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序
韋守信
農業是我們的祖業,對其重視和關注,大概是一種求生本能和親祖情懷吧。素聞柏仁同志多年來專門致力于“三農”問題的研究,對大量的原始素材進行比較系統、長時間的調查收集,且深入地分析與探討。近日他給我送來一沓厚厚的手稿,題目為《“三農”問題調查與思考》,沉甸甸的一大本,帶著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使人不勝感慨。
重視農業,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遠古時代的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到封建社會的民以食為天,農業成天下大事,國之根本。中國共產黨把農民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56年勝利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廣大農民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正是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視,農村的改革開放才得以順利進行,在上世紀80年代末大多數農民群眾解決了溫飽問題。
“三農”的提出,源于《南方周末》2000年8月24日發表的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2000年3月寫給朱镕基總理的一封信中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第一次并行提出“三農”之說。這是從不同角度相對而稱的三個本為一體的概念,缺一則不存。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有5000年之久的農業文明史,且有4000多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什么到21世紀初的農村仍然陷于“苦”、“窮”、“險”的境地?這不得不令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黎民百姓去深入思考……此后的2004年至2011年,中央連續八年發布“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一以貫之地高度重視和解決“三農”問題,同時也說明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不是哈氣而成、朝夕可就的。
柏仁同志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多年在鄉村、企業和縣級黨政領導崗位上工作,不管身居何職,都能夠深入基層,扎根農村,接觸地氣,為民謀利造福。不管公務多么繁忙,仍能深入農村,潛心研究“三農”問題。正是由于他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三農”、關注“三農”,隨著不斷實現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順利跨越,他在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面、更大的范圍上為農民群眾鼓與呼,為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他所撰寫的各種調研報告、論文,相繼被國家、省報紙雜志刊登,獲得數十項榮譽。其文章主題鮮明,直指“三農”;內容豐富,包括村級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問題、農民看病難問題、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素質問題、農民養老問題、新農村建設問題、農村干部作風問題、扶貧問題、勞動力轉移問題、鄉村旅游問題等等,幾乎涉及農村的方方面面;結構嚴謹,由數據的搜集整理,進入現狀的特點分析,到更深層次的原因解剖,直至提出相關建議對策。數據翔實,論證縝密,說理充分,建議科學,觀點新穎。每一篇調研報告、論文,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他田間地頭奔波的汗水,無不包含著他挑燈苦讀、奮筆疾書、一往無前、執著如一的精神。
通覽柏仁同志的這本書,會感到其鮮明的特點:
一是“實”。他走基層,訪農民,互談心,取得第一手素材,貼近基層,反映實情。比如司空見慣的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難、就醫貴,農村孩子的上學遠、難、教育資源匱乏而得不到良好教育,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工問題,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的確顯示出他與農民群眾有著長期的、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情懷和良苦用心!這些問題也的確是黨和政府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乎國之根本、民生大計,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
二是“真”。書中的許多話,可以說是出自農民之口,發乎農民之真情。急農民之所急,憂農民之所憂。時下有關“三農”問題的著述繁多,但大多站在專家、學者,或者政府官員等不同的角度來思考、發聲。柏仁同志則是站在廣大農民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替農民群眾鼓與呼,為黨和政府正確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他的很多見解十分獨到。比如針對一些地方新農村建設簡單為建新房的問題,提出要構建農民自己的新文化,要保留農村的田園風光,要尊重農民的意愿,要加強農村水、電、路、網,以及學校、醫院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要加大對農民群眾的培訓教育,要保護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等問題。
三是“直”。該書很多觀點直抒胸臆、直截了當,不拐彎,不隱晦,其中除分析產生問題的客觀根源和部分干部的官僚主義、急功近利外,矛頭直接對準我們的個別基層官員貪、懶、腐、奢等現象,一針見血、劍指弊端。
四是“深”。即感情深。該書反映出柏仁同志相當熟悉基層工作,熟悉農業、農村和農民,與廣大農民群眾有著血肉般的深厚感情。正是這份感情驅使,他才寫出如此發人深省的好作品。
所以,不免讓我聯想有二:一是時下不少人言佛、論佛、信佛,據不完全觀察,從動機而言大概有五類:第一類是真心信佛,一心向佛,普度眾生,別無他求;第二類是信佛拜佛,求得神佑,心想事成,吉祥如意;第三類是求佛拜佛,利我而不利他;第四類是喜愛佛學文化的學習和研究;第五類是趕時髦,搞炫耀,滿足其虛榮心而已。當然還有褻瀆者應當別論。二是為農民辦事,不太準確地說,從動機而言大致應分四類:第一類是全心全意為農民辦事;第二類是真心為農民辦事,滿足同情心;第三類是為農民辦事,或獲得社會榮譽,或獲得工作政績,或獲得政治經濟利益;第四類是敷衍了事,應付差事,辦不了好事,有時還會把好事辦壞。
認真品讀柏仁同志的這些作品,大喜之中亦有余憂。我們的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按照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農民辦事,制訂了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民要求的政策,采取了諸多有力措施,解決了許多歷史上多年未能解決的重大問題,引導廣大農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我們還需要繼續艱難地探索。為此,柏仁同志提出一些迫切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一是我們的農民群眾還比較可憐,雖基本實現了溫飽,又走上小康之路,但與真正的小康生活差距較大。二是有些地方新農村建設的一些做法確實違背了黨中央的精神,背離初衷。三是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應是主體,但有的地方違背農民意愿,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四是我們的農村仍然缺乏生機和活力。五是強行逼農民拆房上樓,真正得益的是政府,最可憐的還是農民。這些,都是帶有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即對農民過去是單剪刀差,現在卻是雙剪刀差,僅剩下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農副產品可出售。這讓人模模糊糊看出,幼兒學說話、學走路,不靠別的高明老師,而正是靠自己。中國現代化的榜樣,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中國,就在中國自己的創新。
本書給我們以新的啟迪,似乎是應老老實實走中國特色的道路,建城市式的農村、農村式的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鎮、社區、村莊相結合;不創新、不發展、不前進不行;急于求成,搞強迫命令、揠苗助長也不行;單一的政績觀不行,趁機圖謀不軌更不行。應在經濟實力和民主自愿的基礎上,典型示范,積極引導,循序漸進。城市并非一切都好,并非越大越好,農村并非一切都不好,祖國的大好河山就在那里,那里才真正是我們生存的地方,那里有中華民族發展前進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大城市的優越性是有限的,是由很大的犧牲代價換來和維持的,農村的優越性才是無限廣闊的。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專家學者幻想中西方式的城市化,而是應該建設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和萬里海疆的生態園。
國內有關“三農”問題的著作浩如煙海,我也讀過一些,但柏仁同志的這本書,的確值得細細咀嚼品味。當然,這種鄉土調查,相對于學術理論探討,仍有很多觀點有待商榷,有些建議蒼白無力;同時地域性很強,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這畢竟顯示了他對農民的真情、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受柏仁同志之托作序,水平所限,老之難新,但盛情難卻,心得又涌,提筆緩就,謹以代之。
2011年11月25日
(韋守信,原三門峽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