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6章 父母怎么愛,孩子愛父母(5)
- 第25章 父母怎么愛,孩子愛父母(4)
- 第24章 父母怎么愛,孩子愛父母(3)
- 第23章 父母怎么愛,孩子愛父母(2)
- 第22章 父母怎么愛,孩子愛父母(1)
- 第21章 父母怎么教,孩子會學習(6)
第1章 序言一 父母改變,從角色修煉開始
至今,我還記得自己寫第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書《學會跟孩子說話》的原因,是為了告別教育。可造化弄人,不但沒有成功告別,反而越陷越深了。掐指一算,已經十二年了。其間,總有人問我,你出新書了嗎?我說:還沒有。開始,我還有些許慚愧,后來就不客氣地回道:你以為是母雞下蛋啊?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十多年中,家庭教育圖書的確涌現出很多!這個現象也生動地說明了國人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和熱情。
但是,今天中國的家庭教育問題非但沒有越來越少,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烈了!這是多么讓人窒息的感覺。最讓人憂慮的,不只是中國父母的集體性無能與焦慮給孩子帶來的過多的無謂的煩惱和傷害,還有許多活躍在家庭教育界的家庭教育“專家”!奇怪的是,有的人連一本屬于自己原創的著作都沒有,卻四處講學;有的沒有做過一個實際案例,卻“著作”等身;有的甚至沒有做過教育,只靠強大的記憶和模仿能力,就開始四處招搖、講學招生。不知道前者是哪來的勇氣就敢自詡專家,更無法理解后者哪來那么多的底氣廢話連篇,更無法接受那些打著教育的旗號斂財的做法。這些所謂的“專家”給中國孩子帶來的更多是二次傷害。
隨著對教育的投入越深,理解越多,我對原先的作品越發不滿意。《學會跟孩子說話》的內容應算作“技術流”,講的是如何幫助父母改變孩子,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因為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也讓自己有了一點自負的資本。如今,我認為只是提高孩子的分數和父母的滿意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不能從根本上給那些迷茫的父母做指導,實際上就是瀆職和欺騙。
雖然有了不錯的想法,但我在給父母進行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面對的困難就是來自歷史和傳統的挑戰。當然,我也非常清楚,邁過了這個障礙,后面的問題就容易解決多了。
不難看出,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精神特質就是控制和保護。由于受文化的影響,中國父母的教育觀是有先天缺陷的,他們對教育的理解與實現更多是通過對孩子的管制和滿足,缺乏幫助孩子成長和發展而不是代替其成長和發展的教育認識。
控制的意味是:我說什么,就應該是什么!控制的極致表現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得聽我的。于是,父母成了“主”。這個“主”又表現為“家主”和“恩主”。“家主”的特點是:你一切都得聽我的,男人做的是皇帝,女人做的就是垂簾聽政。我說了算,你要服從我。無論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就是否如意,“家主”在家庭中都是可以好好威風一把的。而“恩主”的特點是:我對你有恩,生了你,養了你,付出了一切,于是,你要對我好,要報答我,要孝順我。我把這種中國人都有的精神特質稱為“恩主情結”。于是,“孝順”文化大行其道。尤其社會對《弟子規》的熱捧,更為父母的霸道平添了幾分戾氣。
保護的意味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保護的極致表現是:你的所有愿望,我都愿意順從和滿足。于是,父母成了“奴”。這個“奴”又表現為“孩奴”和“愛奴”。“孩奴”的特點是:凡事依從孩子,只要孩子高興就好。所以,我們能看到許多小朋友5歲了,吃飯都無法自理,還要父母喂食。而“愛奴”的特點是:要無理由愛孩子。“恩主”意識的父母是用愛綁架孩子,而“愛奴”思維的父母是用愛綁架自己。于是,“愛是所有問題的答案”成為“愛奴”父母的信條。父母用無限的熱情,激情澎湃地“澆灌”自己的孩子。因為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所以自己的做法都是對的,于是就肆無忌憚地把愛用“批發”或“零售”的方式塞給孩子。
可憐的中國父母就在“主”和“奴”之間不斷轉換。這種“非主即奴”的精神特質讓中國父母常處于混亂、糾結、焦慮、分裂的狀態中。吊詭的是,這樣的對立模式居然還廣泛存在著。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有一個孩子因為打針而啼哭,孩子奶奶為了給孩子“解氣”,憤憤地打了護士一個耳光,事件被曝光,一時輿論嘩然。顯然,無論“主”還是“奴”的角色,都無法適應今天這個時代。雖然,強大的文化基因還在左右著今天的人們。
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父母,似乎沒有比中國父母更痛苦的。一定是哪個地方錯了!《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我想,這應該是對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的最好解讀了。如果名不正,就做不成事。這個“名”,指的就是“角色”。
為什么說角色很重要?因為有了角色的確認,才會有針對性的定位,有了定位,才有界限。
首先,我們來看看角色界限帶來的邊界感。由于缺乏邊界意識,缺少足夠的距離,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混為一談。這樣情況下的孩子普遍缺乏獨立、擔當、自主的品格,這也是廣泛出現父母陪孩子應聘、代孩子征婚的“中國式現象”的根本原因。所以,沒有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實現社會化的準備,其后果就是孩子永遠無法和父母實現社會化分離。同時,父母自己的生活也會陷入無法自拔和療愈的被動狀態。很多的夫妻都有這樣的體會,婚前無限美好,婚后盡是噩夢。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從戀愛關系轉為婚愛關系,雙方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婚”字音同“混”,而且的確是“混”到一起,混得沒有了邊界,就一定會亂。于是圣賢就有了“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感慨。
不僅夫妻如此,父母和孩子也如此,因共生而不愿分離,所以孩子不能長大!經常聽到父母貌似很無私的一種說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坦率說,這種愚蠢而無望的認識,就是典型的缺乏邊界意識的表現。持有這樣的認識,對于個人來說,個人沒有未來;對于民族來說,則民族沒有前途。因為,這樣的眼界既沒有自己,也沒有遠方。擁有這樣的想法,即使你是身處在都市的高知父母,和鄉下的放牛娃又有什么區別?
所以,如果真的想讓自己的孩子好,父母首先得有自己的人生,得讓自己活得好。什么是活得好?不是世俗的擁有大量金錢或者事業的成功,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因為只要按著自己的意志,即使遭遇各種挫折、坎坷,都會依舊無怨無悔。注意,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是不綁架別人的生命。不是為了孩子才認為自己活得有意義。只有讓自己的生命有了分量,才能幫助孩子看到生命的真相。
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清晰的邊界意識才能實現。只有人格獨立,生命才會強大!我能給的建議就是,一定要為自己找個和孩子無關的人生目標。
其次,再來看看角色定位所強調的針對性。根據教養過程中不同的目的與需求,父母應該承擔對應的角色。譬如,襁褓中嗷嗷哭喊的孩子往往不是餓了就是尿了,需要父母如保姆一樣及時提供支援;而孩子遇到外部危險的時候,父母就如保鏢一樣;而父母在教孩子學騎自行車時,無疑如教練一樣;當孩子有不明白的問題時,父母又應如老師一樣提供知識和講解;當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玩耍的時候,父母又應如朋友一樣。事實上,我們中國父母的表現往往是角色缺位或角色錯位。要么沒有去做,要么做不到位,要么過猶不及。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界定父母的角色,我們要對家庭教育的概念進行學習。家庭教育即所有促使18歲以下的生命個體增值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承擔這個活動的身份統稱。由于活動內容的復雜性,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多種角色的融合,所以實現的角色也是多元的。總結發現,父母在行使職能時一般通過三種任務模式和九種實現角色來完成。三種任務模式即保障、傳遞、激發。九種實現角色分別是保姆、保鏢、朋友、教練、教師、導師、助手、觀眾、對手。從以上的名稱可以很容易看出這九種角色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和任務。
父母做得是否開心,和這九個角色的實踐有很大關系。可以說,凡是郁悶的父母,都是因為有的角色沒有做好。本書沒有刻意給父母講什么時候該以什么角色進行,更多強調的是,父母要懂得在實際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來完成教育目標!
有的父母可能會困惑,這九種角色得如何學習才能運用自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奧秘,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在一個階段內對另外一個人完美地演繹過這九種角色。這個角色溫暖而甜蜜,它的名字是:戀人。可以不夸張地說,所有成功的戀人都是懂得愛和距離的人。
因為愛,所以關注、寬容、接納、熱情,而且善良。
因為距離,所以小心、得體、節制、收斂,懂得放手。
因為愛的智慧,所以才收獲了幸福。
如果,每天都能以戀愛的心情對待世界和周邊的人,每天都很美好!
所以,當夫妻還以戀人的方式對待相處,那該是多么和諧甜蜜;而當父母用戀人的策略對待孩子,那該是多么甜蜜和諧。好吧!做輕松開心的父母,那就從修煉角色開始。
祝愛更智慧,家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