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關注農村“留守人群”,構建和諧社會

內容摘要: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流動人口約1.5億,在這些青壯年四處流動進行著現代的“闖關東”、“走西口”的背后,在我國農村由“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其他人員構成的1億人口的“留守人群”。其中,“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分別高達2300萬、4700萬和1800萬。這一特殊的群體也逐漸成為農村發展的“包袱”,他們不僅面臨著物質上的困難、精神上的空虛、文化上的匱乏、感情上的危機,而且還導致農村無生機、農業無后勁、農民無組織。關注“留守人群”,研究其特有的工作、生活、學習、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分析其形成的深層原因,探索尋找解決辦法,將直接關系到眾多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千萬個農村家庭的未來,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鍵詞:留守人群 新農村建設 和諧社會

一、留守人群的基本情況令人堪憂

(一)留守老人

筆者調查了解到,成千上萬的農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把老人和孩子都留在家里,60%以上的留守老人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他們在身體、心理等方面都承受著重壓。

一是農活吃不消。許多留守老人長年承擔著責任田的耕種收割,特別是農忙季節,活多且重,體能吃不消,加之料理家務,使他們勞累不堪。

二是管教孫輩艱難。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的屬文盲或半文盲,加之知識老化,多數人無法輔導孫輩的文化學習,更談不上思想品德教育。責任雖然重大,卻力不從心。

三是經濟生活困難。外出打工、經商的年輕人生活費用高、吃住花錢多,除供養子女上學外所剩無幾,贍養老人力不從心。留守老人在家創收艱難,靠種田維持生計,經濟收入自然較少。部分留守老人家庭生活貧困,一旦生病,生活更加窘迫,甚至返貧。

四是精神生活缺位。經調查,多數農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有病有痛無人照看、無人安慰,存在精神空虛,覺得沒有依靠,更談不上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致使其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感。

(二)留守婦女

隨著農村青壯勞力的外出,留守婦女的責任越來越大。她們一方面要擔負起贍養老人、教育子女、操持家務、下地勞動的重擔,另一方面,也要承擔起農村中的人情世故、鄰里交往以及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她們所承受的壓力尤為突出。

前不久,在某縣抽樣調查了200名“留守婦女”,在收回的200份問卷中,反映的基本情況是:

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平均年齡35歲,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的占78%;小學文化的占18%;高中文化的僅占4%。

丈夫外出打工情況:外出打工的時間平均為3.5年,其中1~5年的占85%;他們中一年回家一次的占80%,回家兩次的占20%,僅在春節才回家的占90%。

留守家庭收支情況:主要依靠丈夫外出打工收入的占70%;留守婦女平均種田3.5畝。而平均每戶每年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是1000元。

留守家庭贍養情況:有老人需要贍養的,1人的占30%,2人的占70%;婆媳關系好的占20%,一般的占40%,說不清的占40%。

存在的困難:生產方面缺錢的占60%,缺技術的占20%,缺致富門路的占20%;擔心偷盜的占40%,有異性騷擾和鄰里糾紛的分別占10%和20%。

最希望有關部門做的工作:要求提供致富信息的占50%,維權的占30%,保健的占20%。

(三)留守兒童

根據一次抽樣調查,某縣留守兒童的情況如下:

留守兒童所占比例:調研組在7個鄉鎮共計調查了54027名兒童,其中留守兒童有13491名,約占25%。在13491名留守兒童中,0~6歲的有5092名,約占37.7%。

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情況: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5548人,約占41.1%;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有7908人,約占57%;單親家庭外出務工的有35人,約占1.9%。

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在父母雙方外出和單親家庭外出的7943名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的有6555名,約占82.5%;委托給親戚(朋友)監護的有1036名,占13%;還有352名留守兒童無委托監護人。

外出務工父(母)回家與子(女)團聚情況:在13491名留守兒童中,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有2502人,約占18.5%;兩年回家一次的有3133人,約占23.2%;三年以上不回家的有952人,約占4%。

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所持的態度:有52.3%的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長期不回家持理解態度,認為“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支持父母外出打工”。有47.7%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能回來,一家團聚。

(四)留守學生

最近,對某縣的留守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大致情況如下:

人數眾多,呈不斷增長趨勢。留守學生的人數占全校學生的52.6%。據調查統計,鳳岡縣留守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以該縣的土溪中學為例,2004年該校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學生794人,約占全校學生總人數的41.5%;2005年有527人,約占33.4%;2006年有1029人,約占51.18%。

隔代監護(跟隨祖父母生活)的占絕大多數。留守學生中跟隨祖父母的占73%,跟隨親友的占17%,寄宿學校的占7%,無人監護的占3%。

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成績良好的占30%,一般的占40%,較差的占14%,成績下降的占16%。

生活及受監護狀況堪憂。

1.留守學生中的45.5%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20.5%由親戚代管,可見隔代監護成了留守學生主要的監護方式。

2.43.5%的隔代監護人很高興照顧留守學生,39.3%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2%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

3.81.6%的親戚表示“不樂意幫管孩子但沒有辦法”。

4.55.1%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從不與孩子談心”。只有22.3%的留守學生表示“有煩惱的時候能和照顧自己的人說”。

(五)其他留守人員

筆者調查,留守人群的構成還包括另一部分人群:一是完全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二是因孩子、老人、妻子有病需要照顧或者其他原因仍留守農村的青壯勞動力,三是體力弱、沒有技術、缺乏致富門路的農民。

二、留守人群中存在的問題令人深思

(一)留守老人

1.白發老人擔負起種田的重擔。中青年農民本來是農村種田的主要勞力,然而,他們外出務工后,田仍然要種,糧食仍要生產。留守在家里的老人,有的甚至是古稀老人,不得不老當益壯,鋤地、犁田、收割、扛麻袋……什么重體力活都得干,過度透支他們的體力。青壯年外出后,吃著留守老人種出來的糧食,卻很少有人顧及老人們的艱辛。有的進城務工子女將老人接到城里,僅能糊口的微薄工資要支撐一家人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不少老人為了補貼家用,不得不走街串巷撿垃圾、收廢品……有的甚至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2.爺、奶重新當上了“爸”和“媽”。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大多是多子女家庭,在子女很小時,正趕上糧食緊張,物資匱乏。他們為把孩子拉扯大,吃夠了苦,受盡了累。現在他們年紀大了,本來可松口氣了,但他們的兒女又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了自己,有的小孩甚至不滿周歲。這些爺爺奶奶不得不重新當起了“爸”和“媽”。這些“爸媽”來哺育隔代“子女”,因為觀念落后、方法陳舊、心力不足,難以確保“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

3.生病以后無人照顧。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家中老人生了病,沒有人督促去看醫生。加上老人們家務忙、農活多,往往“小病拖,大病扛”,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癥”,無可奈何時才掙扎著到醫院,子女又不在身邊,得不到悉心照顧,一些人只有眼睜睜地等死了。

4.文化生活欠缺。年輕有文化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因農活多家務忙很難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生活的重擔,身體的多病,精神信仰的缺失,導致封建迷信在農村泛濫且長盛不衰。

5.“安享晚年”的心愿難以實現。老人們年輕時拉扯一群孩子很不容易,但想到子女們長大后,將子多福多,可以安享晚年,可現在他們都到了花甲、古稀之年,卻依然要擔負起生產的重任,難以實現安享晚年的心愿,使老人們精神空虛,深感失落。

(二)留守婦女

為節省開支,很多農民工逢年過節都不回家,家人也很少去探望,甚至連通信聯系也是能省則省。另外,由于長時間所處環境、背景不同,夫妻之間共同語言也逐漸減少。有些婦女反映,由于長期分處兩地,丈夫一開始還想妻念家,時間長了,就逐漸淡忘了,偶爾電話聯系,除了問候一下家中老人、孩子之外,已無更多關愛妻子的話語。

外出務工者大多身強力壯,夫妻長期分居,遏制了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不僅不利于身體健康,也極易導致婚姻破裂及其他惡性事件的發生。而這些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可能發生的事件,對于留守婦女的影響非常大,精神壓力有時遠遠大于物質壓力。

據調查,農村留守婦女中主要存在下列困境:一是勞動負擔沉重,身體健康受損。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在走訪調查過程中,反映勞動負擔重、身體狀況不太好的留守婦女占80%左右。二是文化程度不高,子女教育不當。留守婦女中,大部分文化偏低、能力較弱,教育子女力不從心,對孩子重生輕養,個別家庭還存在重男輕女、重養輕教等問題。三是易受侵害,安全無保障。留守婦女容易受到不法之徒的侵害,空巢家庭更容易遭受財產損失。調查顯示,邊遠山區農村的性侵害案件中有65%的受害者是留守婦女。四是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婦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自我控制力不強,易受不良現象和不法分子的誘惑,出現婚外情和婚外性行為,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在邊遠山區農村離婚人群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務工導致離婚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2002年,“中國民工大縣”重慶市奉節縣統計局對10個村的38宗離婚案件統計顯示:女方或者男方因在外打工造成兩地分居,提出與配偶離婚的達25起。

(三)留守兒童

情感缺失是留守兒童成長中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首先,離開了父母的關懷,小孩沒有了安全感,對社會沒有信任感,長大以后對社會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態度就很容易走向極端。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理性的溝通,留守兒童的心靈容易受創傷。具體表現為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欠佳,道德出現危機,違規違紀事件增多。

其次,家庭教育存在“誤區”。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與孩子缺乏溝通,即使打電話,關注焦點也僅僅是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爺爺、奶奶或其他監護人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指導方法,家庭教育處于空白狀況。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遇到困難不能獲得感情支持,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上的障礙問題。

其三,社會環境存在“雷區”。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嚴重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于無人監護狀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經常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發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經常逃學甚至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和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鏡頭如兇殺、淫穢等內容極大地影響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2004年3月,四川省富順縣某鎮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一個13歲的留守家庭女孩,在事先無人知情的情況下生下了一個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當上了母親!

(四)其他留守人員

農村的其他留守人員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就拿殘疾人來說,他們中大多生活極其艱難,別人都在竭盡全力奔小康,自己只能怨天尤人,感嘆命運不公,生活仍然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留守屈居農村的青、壯勞力目睹同伴奔都市、掙“大錢”,長見識,開眼界,心理難免失衡,在自憐的同時,不由把怨氣宣泄到家人身上,“三天罵,五天打”,鬧得雞犬不寧,家庭不睦。而那些無技術的農民終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為了生計,不免偷雞摸狗,“上房揭瓦”,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三、造成留守人群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

第一,農村留守人群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親人)外出務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戶籍等制度給農民工子女、農民工配偶、農民工父母進城、就學和生活帶來的高額成本,直接推動了留守人群這一群體的產生。

第二,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在國家的“關愛”下快速發展,使城鄉差別加劇,致使城市繁榮,居民富裕,農村落后,農民貧窮。農民由于人均土地的日益減少,農民僅在自家土地上經營難以致富,加上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飛漲造成種地入不敷出,由此出現“農民工現象”和“留守人群”現象。

第三,一些基層政府對農村的各種問題重視不夠,各項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中小學教育滯后耽誤了孩子,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農村醫療文化衛生事業落后導致了貧困,農村學子一旦“跳入城門”便一去不復還,農村務工人員一朝進入城市就難得再返鄉,更別說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文化知識服務農村了。如此惡性循環,農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問題也愈演愈烈。

第四,城市的誘惑,加上生活所迫,使一些農民不得不放棄農村走入城市。

四、解決留守人群問題的對策建議

農村留守人群問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純粹的“三農”問題,而是一個亟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是新農村建設必然要面臨且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要站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理解,要以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的高度,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首先,應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其次,逐步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最低工資保障,為工作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強勞動監察,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再次,有條件的地方要將進城務工人員集中培訓,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們勝任了工作,留得住心。最后,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包括配偶、子女,應與城市失業人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享受就業、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廣大農村的投資力度,積極采取措施,形成合力,妥善解決留守人群所面臨的問題,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1.健全完善機制,加強留守人群管理。農村基層政權作為留守人群的聚居地的管理者,應該承擔起留守人群管理的重任,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建立留守人群檔案。村委、婦聯和學校要分別做好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將其基本情況分類匯總,整理成檔案,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定期與妻子、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人群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緩解留守人群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大關愛扶助力度。“留守家庭”常常在生活中、農忙時、節假日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各部門要給予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和現實問題,確保在外務工人員無后顧無憂。尤其對留守兒童,教師要切實增強對他們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里,留守兒童已與“雙差生”畫上了等號,屬于“不受喜歡”的人,留守兒童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關愛明顯少于非留守兒童。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賴感,對兒童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或關系較為疏遠的情況下,教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

2.發揮遠程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等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服務合力。加強家庭教育誘導,辦好農村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真正構建起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監護網絡,形成保護合力。在有條件的農村,要創辦兒童托管中心和老人服務中心,建立家教咨詢(服務)站點等,對老年人進行“育兒”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對婦女和兒童進行有關維權知識的培訓和親子教育培訓,及時排解留守人員的憂慮。同時,各級勞動部門、職能技術學校(機構)及用工單位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管理,把勞動技能、文化知識與相關法律法規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3.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妻子、父母的監護、關愛和贍養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家庭的關系。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讓農村富余勞動力離家不遠依然有掙錢的門路,以此減少外出務工現象。三是強化社會關愛教育。充分發揮縣“關工委”、“五老”、婦聯、敬老院的作用,構建和諧家庭。四是凈化社會環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三室兩廳一吧”,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農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實落實好國務院關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政策,通過興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門檻”等有效舉措,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可以跟隨父母在異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4.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一是推廣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村留守人群看病難題,保障其生命健康和安全。二是政府應出資健全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排查留守人群家庭基本情況,按人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維持農村生產、生活秩序。三是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免費入學制度,讓留守人群家庭子女上得起學,能接受正常教育。

2007年7月

(本文與劉田忠合作)

參考文獻:

[1]楊先鐵.邊遠山區農村留守家庭亟待關注.

[2]羅宗祺.全南縣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研究網.

[3]鳳岡縣對外宣傳中心.利用遠程教育服務“留守人員”的調查與思考.

[4]吳晶晶,王婭妮.我國成立專門機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新華網.

[5]張俊才.“留守村婦”非正常生存調查.中國經濟周刊.

[6]黃維,吳雁澤.社會應多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人民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普定县| 澄江县| 平罗县| 奎屯市| 贵阳市| 海安县| 方山县| 济源市| 虎林市| 荥阳市| 保德县| 虞城县| 蓝山县| 铜梁县| 瑞金市| 保山市| 墨脱县| 绵阳市| 怀远县| 磐安县| 长兴县| 扬州市| 南皮县| 尉犁县| 彭泽县| 杨浦区| 河西区| 墨竹工卡县| 宝坻区| 衡东县| 霍城县| 敖汉旗| 甘孜县| 佛学| 长乐市| 鄯善县| 无为县| 鲁甸县| 安康市|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