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父母怎么說,孩子才聽話(5)
- 讓愛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煉
- 趙雨林
- 3255字
- 2017-07-18 15:19:33
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區分警告與恐懼的差別。警告是與安全相關的基本規則,也是一種提前預防。比如騎自行車需要戴安全帽,過馬路需要看紅綠燈等。警告的目的是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注意安全的習慣。如果將“不”“別”等尖銳的詞語加入到警告中,無疑會加重孩子擔驚受怕的程度,讓他感到恐懼,而這種恐懼是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的。常有父母告訴我:“趙老師,我的孩子膽子很小,很怕生。”我會直接問父母:“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不’?”摔跤很疼,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因此就不能去學自行車或者玩滑板了,與“別跑,會摔跤的”相比,更好的說法無疑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要把鞋帶系好”或“記得要把安全帽戴好”這樣具體的提前指導。
欺騙式:“我只是逗你玩兒”
有不少父母喜歡和孩子開玩笑,特別喜歡利用孩子對事物的無所知和對什么事都當真的態度來開玩笑。其實,真正無知的是這些父母,而且父母的無知還會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幼小的心靈,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父母或許認為,和孩子開個玩笑沒什么大不了的,還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父母想不到的是,孩子可不會認為父母在開玩笑,他很可能真的相信父母的話,并因此感到心靈受創。
比如,成長中的孩子總愛問爸爸媽媽:“我是怎么來的?”對于這樣的問題,大多數父母都是含糊其詞,隨便說一句應付過去,“你是從大街上撿來的”“你是從垃圾桶里抱回來的”這樣的話可能是比例最高的回答。父母當然是在開玩笑,但是孩子卻會把這樣的答案當真,幼小的心靈就會在這種不經意的玩笑中受到傷害。
CASE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父母因為工作太忙,讓女兒從小學開始就借住在舅舅家,一直到高中。孩子上小學時,聽別人開玩笑說她是被父母抱養來的所以才住在舅舅家,就把這句玩笑話記在了心里,但從來沒有向父母求證過。父母不知道的是,這一句玩笑話影響了孩子幾十年。不論是在上學時節假日回家,還是畢業工作后,她都和父母很生分,很少主動去親近父母,因為她的內心真的以為自己是被抱養的,甚至覺得父母對她好也是出于憐憫。直到她自己結婚,有了孩子,有一天看到父親和自己的合影,與自己和兒子的合影對比,三代人非常相像,終于忍不住和父母說起自己多年的困惑,才得知,那不過是當年鄰居的一句玩笑話,心結才終于得以解開。
可見,雖然適當的玩笑對成年人來說不失為尋找快樂的一種方式,但是對不會說假話的孩子來說,玩笑帶來的更多是困惑和傷害。孩子的心理還不成熟,能夠理解的只是簡單的直線型因果關系,有些玩笑極易使他們產生不確定的認知,這對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極其不利,容易使他們養成出爾反爾、說謊、任性等毛病。
因此,對孩子講話,不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上帶有傷害或侮辱性的話來表現有趣,如果不是認真的,有的話父母最好不要說。
比較式:“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
“別人家的孩子”幾乎是中國所有孩子的宿敵: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相貌好,身體好,長大后他們工作好,對象好,家庭好……自己家的孩子真是被虐得死去活來。中國父母的一個通病是不論什么事,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孩子的個子高矮、做事快慢、才藝水平、成績好壞……父母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落在別人家孩子的后面。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比較過后,父母的批評也就隨之而來了,一開口就是:“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父母們,說這話之前先看看自己吧,自己哪里又像比爾·蓋茨,像李嘉誠,像愛因斯坦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責備孩子前,請先認清自己。毫不客氣地說,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而盲目提要求的父母純粹是虛榮心在作怪。父母們不妨都回想一下自己的“想當年”,是不是還不如自己的孩子呢?既然你當年都不如現在的孩子,又憑什么要求孩子必須得比自己厲害,比“別人家的孩子”做得好呢?這實在沒有道理。
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籠罩下,很多孩子常常自慚形穢,喪失自信,有的甚至會破罐子破摔。父母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他們把每個人的優點都提煉出來說給孩子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努力改變,做得更好。可惜的是,大多數時候,這往往是父母的一廂情愿。我們看到的結果大多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或者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甚至會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印度思想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父母必須明白一個事實:孩子天生就有差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應該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與不足,然后鼓勵他們向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快樂地成長。與“別人家的孩子”比,不如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比自己的現在和過去。父母應給孩子樹立這樣的信念:只要真的努力了,他們就是最棒的!
嘲諷式:“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
在每次講座和報告中,我幾乎都會向孩子的父母們提一個這樣的問題:“在和孩子所說的話里,什么詞或什么話的使用次數、重復頻率最高?請大家寫出來。”
下列詞語或句子很快映入眼簾:快、認真點、細心點、做作業去、去問你爸、你小心點、你真笨……
我又問這些父母:“你們看到自己寫的內容,有什么感覺?”父母們大都會保持沉默。
CASE
有一次在做這樣的現場問答時,一位父親帶著兒子來了。我把這幾個詞寫到黑板上以后,問孩子:“這位小朋友,爸爸是不是常常和你說‘認真點’?”
孩子說:“是。”
我又問道:“是什么時候說得更多呢?”
孩子說:“我寫作業的時候,早晨去上學的時候,還有去考試的時候。”
CASE
我說:“噢,是這樣啊。那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你爸爸說的‘認真點’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想了想:“就是讓我做作業認真點吧。”
我又問道:“那你知道怎么做算‘認真點’嗎?”
這時,講座現場的所有父母臉上帶著一絲期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我和孩子的對話上,希望這個孩子能回答出一個讓全體父母滿意的答案,可惜,父母們失望了,孩子一臉茫然,很坦率地說:“我不知道。”
幾秒的安靜后,父母們開始竊竊私語,我從中可以聽到很多詫異的嘖嘖聲,而更多的父母則是臉上浮現出了深思的表情,可見,父母們在一味提要求的時候,根本不了解孩子到底懂不懂“認真點”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孩子對父母的話能明白幾分。父母只是一味地向孩子提要求,卻不知道,孩子其實不懂父母在要求什么!既然不懂,溝通就是無效的。
當父母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錯時,經常用“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這種帶有嘲諷的語氣來指責孩子,但這種指責太隱晦了,并不能使孩子真正明白,會導致孩子的錯誤一直無法被糾正。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與其宣泄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一再指責,不如冷靜下來,找一下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到底怎么做才會讓孩子明白“認真”這個詞呢?其實很簡單,舉例來說,孩子做錯了道數學題,父母只需要搞清楚孩子為什么錯了:如果是知識性的錯誤,就給孩子講解,然后讓孩子去鞏固知識;如果是熟練度不夠,就讓孩子找些相似的題目多加練習;對于那些非知識性的錯誤,比如由于粗心、馬虎犯錯了,就告訴孩子要仔細閱讀題目,做完認真檢查等,這樣會有效得多。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如果有人問我,我是否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經驗的本質,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而中國父母的表現卻是:超標完成前半句話,幾乎做不到后半句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有多少父母反思過其實責任并不在孩子,而在于自己?為什么孩子不聽話?為什么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出現逆反、抵觸心理?又是什么導致了孩子面對父母時沉默、抗拒?原因就在于父母既不了解孩子心理的發展特點和規律,也沒有掌握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更不清楚和孩子交流不可碰觸的雷區,而僅僅是以父母的身份去壓制孩子。請記住:言語比暴力更加傷害人!
奉勸各位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耐心一點,冷靜下來,換個角度找原因。你會發現,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和你作對,而是他們需要幫助和指導。很多事情并不復雜,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的恰恰是父母。此外,父母還要屏蔽負面情緒,讓批評更加細化,更具有建設性。父母做得合格,家庭教育自然會水到渠成,孩子自然會乖乖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