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父母怎么說,孩子才聽話(2)

拿之前提到的例子來說,孩子因為沒考好,已經很難過了,想回到家得到家人的安慰。家是什么?家是港灣,而父母則是港灣里孩子最終的依賴,如果在家里都找不到安慰、理解,那孩子的心里得多么悲苦、無助、彷徨不安?如果那位爸爸能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時間看出孩子情緒不高,與孩子面對面坐好,聽孩子說完,肯定就會知道:①孩子班里進行了一次考試。②孩子考了80分。③考題特別難,最高80多分。④孩子考了第二名。⑤最重要的一點:孩子對自己的成績也不滿意,悶悶不樂。

接下來,不用爸爸再多說什么,孩子也會主動說起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爭取下次考好。這樣,父母只是聽了一下,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哪里還有發火的必要呢?遺憾的是,總有一些父母既不肯安靜地聽孩子講完、發泄完自身的煩惱,又不問孩子的想法和事情的緣由,而是先自己爽快了再說。這不僅委屈了孩子,拉遠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樣的父母真應該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

主動傾聽,壞消息好過假消息

《后漢書》里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焙笫腊堰@句話演化為成語“言傳身教”,成為家教專家告誡父母的第一要點。作為父母,自己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都做不到遇事不慌,如何教育孩子遇事冷靜自持?孩子犯錯了,父母好好說就是,發火、打罵孩子等都是父母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情商低的表現。這些行為更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會使一個本來可能知道錯了的孩子出現抵觸情緒,結果不僅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好處,還會激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導致更大的家庭問題出現,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叛逆,什么事都和父母對著干。

父母遇事為什么情緒化?其根源在于父母對于當前情況的無知和不熟悉。換句話說,就是父母本身對孩子的事兒心里沒數。舉個例子,看見一個頭破血流的人被送進醫院,普通人會驚慌失措,但是醫生都很冷靜,觀察、確診、治療,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為什么?因為醫生受過訓練,也見得多了,他可以用專業知識很輕松地判斷病情,知道下一步應該怎么做。同樣,當父母知道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客觀分析是怎么回事后,情緒就會正常了,遇到類似的情況越多,就越自然了。那怎么才能做到客觀呢?學會傾聽!聽孩子講得越多,了解的信息就越全面,就越能做到心里有數,也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通常,讓父母緊張的消息都是壞消息,或者是讓父母不夠滿意的消息,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反應太過激烈,太過情緒化,會引起孩子驚恐,導致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最終的結果就是父母得到一個謊言。難以置信吧,父母起了一個讓孩子撒謊的作用。這就是事實。因為父母想解決的問題和孩子想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父母教訓、批評孩子,或者對他們發脾氣,是為了警醒孩子,讓他們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對于孩子來講,撒謊是為了躲過父母的懲罰和教訓,或者減小不良事情對他們不利的影響,雙方的最終目的不同,矛盾就在此。所以,父母在聽到孩子說的那些讓自己不太滿意的事情時,切忌大動肝火。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充分了解事情的經過,冷卻過分發熱的頭腦,積極尋找對策。而聽的過程正好可以緩解父母憤怒、不滿的情緒,使人冷靜下來,然后思考原因和對策。

為什么孩子會顧左右而言他?為什么孩子會撒謊?為什么孩子面露委屈卻閉口不言?為什么有的孩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父母學會傾聽,就會明白,孩子就是怕父母易怒、暴躁、吼叫……父母這些不理性的情緒表現,導致了孩子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調整,而這些調整往往會變成掩飾、撒謊。父母不是想聽好消息嗎,那孩子就報喜不報憂。一次兩次,逐漸地,孩子再也不說不利于自己的話,與父母的溝通也越來越敷衍了事。

身為父母,通過耐心的傾聽,把握住孩子的內心規律,就可以很輕松地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事,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善于討好和撒謊的。

人,有時需要張開耳朵去接受社會給予的所有評價,無論褒揚還是批評,總能讓我們清醒地認識真實的自己。對于孩子,亦是如此。父母一味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只會距離孩子的心靈越來越遠,而帶有善意和尊重的傾聽則會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是愿意跟父母做朋友的。作為父母,需要去聽孩子的各種想法、觀點,為他們指路。也許,父母只是安靜地傾聽了一刻鐘,而對孩子來說,在這一刻鐘里已經釋放了心中所有的不快,已經足夠了。

3 三種說話方式,將關閉孩子內心明燈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法偷懶的職業,也是最需要講道理的角色。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人們開始喜歡這樣一句話: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正是這句話,貽誤了太多家庭,誤導了太多父母!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殊不知,父母自己也有一大堆待解決的問題:

①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說話;

②認識不到說話的重要性,不具備會說話的基礎;

③存在“長輩權威”的教育理念,不把孩子當成人格獨立的個體;

④心態不夠成熟,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⑤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重復啰唆等。

作為父母,人人都期望孩子聰明伶俐、乖巧聽話??纱蟛糠指改赣X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的話厭煩至極。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呢?

出現這些情況,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第一種:態度強硬,獨斷專行

很多父母和孩子說話只有一個腔調,接受的回答也只有一種,就是不管說了什么,都要孩子回答“是”,即使說了孩子聽不懂的話,也要求孩子必須得聽,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去做。父母父母,一家之主。父母的權威就要體現在“強硬”兩個字上,很多父母就是這樣認為的。

這樣的狀況和中國的“長輩權威”的大環境有關。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都強調“君臣父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這種絕對的理念,在這種環境下,成年人通常不會把孩子看成一個人格獨立的個體,而是在內心深處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從屬物”。正是由于這樣的心理,父母通常會把自己的想法、愿望、情緒一股腦地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會理會孩子自身有什么想法、愿望、情緒。

有的父母會說,趙老師,您太危言聳聽了,現在早就不是古時候了,我們也早就摒棄了那些傳統觀念中的封建糟粕了啊。事實真是如此嗎?很多傳統的理念無形的影響力比大家以為的其實要強得多。否則,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父母在用傳統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呢?

這種溝通模式,在孩子年幼時,通常比較順利,但孩子年齡在逐漸增加,他們受到了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平等觀念的影響,必然會對父母以往的教育方式產生懷疑,繼而難以接受和無所適從,久而久之,父母的獨斷專行會讓孩子越發感受到父母的愛是自私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場景:孩子抱怨父母傷害了自己,感到委屈、難過,有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在屋里啜泣;有的孩子干脆摔門而去,用逃學、離家出走等方式來逃避傷害,而不愿意面對自己的父母。最后往往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父母越管制,孩子越叛逆,最終父母束手無策,孩子也苦不堪言。這怪孩子嗎?不,我認為父母才是罪魁禍首,正是因為有太自我的父母,才有了那么多“有問題”的孩子。不會溝通的父母還會導致另一種孩子的存在——看似乖巧、聽話,卻毫無主見、原則。有這樣的孩子,父母又不滿意了??蛇@難道是孩子的錯嗎?父母既要求孩子規規矩矩、溫順聽話,又抱怨孩子不夠靈活,缺乏創新和勇氣,對于這樣的父母,我想問:“你們想讓孩子人格分裂嗎?”

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滿懷一腔愛心的父母太過主觀、武斷和強制,讓孩子感覺不到絲毫的愉悅。對于任何人來說,缺乏理解、尊重、信任的愛,帶來的只有痛苦和窒息,表現在孩子身上,就是逆反、厭倦和逃避。

第二種:內容空洞,重復嘮叨

近年來,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中國父母的認識和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很多父母平時說起事來頭頭是道,一副很明白事理的樣子,可是真正遇到家庭教育的具體問題,表現卻依然簡單粗暴、重復嘮叨。

中國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呢?

從形式上來看,是父母不會說話。不會說話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父母沒有認識到說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父母不具備會說話的基礎,即說話的內容和方法都存在不足。這樣的溝通必然會是無效的,孩子當然就不聽話了。我在講課時,告訴父母要和孩子講道理。很多父母都說,趙老師,我是和孩子講道理了,孩子不聽啊。我問父母,和孩子講了什么道理?父母就說,告訴孩子要聽話,要好好學習,要考大學。這是講道理嗎?這么空洞的道理,孩子怎么會聽呢?

生活中,一個小伙子如果遇到一位心儀的女孩子,想打聽人家的情況,比如年齡,直接問顯得沒有禮貌,而且往往會碰一鼻子灰!那該怎么做呢?懂得說話技巧的男士可能會旁敲側擊地問:“你什么時候大學畢業的呀?”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得到想要的回答的概率就很高。

父母跟孩子說話、相處,如果能做到像跟戀人相處那樣,動腦筋,言之有物,斟酌火候、用詞,那么離成功就不遠了,孩子也會愿意回應、配合,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這也是成功父母的魅力所在。

第三種:缺乏技巧,無視原則

在這里,我想強調一個理念:孩子成功的前提是父母的成長和成熟。試想一下,父母自己都沒有長進,不夠成熟,又怎么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呢?

CASE

曾經有一位小朋友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趙老師,趙老師,你知道我爸媽跟我說話是什么樣子嗎?”孩子當時急切地想對我形容。

“什么樣子呢?”我好奇地問。

“他們啊,只要看我不學習就瞪眼睛,一說話就瞪眼,不瞪眼睛,他們就不會說話。”孩子瞪著眼睛模仿,樣子惟妙惟肖。周圍的孩子都哈哈大笑,我在心底一聲嘆息,這樣的父母真讓人擔憂。如果父母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孩子早晚會“不聽話”!

父母們在與朋友、同事交流時,分得出遠近親疏,語氣輕重拿捏得十分適當,能做到妥善周到,左右逢源,可為什么對待自己的孩子就做不到如此耐心和細致呢?究其原因,還是我前邊講到的,父母在內心深處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物,即使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但自以為是的父母卻根本不當回事兒,自以為做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了孩子好,只需要孩子服從就好。我要再次強調,請父母們牢記一點: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很多時候,父母只是一個旁觀者。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來審視自己,這樣才可以有真正有效的溝通,這才是成熟的父母與孩子對話和交流的基本技巧和原則。

4 啟發孩子學習,父母的絕招“三板斧”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存在表達和行為上的問題,應該積極尋找方法來啟發孩子、幫助孩子尋找解決辦法,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無限的樂趣和成就感。這對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的思維非常有幫助。

孩子常見的問題有:①認知的局限性,認識不到問題的全部或關鍵點;②表達詞匯的缺乏,往往詞不達意;③本身能力有限,對解決問題一籌莫展等。

父母要記住: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更應該是一個引導者、指導者,而不應是解決問題的主導者。溝通的目的在于激發孩子的志趣和思維,讓孩子樂于學習和應對挑戰,而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

啟發的起點:父母要“問”得好

很多父母知道要啟發孩子,但是不知道如何做,不清楚什么樣算“啟發”。其實很簡單,首先要把握好“問”這個點,啟發的基礎就是要善于發問,好的問題能給人以啟發,很多答案就是在一問一答中不知不覺地變得明了清晰了。

古時候,希臘有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擅長啟發式教學,他從來不正面回答學生們的疑惑,總是拋出一個又一個看似淺顯實則充滿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們在一問一答間恍然大悟。父母和孩子溝通也是如此,與其事無巨細地告訴孩子“你要如何如何……”“你必須如何如何……”,不如把與之相關的容易理解的問題拋給他們,讓孩子自己去領悟該如何做。這樣效果會好得多,而且更令孩子印象深刻。

有的父母覺得,這樣一點一滴地啟發太麻煩了,遠不如直接和孩子說清楚更簡單。確實,輸入式的對話通??焖佟⒑唵巍⒚鞔_、直接,但也正是由于它的這些優點過于硬性,反而易令孩子生厭。

例如,父母如果直接命令孩子:“做作業去!好好做作業才能考出好成績?!泵鎸@樣的指示,大多數孩子都會不高興。但如果父母們這樣問:“寶貝是不是要考試了?有沒有信心?”孩子通常就會老實回答有或者沒有。如果孩子說沒有信心,父母可以繼續問:“為什么沒有信心呢?寶貝一直很棒啊,是不是知識點還不太熟練???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做些題鞏固一下好嗎?”同樣是希望孩子能好好鞏固學到的知識,用這種委婉且能保護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去引導,豈不是更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阳市| 蒙山县| 德保县| 保亭| 博乐市| 日喀则市| 廊坊市| 禄劝| 新野县| 柘荣县| 酉阳| 长岭县| 兰州市| 通州区| 章丘市| 迁西县| 津南区| 乐清市| 濉溪县| 淄博市| 玉山县| 襄樊市| 万山特区| 宜兰县| 凤山县| 芜湖县| 通州区| 石门县| 灯塔市| 剑川县| 罗源县| 双江| 绥棱县| 永福县| 门源| 即墨市| 当阳市| 永川市| 海淀区| 营口市|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