張是房契。”他說,“我打算到亞力山大里亞去住一陣,那邊空氣好,有益身體健康,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地中海風浪太大,現在還不能去。我只想再做一次旅行,實現以后就深居簡出,了此余生,不再出外經商了。”

朋友問他:“你的旅行計劃怎么安排?”

他說:“聽說硫黃在中國能賣個好價錢,我想把波斯的硫黃帶到中國,把中國的瓷器帶到希臘,把希臘或威尼斯的綢緞帶到印度,把印度的鐵帶到阿勒頗,把阿勒頗的玻璃品帶到也門,再從也門把花布帶回波斯。然后我就守著我的鋪子,不再出外旅行了。”

他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一直說到聲嘶力竭,最后說道:“你也談談你的看法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会昌县| 读书| 桂林市| 兴和县| 全椒县| 九台市| 堆龙德庆县| 察雅县| 三门县| 驻马店市| 田东县| 钦州市| 曲水县| 墨竹工卡县| 邯郸市| 宁武县| 金山区| 原平市| 环江| 石阡县| 苍梧县| 临沂市| 乐都县| 石屏县| 灵山县| 扬州市| 吕梁市| 安多县| 民和| 工布江达县| 沾益县| 滨海县| 雷波县| 瑞昌市| 丹凤县| 吴江市| 定西市| 和平区| 丽江市|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