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導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也漸成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是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并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這一理論來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探索的實踐,并成為當代中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命題的共識問題

目前,在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中,諸如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相關概念的使用、如何“中國化”以及“中國化”的成果、研究的意義等問題,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分歧,或研究不夠充分。

學界常常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是意識形態的產物,質疑其學理性基礎。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已被泛化,被后人添加了非馬克思的東西,應當學習和堅持原典的馬克思主義,因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有不同的看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是否成立,對此能否形成共識,是進一步開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這個共識,就無法繼續開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進一步研究。而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成立與否,取決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否成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是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密切相關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就談不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及共識的形成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作為一個特定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在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而提出的。這個命題提出后,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全黨的共識。這個共識的形成,有其理論邏輯的必然和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因而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性意義,但作為根源于歐洲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理論成果,它沒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個民族的具體特點和發展道路。因此,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是在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運用和發展著的。它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的實踐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依據。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在選擇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同時,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黨內歷來有兩種根本對立的態度和方法:一種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生搬硬套;另一種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注重聯系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內曾出現兩種錯誤思潮,即陳獨秀的“右”傾思想和王明等人“左”的錯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脫離中國的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共產國際的決議和蘇聯的經驗教條化和神圣化,給中國革命帶來了重大損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強調要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2]第一次初步提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原則。

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實踐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毛澤東最先提出的。[3]1938年10月,毛澤東在為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并系統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他進一步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不只是增加了一個新的語言表達形式,而且表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獨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覺醒。[5]1938年10月15日,張聞天在所作的《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黨的組織問題》報告中,提出了“組織工作中國化”和宣傳工作“要認真地使馬列主義中國化,使它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所接受”。[6]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從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自此以后,全黨在思想上廓清了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危害,確立起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共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含義是什么?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內涵進行了闡述。但綜觀各種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內容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指導。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更談不上“中國化”。但是,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一再告誡我們:我們要堅持的是原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完整體系和科學方法論,而不是只言片語或者具體的結論。我們“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7]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時代化和民族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就是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中國具體實際的特點和規律,形成新的理論,才能直接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關起門來搞純粹的理論研究,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民族化,即應賦予馬克思主義民族特點,在中國獲得民族的表現形式,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問題,總結和概括中國人民的實踐經驗,揭示中國革命、改革與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在形式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從歐洲的語言變成中國的民族語言,運用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理論。[8]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9]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時代化,即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不同的時代背景,必然會提出不同的時代課題和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代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時間距離,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進步。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定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動態歷史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演進歷程中,圍繞著中國革命、建設與發展的基本問題,我們黨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通過前述簡要的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從發生學的意義上看是成立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邏輯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對經驗教訓的總結,是中國革命和實踐的迫切需要。另外,在事實上也存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樣一個實踐與理論的歷史發展進程。總之,盡管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怎樣才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多種多樣的理解,但有一點是已形成共識的,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問題。對此命題的論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和哲學界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贅述。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成立并形成共識,也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是成立的,是可以論證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組成部分和邏輯必然,兩者在發展的歷程和路徑上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就是通過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特別是同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相結合,辯證地吸收西方先進的法律文化而完成的。

1.馬克思主義的系統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空洞的,而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和系統地中國化兩個方面。所謂馬克思主義不斷地中國化是從時間維度上講的。[10]所謂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是從空間維度上講的。“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概念是劉少奇首先提出的,其含義是指“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來解決現代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11]

馬克思主義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說,是一個體系化的理論。雖然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部分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所構成,但馬克思主義并不僅僅局限于這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還包括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文化學、教育學、人類學等。所以,“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三個組成部分,而應是十幾個組成部分”。[12]不僅如此,就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而言,有學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個核心(社會主義學)、兩個基礎(哲學、政治經濟學)、十幾個周圍部分(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等)”。[13]不管這種關系圈的劃分,人們是否同意,但毫無疑義,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體系非常豐富,而且諸學科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而且還要用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生態文明、政黨建設等治國理政方面的很多具體問題。在用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特別強調一個國家的具體實踐的多方面性,提倡在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一個國家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各個領域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即與政治實踐、經濟實踐、文化實踐、法律實踐、軍事實踐等相結合。

因此,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它涉及的內容應是極為豐富和多層面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過程中,已經出現多種學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的現象,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研究,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研究,[14]等等。不僅如此,“文學、語言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學者也紛紛投身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成果,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呈現出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局面”。[15]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開始從一般領域走向具體領域,從主義一體化走向學科專業化。法學界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就是遵循這種理路而提出的。

2.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邏輯必然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邏輯必然。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有大量的法學著作,總數在千篇以上。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也必然包含著大量的法學理論,法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學者經過分析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將近一半的著作涉及法律問題,有數十篇關于法學的專論和主要論述法律的著作。尤其是第一卷,在收集馬克思的十六篇論文中,便有七篇是法學專論。”[16]的確,在馬克思那里有很多著名的法學作品,如《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的第一部作品《神圣家族》,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就包含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著作當中。[17]同樣,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列寧的法律思想,[18]而這些法律思想本身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內容,我們稱其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律思想。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的關系,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過程中,法學領域也發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象,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時期的具體法治建設實踐,由此發生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現象。這種發生在法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象,是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19]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中國化一樣,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第二,相同的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兩者具有相同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發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之中,從發展歷程來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這兩大理論成果中,都包含著內容豐富的法學理論成果。

第三,路徑的一致性。從邏輯關系的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兩者實現的路徑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路徑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現象,是法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在路徑的內容上,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內容更具體,更具有針對性。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命題的名稱、概念辨析

目前,我國法學界在進行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中,在概念的使用和表述上并不統一。通過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學術會議、研究項目、專著和論文)的學術梳理,法學界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概念主要有“法律思想中國化”[20]、“法學理論中國化”[21]和“法學中國化”[22],還有些學者使用“法學原理中國化”[23]、“法理學中國化”[24]和“法哲學中國化”[25]等概念。

這些概念之間有無差別,內涵有何不同,涉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對象和主體問題。概念是對認識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概念使用上的不統一,反映出對該問題研究的模糊性,直接影響著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對象和主體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辨析和厘清。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對象

在上述概念的使用中,從目前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的成果來看,學者們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和界定。由此可見,上述不同的概念的使用可能僅僅只是研究者視域上和表述上的差異,在內容上并無實質性的區別。但本書認為,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應進一步提煉,歸納出共識性的概念,以更好地指導法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

為了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命題,科學界定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對象,我們不妨對目前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中所使用概念的內涵,作以簡單的比較和分析。

1.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思想也稱“觀念”,是相對于感覺、印象的一種認識成果,屬于理性認識。它既包括正確的思想,也包括不正確的思想。法律思想一般指人們對法律現象的認識、觀念、理論和學說。它既包括正確的法律思想,也包括不正確的法律思想。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則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對法律現象的認識、觀念、理論和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律思想中,既包括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法律思想,也包括馬克思早期的非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26]既有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根本原理,也有針對特殊問題所作出的、具體時代局限性的結論;既有正確的、科學的內容,也有不正確、不夠科學和全面的內容。從創立的主體看,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體系創立的主體,主要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對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進行研究,應當是對全部法律思想進行研究,以展示全貌。

2.馬克思主義法理學或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法理學是將各種形式的法抽象為一般的法,然后研究它的共同原理、普遍原則、基本范疇、功能作用、發展規律、本質和精神、內外部關系及其價值取向等。因此,法理學是研究法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等基本原理及其最一般規律的法學分支學科。在西方國家,法理學經常與法哲學通用。法理學通常被認為是與法哲學大體相當又略有區別的一門學科。兩者的區別在于,有些時候兩者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側重,法哲學著重研究法的哲理意義上的問題,法理學則著重研究實在法的各種現象及其本質以及法的發展規律。在我國,有的學者認為,法理學與法哲學應當分開,“在‘法理學’之外,還應當有一個‘法哲學’”,兩者應當是并列關系。[27]也有學者在層次劃分的意義上,把法理學理解為初級的比較具體的法理學,而把法哲學理解為高級的(較深層次的)更為抽象的法學理論。但一般都把法哲學與法理學作為兩個交互使用并可以互相代替的概念。其內容是一元的,不是二元的。[28]

在概念上,我們這里也不再對馬克思主義法理學與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作嚴格意義上的區分,而是將兩者統稱為“馬克思主義法理學”。根據上述概念分析,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就是研究法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等基本原理及其最一般規律的一門學科。

但我們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關于法的各種論述和認識)不僅包括法學基礎理論(法理學)的內容,也包括部門法學的一些重要原理,具體而言,正如有的學者所概括的,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與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法律觀相對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其核心是經濟決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經濟,法律與上層建筑其他部分交互作用的根本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論基礎;第二個層次是與一切剝削階級法學根本不同的、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利益的馬克思主義的法理學,即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法律起源論、法律本質論、法律職能論、法律價值論、法的運動規律論、法制工程論等,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主干;第三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部門法思想。”[29]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概念顯得狹窄了一些,不能涵蓋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關于法的各種論述和認識)的全部內容。

3.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這里使用的法學理論概念,是基于原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法律的相關論述而概括的,其外延大于法理學小于法學,介于法理學和法學之間。據此,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內容既包括前述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法理學的內容,也包括其中的部門法學的一些重要原理,即部門法理學。與前述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創立的主體相比較,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創立主體,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外,還包括專門的法學家和其他法學研究人員,他們中的一些人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解讀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使之成為系統化的理論,構建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這種解讀必須忠實于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原意,不能任意解讀甚至曲解,更不能添加任何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此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構建的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法律思想,不包括馬克思早期的非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

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原理通常指科學的某一領域或部門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理論。從原理出發可以推演出各種具體的定理、命題等,從而對進一步實踐起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可以被包含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之中。

4.馬克思主義法學。這里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概念,不是一般意義上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法學,而是指原典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按照現在的解釋,法學是以一切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而“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概念與現代意義上的“法學”概念顯然不能完全等同。它是用法學的視角和研究方法解讀馬克思主義關于法律的相關論述。在研究的對象和創立的主體上,上述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解析,完全適用于馬克思主義法學。

通過上述對目前法學界所使用的各種概念的分析比較,本書認為使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概念更為準確,為了與其他學科,諸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等學科相對應,使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概念似乎更為恰當。但這里的“馬克思主義法學”主要指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也包括馬克思主義部門法理論。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這兩個概念和表述方式,是可以交互使用或者說是可以互相替代和通用的。在使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這一概念或表述方式時,在研究對象上,一般可理解為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主體

根據前文分析,馬克思主義在法學領域的中國化,其對象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明晰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對象之后,還必須進一步搞清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主體范圍問題。從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的現狀來看,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問題的學者,往往局限于僅僅研究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和黨的各種文獻中涉及的法學理論問題。事實上,法學界的很多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過程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從學術的領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術界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不是書齋中的活動,而是發生在中國的具體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發生在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指導中國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新認識,然后再回到實踐,在實踐中進而不斷發展創新的。對此,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未作嚴格區分。

有學者提出,在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象過程中,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分為政治層面的中國化和學術層面的中國化。政治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是指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新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個工作主要由黨中央領導集體完成。學術層面的中國化,是指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中國化,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是由學者和理論家來做。[30]這種觀點實際上界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范圍包括兩個群體,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二是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專家學者。

這種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分類,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也同樣適用。就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主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法學家和學者,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在實踐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并對這種理論不斷概括總結,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第一個群體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各類講話,黨的各類文獻中針對民主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和法學理論研究的理論觀點與學說。這些理論觀點和學說,一方面指導中國不同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另一方面在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體系。第二個群體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從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促進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和學科化。

三、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命題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化”,“化”中隱含著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路徑和結果問題。從現有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的研究情況來看,法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雖然有一些成果,[31]但總的來說,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問題的研究尚不系統、不完整。另外,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成果的研究僅限于對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法律思想的總結,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概括總結還不夠。

前文已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對象和主體問題,那么,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如何“中國化”的,以及“中國化”的結果是什么,即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通過何種途徑或方法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的,這個成果的理論體系是什么,也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必須搞清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路徑,即如何“中國化”的問題,將有專章論述,在此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成果的理論體系作一簡要概述。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并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對此,在目前法學界從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研究的學者中已無大的分歧,并認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法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兩個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形成又包括四個階段,即:鄧小平法制思想;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思想;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依法治國理論的豐富和完善;中共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分別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習近平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論述,對依法治國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圍繞上述內容,目前法學界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研究,已形成了較為豐碩的一系列成果。但綜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沒有從理論體系上去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以人為線的單一研究模式,較多的是以孤立的、語錄式的堆砌去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缺乏從理論體系上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的概括和提煉。

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進行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領導人講話的梳理層面,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領導人和黨的文獻中關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問題的論述,以及從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學者的成果,對中國法治國家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認真的總結,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產生的過程、發展階段及其理論成果,從不同方面進行概括和歸納;從理論體系上,從戰略指導思想上,從精神實質的把握上,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內涵和精髓,進行全面和系統地概括和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本書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內容,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

第一,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第三,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第四,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促進法律實現;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第六,確立法治思維,發揮法律手段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功能;第七,依法行政,完善權力約束機制;第八,建立完善的司法體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第九,維護公民權利,依法保障人權;第十,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夯實依法治國的基礎;十一,“一國兩制”與國家結構理論的創新;十二,繁榮法學研究,為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是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寫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僅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等;同時也包括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如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以人為本法治觀、和諧法治觀、堅持依法執政和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法律思想和理論思想等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指導下,立足于中國的實踐和文化傳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探索的經驗總結,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理論指導。

四、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的意義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個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法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兩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真正開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探索,是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因而,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除繼續深化毛澤東法律思想的研究外,重點是研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基于中國實踐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具體地說,就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因而,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一)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的理論意義

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意義。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以豐富、深厚的思想理論為基礎的。其中,馬克思恩格斯的法學理論、列寧的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等,為其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理論起點。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首先要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如果不學習和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就談不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如果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也無法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梳理與分析,全面正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及其真諦,劃清馬克思主義法學與非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界限,摒棄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強加給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錯誤東西,有助于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知識譜系和歷史脈絡;有助于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思想內涵。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踐結合起來,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學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思想理論基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發展過程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規律。

第三,有助于全面、系統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框架體系和基本觀點。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征,可以為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提供幫助。

第四,有助于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在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繼承的同時,在哪些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論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和國內形勢,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了一系列的論述和闡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人們普遍關心但又容易出現偏差的法治建設上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內容,在許多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作出了新的理論貢獻。

第五,有助于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僅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理論,建設創新型國家理論,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理論,走和平發展道路理論等;同時也包括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等法治思想和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個國家的具體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必須立足中國國情,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必須走自己的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前提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結合中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實踐,不僅為中國法治國家構建的框架、輪廓勾畫了清晰的藍圖,而且也指明了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未來走向,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第六,有助于了解和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理論研究。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命題中,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問題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創建了內容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列寧又加以豐富和發展,將其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同時,從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到今天,也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法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等。那么,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學理論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兩者之間是如何演變的?用中國化思維來分析,兩者之間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化”或者“化”的方法問題,這就必然涉及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路徑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通過何種路徑或方法不斷演變并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的?這是學界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問題所不能回避的。因此,學界需要關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問題的研究,這既有助于開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成果研究,也有助于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既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理論進程,也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實踐進程;既有利于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的學術研究視域,也有利于深化理論法學界的學術研究視域。

(二)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的實踐意義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我國的治國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因而,全面落實和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中共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大報告中,都是被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

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的法治之路如何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法治”以及“怎樣建設法治”,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為指導,走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建設道路。具體而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在規則治理上下功夫,在中國特色上費心力,在加快建設上用力氣,在全面推進上做文章,在有效治理上見成效”。[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其實質是敢于打破一切僵化思想的束縛,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其著眼點是立足于中國國情,從中國的現實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出發,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強調有中國特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也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學習、借鑒先進法治國家和地區經驗的同時,在法治模式上,立足于中國實際,進行創造性的建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

此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作為一項重大的理論課題已擺在中國法學界和法律界的面前。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對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品牌:譯林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8-06-20 09:54:32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譯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呼玛县| 奈曼旗| 甘孜县| 辽源市| 绩溪县| 罗定市| 卓资县| 大冶市| 阜新市| 忻城县| 宁晋县| 广德县| 桂林市| 察雅县| 贡觉县| 新闻| 沧州市| 吉木乃县| 沾化县| 盘山县| 本溪市| 太仓市| 黔东| 尼木县| 偃师市| 石台县| 曲靖市| 霸州市| 湘潭县| 黑龙江省| 民丰县| 阳新县| 黄陵县| 五大连池市| 健康| 高台县| 横峰县| 蓝山县| 广东省|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