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以多為佳,以十當一(1)

1.重視材料的作用

材料,就是為了寫作的需要而搜集的一系列的事實和事理,諸如人物、事件、數據、例證、公理、名言等。如果把主題比作文章的靈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擁有充分、生動、典型、新穎的材料去表現主題,文章才顯得內容豐富,有較強的說服力。

(1)材料是形成和確立主題的基礎

主題是從現實生活和實踐的大量材料中提煉和確立的。因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實際材料,并在此基礎上經過分析研究,選擇加工,才能形成和確立有針對性的主題。離開了材料,主題就無從產生。列寧曾這樣評價馬克思的不朽巨著《資本論》:“《資本論》不是別的,正是‘把堆積如山’的實際材料總結為幾點概括的、彼此緊相聯系的思想。”這就是說,任何正確的思想都是通過材料而產生的。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可以說是揭示了材料形成主題的真諦。他指出:“……不憑主觀現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2)材料是說明和表現主題的依據

主題從材料中來,同時,又起著統帥材料的作用。主題形成和確定后,就有一個如何選取最有力的材料把主題表現出來的問題。沒有材料或不能用好材料,文章的主題就會流于空泛,缺乏力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形不成一篇文章。這道理就像一個能工巧匠,沒有土木材料,是無論如何做不成東西的。“丹青不具,雖善畫者不能為彩,醯醢不陳,雖善調者不能為味”,說得更通俗點,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顯然,一篇好文章應該是觀點與材料的有機統一。

2.擴大材料的來源

任何寫作材料都來源于生活。寫作主體要占有材料就必須向生活搜尋、向生活攝取。材料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直接取材、間接取材、腦中取材。

(1)直接取材

眾所周知,文章是以反映社會現實、反映客觀事物為目的的。而只有廣泛而又豐富的社會現實生活才能為各類文章的寫作儲存并孕育大量的材料。

①要真正深入實際、觀察體驗生活

只有真正深入現實生活,經過自己親身細致全面的觀察和體驗,才能夠完全地認識生活、了解現實世界,也才能為文章的寫作把握最全面最充實的材料。不管是文藝作品的創作,還是科學、學術論文和總結應用性文章的寫作都是如此。

②要從生活中廣泛地搜集攝取寫作材料

長期深入生活,目的在于獲取全面細致而又準確充實的寫作材料。因此說,要真正把握好材料源泉的關鍵是從生活中廣泛而積極地搜集攝取寫作材料。

綜上兩點,深入生活獲取材料是進行寫作的一項最為經常、最為必要的“基本功”了。所有喜歡寫作、學習寫作的人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同時也要有決心努力做到這一點。千萬不能拿起筆來硬是搜腸刮肚,其實腹中空空無物可寫;也千萬不能在生活中走馬觀花、不善觀察、不善積累。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要艱苦長期地深入生活、了解事實、磨煉自己、積攢材料;只有這樣,待到用時才會水到渠成。

(2)間接取材

間接取材就是從書本上取材。事實證明,有許多人都是利用這種取材方法而獲得成功的。因為一個人的經歷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親,間接取材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樣達到獲得材料的目的。

(3)腦中取材

腦中取材是指從自己的記憶中取材,這是直接取材和間接取材的綜合方法。可以通過回憶、聯想、想像、創造等方法,挖掘自己平日積累的素材。

3.選材標準應以嚴為上

材料的選擇就是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挑選寫作材料,使其運用到文章之中的一個重要寫作過程。選擇材料一定要嚴。占有材料時“以十當一”、“以多為佳”,選擇材料時則應“以一當十”、“以嚴為上”。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提出寫文章應“深探力取”,意思是指選材時必須反復琢磨,選取典型材料,反對不嚴格的隨意選材,或羅列、堆砌材料。現代的文豪魯迅先生也強調“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要注重挖掘生活中最能表現主題立意的材料。具體說來,材料的選擇有以下五個要點:

(1)要圍繞主題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從根本上說,就是根據主題表現的需要來決定對材料的取舍。留下那些與主題有關并能有力地說明、烘托、突出主題的材料。古人所說的“文之作也,以載事為難;事之載也,以意為工”就是這個道理。選材用事不容易,這要看它能不能“蓄意”,蘊含主題需要的東西要“載”,否則,就別“載”。

(2)要選擇典型的材料

眾所周知,文學、藝術都是通過個別事物反映一般規律,通過個性來反映共性。文章寫作也是如此。所以,只有選擇典型的材料,才能有力地說明問題,反映事物的本質,表現文章的主題。要知道,不是所有符合主題要求的材料都可選用,必須是典型材料。材料不多,能夠說明主題就行。可以說,選材的過程就是沙里淘金的過程。

(3)要選擇真實、準確的材料

所謂真實,就是說材料既要符合客觀實際的情形,又要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主流。換句話說,就是別弄虛作假、生編亂造,也不能使用個別的偶然的表象作為材料。所謂準確,就是文章所引述采納的各種材料,必須做到可靠無疑、千真萬確。也就是說,要實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別道聽途說,別添枝加葉,別有意無意地夸張。在這一問題上,需要說明的是,文藝作品和一般文章的要求不盡相同。一般文章對材料的要求是生活的真實、準確;而文藝作品對其題材則要求藝術的真實準確,即生活中雖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事件都可以被作者提煉、熔鑄為藝術作品。

(4)要選擇新穎生動的材料

所謂新穎的材料,有三個意思。一是指新發現、新產生的、別人尚未寫過的材料。如科學研究中的新發現,技術革新中的新發明,工業、農業、科學實驗中的新創造、新成就,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新經驗等。二是指有新的感受與認識的材料。如描寫自然風光要寫出對某物某地某景觀的獨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佛一面。三是指事物的新的發展。如寫人狀物時,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要反映其最新的發展狀況。所謂生動的材料,意思是具體的、形象的、有較強的可感性的材料。有些抽象的東西,很難讓人理解清楚,摸不到、看不見。如果寫成形象、具體的東西,使之可感可覺,那么將會幫助人們理解與認識。

(5)要選擇適應于不同體裁的材料

大家知道,任何文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選材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力爭選擇適應不同體裁特點要求的材料,從而使寫作材料與表現形式達到和諧的統一。

魯迅曾指出一條最重要的選材原則,那就是“選材要嚴”。他反對在文學作品中充塞一些瑣碎的沒有意思的故事,而強調適應主題的需要,概括典型意義。總之,我們必須注意選材的典型性和嚴格性。

4.掌握選材的方法技巧

材料,指為文章寫作而搜集的及已經寫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實或觀點。為寫文章而搜集的材料,直接來自生活,尚未經過加工提煉,稱為原始材料;寫入文章的材料,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選擇、加工、提煉而成的,稱為文章材料。“材料”在文章寫作中,是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概念。

談到材料,必然涉及到素材和題材這兩個術語。素材是作者從生活中采擷積累的未經加工的原始材料,題材是經過加工寫進作品的那部分材料,是構成作品內容的一組完整的生活現象。這兩個術語,更多地被使用在文藝創作當中。材料作為廣泛的概念,既指搜集、攝取到的原始素材,也指寫到文章中的題材。

(1)選材要求

選擇材料,貴于“嚴”。所謂選擇,就是經過反復分析、比較,而決定取舍。所謂嚴,就是要選取重大的、有豐富內涵和思想意義大的、突出的、表現力強的材料。選擇材料有以下要求:

①圍繞寫作意圖選材

圍繞寫作意圖選材,是選材的總原則,選材的其他原則都依此確立。

所謂寫作意圖,是指作者在文章未竟時,對文章的基本思想在頭腦中的規劃和確定。當它通過文章得到實現時,就是所說的“主題”。

材料有兩種價值,一是材料自身的價值,如材料的生動、新奇、感人等;一是材料對于一定寫作意圖的價值,如對于表現寫作意圖是否妥貼、深刻、典型等。圍繞寫作意圖選材,是指從所積累的大量材料中首先要著力選擇具有后一種價值的材料。不具備后一種價值,再生動、再新奇的材料也不能入選。

圍繞寫作意圖選材,不是說只能選擇那些直接、正面地表現寫作意圖的材料。有些材料表面看來與寫作意圖似乎沒有關系,可是經過作者的剪裁加工,它們卻可以出人意外地對寫作意圖起到烘托、反襯、強化等作用。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入筆便寫了一段清國留學生在日本的放蕩生活。這個材料與作者贊美藤野先生真摯感情的主題好像沒有直接聯系,可是讀罷全文,略一回味,就會發現這個看似無關的材料,實際正有力地烘托了主題。因此,對圍繞寫作意圖選材這個原則不能作刻板的理解。有的材料表現寫作意圖很直接,有的則間接些;有的從正面表現寫作意圖,有的是從反面去表現。有時,間接的反面的材料,可能比直接的、正面的材料更有一種特殊的效果。

②選擇新穎、生動的材料

在所積累的大量材料中選出能夠表現一定寫作意圖的材料,這是選材的第一步。但僅此還不夠,還要從中再進一步選擇出具有較高的自身價值的材料。就是說,選取的材料應該既表現一定的寫作意圖,又新穎生動。

新穎生動的材料能給人以清新感,有助于喚起讀者閱讀和思索的興趣,使預定的寫作意圖更好地得以實現。材料的新穎生動,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方面,是指那些新近發生的或尚不為讀者所熟知的事實及觀點。這樣的材料,往往有較強的現實啟發意義。另一方面,材料的新穎生動還包括某些雖不是新近發生,但卻是從新的角度去解釋、去使用的材料。這樣的材料,讀者雖已熟知,但由于作者從中翻出新意,讀起來往往能產生一種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感覺。比如魯迅在《最先與最后》一文中,引用了《韓非子》關于賽馬的妙法:“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顯然是個“老”材料。但作者在運用時,予以新的解釋,賦以新意,用來證明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是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這樣一來,老材料煥發了青春,產生了強大的說服力。

③選擇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材料自身價值和材料對于寫作意圖的價值的高度統一。它是指那些新穎生動、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現寫作意圖,因此也最有感染力或說服力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選材尖端,如沙里淘金一樣,不占有豐富的材料,不對這些材料有深刻的理解,不進行認真鑒別和提取,是難以獲得的。很多文章犯有一般化的通病,往往不在于它的材料不新穎,不符合主題要求,而在于它沒有選取典型的材料。

選擇典型材料,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不同的文章體裁有不同的典型要求。

不同的文章體裁規定著不同的寫作意圖、不同的文章結構、不同的語言特點等,這些不同就決定了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典型要求。

茅盾的《白楊禮贊》中有一段關于白楊樹的生動描述。這段描述,作為這篇散文的材料,無疑是有典型意義的;但如果把這樣的材料拿到說明文中,它就不足取了。相反,把說明文中有關白楊樹的知識材料拿到《白楊禮贊》中來,也不會有典型意義可言。

第二,同一種文體中,寫作意圖的微小差異,也會引起材料典型意義的轉化。

對于某一寫作意圖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當這一寫作意圖發生哪怕是很微小的變化時,材料的典型意義也會變化甚至喪失。明確這一點很重要,有些文章缺乏力量,有隔靴搔癢之感,往往在于對寫作意圖的微小變化給材料的典型意義帶來的影響注意不夠。以至當寫作意圖在不同的規定下或在構思、寫作中已經有所改變時,原來選定的材料卻未能隨之而變。如作“說‘勤奮’”這樣的議論文,用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刻苦攻讀這樣的材料,論證“天才出于勤奮”,是有典型意義的。可是,當文題有所變化,改為“勤能補拙”時,再用這個材料去證明“勤能補拙”的道理,就不夠典型了。因為“拙”通常被理解為不夠聰明。同樣,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事例用以證明“刻苦”、“堅韌”等治學精神,有典型意義,用以證明“持以之恒”,就感到牽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利川市| 鲁山县| 普定县| 十堰市| 榆树市| 儋州市| 孝义市| 青田县| 安溪县| 东乡县| 台南市| 平乡县| 页游| 赤峰市| 白河县| 江都市| 郎溪县| 拜泉县| 郯城县| 华容县| 宾川县| 瑞丽市| 黄冈市| 罗平县| 平顺县| 望都县| 耒阳市| 石屏县| 宁强县| 柳州市| 连云港市| 文安县| 安塞县| 西盟| 普安县| 隆昌县| 望都县| 吉木萨尔县| 巩义市|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