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社會關系

本章導讀

本章主要探討人們彼此之間是如何聯系的。我們為什么會出現偏見和錯誤,而我們如何讓它更接近事實?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為什么喜歡或者愛特定的人?為什么會給我們的朋友甚至陌生人提供幫助?為什么我們不喜歡、甚至是鄙視彼此?我們在何時、為什么彼此傷害?

一、人際關系

(一)概述

1.含義

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起來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

2.特點

(1)在人際交往過程或互動過程中建立;

(2)雙方可以實際感受到其存在;

(3)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

(二)建立與發展

1.狀態

雙方的情感聯系,是從直接接觸開始的。交往雙方共同心理領域的發現,意味著雙方真實情感的融合,發現的共同心理領域越多,情感融合的程度也越高。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對水平,可將人際關系分為輕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

2.階段

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及情感的由淺入深,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3.深度

自我表露的深度,是人際交往深度的重要標志。

(三)原則

真誠原則、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情境控制原則、增減原則。人際交往的基本需要:舒茨(Schutz)提出人際交往的基本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四)變化

人際關系破裂:人際關系從融洽的狀態走向終結,經歷分歧、收斂、冷漠、逃避、終止五個階段。

(五)實驗和測量

1.實驗:霍桑試驗、照明實驗、福利實驗、群體實驗。

2.測量:莫雷諾社會測量實驗、參照測量法、社會距離測量、貝爾斯測量法。

二、人際溝通

(一)概述

1.含義

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互相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過程。包括工具性交往和滿足需要的交往。

2.心理功能

協調整合、心理保健、心理發展動力、社會心理建構。

(二)結構

1.要素

據巴爾克(Barker)總結,溝通過程由七個要素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饋和背景。

2.背景

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

(三)種類

1.語詞溝通與非語詞溝通非語詞符號溝通:

(1)特點:廣泛性、連續性、不受環境的限制和保密性、跨文化溝通、簡約性;

(2)類型:目光與表情、身體運動與接觸溝通、姿勢與裝飾;

(3)副語言溝通。

2.口語溝通與書面溝通;

3.有意溝通與無意溝通;

4.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

5.個人溝通與人際溝通;

6.群體溝通與大眾溝通。

(四)影響因素

1.社會文化如教育程度、種族差異;

2.社會團體如團體中成員的地位、團體組織結構;

3.人格如一個自我中心強烈的人,優越感很強,則較少主動與人交流思想。

(五)改善方法

1.評價自己的溝通情況;

2.制定溝通改善計劃;

3.提高溝通的準確性(提高準確描述事物的能力,對所用的非語詞溝通方式有明確的概念且對別人是否也會同樣理解某種非語詞信息保持清楚的認識);

4.“同理心”定向;

5.運用社會心理效應;

6.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

7.恰當運用自我身體語言。

三、人際吸引

(一)概述

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和喜歡,普遍存在于各種人際交往中。

(二)需要

1.自我價值尋求的需要;安全感確立的需要;獨處需要與交往需要。

2.形成途徑:印刻、本能、條件作用。

(三)規則

1.熟悉效應和鄰近效應;

2.個人特征(才能、外貌);

3.相似規則;

4.互補規則;

5.協同作用。

Tip

在人際吸引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現象,犯錯誤效應:小小的錯誤會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進一層。但是有個前提,你得先是一個才能出眾的人,偶爾犯點錯誤會被認為具有吸引力,而原本就才能平庸的人犯同樣的錯誤,還是會被認為缺乏吸引力。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犯錯誤效應直接受性別角色與自尊心的影響。

四、親密關系

(一)概述

1.含義

在人際吸引的基礎上,當兩個人的相互依賴性很大時,人們之間的關系會從一般性的關系發展到親密關系。親密關系主要包括親情、友情、愛情。

2.特點

(1)兩人有長時間頻繁互動;

(2)在這種關系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

(3)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很大。

(二)規則

1.接近性;

2.相互交往;

3.對相互交往的預期;

4.曝光效應。

(三)依戀

人類最初的親密關系表現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它是嬰兒和父母之間的一種強烈的情感關系,并且這種情感聯系可以看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征,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是他們生存的首要條件。

(四)愛情

1.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三元理論認為,愛情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個成分構成。

2.約翰·李(J.A.Lee)將愛情分為六種類型:情欲之愛、游戲之愛、友情之愛、現實之愛、激情之愛、奉獻之愛。

Tip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如果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那些在晚八點檔劇情里妄圖拆散苦命鴛鴦的大家長們,你們醒悟了么?

(五)階段

勒溫格提出,親密關系包括五個階段,分別為初次吸引——建立友誼——延續強化——凋萎與衰落——結束。

五、利他行為

(一)概述

1.含義

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毫無回報的期待下,表現出志愿幫助他人的行為。

2.利他行為與助人行為

助人行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為,包括期待回報的行為,其涵蓋范圍要大于利他行為。

3.利他行為的兩種不同的形式

(1)利他主義的行為,以助人為行為的目的,即“我為人人”;

(2)報答性行為,自己曾受人幫助而認為自己應該幫助人,即因為“人人為我”,所以我要幫助他人。

4.利他行為的特性

(1)是一種出自于自覺自愿的行為;

(2)以有益于他人為目的;

(3)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報答;

(4)利他者本身有所損失。

(二)理論解釋

1.社會生物學觀點

社會生物學是由E.Wilson提出的一種理論觀點。他認為,任何遺傳上具有高生存價值,即有助于個體持續生存的決定性特質,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遺傳的傾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具有該特質的個體比不具該特質的個體較易持續生存下去并產生較多的后代,每個后代也將具有該特質。Wilson把這一原則用到對利他行為的解釋中,指出幫助他人的傾向對團體的基因來說具有很高的持續生存價值,然而對個體來說未必如此。R.Trivers則從相互性的角度闡述了社會生物學的觀點,他認為只有雙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為才能作為生物學上的基礎。個體利他行為的潛在成本,必須經由得到來自他人幫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2.社會進化論觀點

社會進化論觀點認為,在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人類將選擇性的進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術,因為助人與利他行為是遍布于整個社會的行為,因此它們也在進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為社會規范的一部分。社會進化論認為有三種規范對親社會行為很重要:

(1)社會責任規范:是指人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那些依賴自己并需要幫助的人。

(2)相互性規范:也叫互惠規范,它是指人們之間的助人行為應該是互惠的,別人幫助了我,那么我也應該幫助別人,即那些幫助過我的人。這種規范對維持人際關系的協調和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3)社會公平規范:是指幫助那些值得幫助的人。

3.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在看待人們的助人與利他行為時,認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關助人行為的規范的掌握是學習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和模仿很重要,兒童會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助人行為也有較大的影響。

4.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所做的許多事源于自己對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們希望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價。按照這一理論,人們在助人行為中也試圖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為的收益可以有多重形式,得到贊揚、受到獎勵,甚至對將來可能的回報的預期等都可以看做是助人收益。助人成本則包括時間、金錢和可能的責難等。

5.移情與利他主義

C.D.Batson是人們常常純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的觀點的極力擁護者。他認為人們的動機有時候是純粹的利他主義,人們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其他人,即使做這些事會使自己付出某些代價。

(三)影響因素

1.情境因素

影響助人行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環境條件和時間壓力三個方面。

(1)他人的存在

當有其他人存在的時候,人們不大可能去幫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幫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時給予幫助前的延遲時間越長。這種現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引起旁觀者效應的主要原因與以下的幾個因素有關:

①責任擴散:即周圍他人越多,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越少,這種責任分擔可以降低個人的助人行為。

②情境的不明確性:從決策分析過程來看,人們有時無法確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處于緊急狀態,這時,其他旁觀者的行為就會自然而然的影響到該個體對情境的定義,進而影響到他的行為。

③評價恐懼:如果人們知道別人正在注視著自己,就會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較受大家歡迎的方式表現自我,也就是說,試圖避免社會非難的心態抑制了人們的助人行為。

(2)環境因素條件

物理環境也會影響人們的助人意愿,比如天氣條件、社區大小以及環境中的噪聲等都對人們的助人行為產生著影響。

(3)時間壓力因素

時間壓力也影響人的助人行為。在沒有時間壓力的情境下,人們會有更多的助人行為。

2.助人者的特點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的確存在一些人格特質,能使得一個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現出較大的助人與利他傾向。例如:對社會贊許性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給慈善機構捐款。

(2)助人者的心情:心情也會影響人們的助人行為。當一個人心情很好時,比較樂于幫助他人。

(3)助人者的內疚感:內疚感是指當人們做了一件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事時所喚起的一種不愉快情緒。為了降低這種情緒,人們常常會選擇去幫助他人。

(4)個人困擾與同情性關懷:個人困擾是指人們面對他人受難時所產生的個人反應,他會促使一個人設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覺,而幫助他人就可以達到這一點。同情性關懷則是指同情心及對他人關心等情緒,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間接地分擔他人的苦難,這種關懷也只能通過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5)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的人在幫助他人方面所花的時間更多。

(6)性別影響:有數據顯示,因為冒險救助陌生人而得到卡內基英雄基金會獎章的七千人中,91%是男性。

3.求助者的特點

(1)是否受到他人喜愛:人們經常會幫助自己喜愛的人,很多情況下,長相漂亮的人更可能獲取他人的幫助。

(2)是否值得他人幫助:假如一個人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種任務,人們便傾向于不去幫助他。

(3)性別的影響:性別因素也影響助人行為的出現。Eagly等人發現在危險出現時,男性比女性表現出更高的助人傾向,但這種行為只針對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

(四)親社會行為

1.概述

親社會行為指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的行為及趨向。親社會行為又稱“向社會行為”、“利他行為”。

2.理論

(1)社會生物學觀點用“族內適宜性”解釋了利他行為的進化。

(2)弗洛伊德認為,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良好的親子關系,認同起著重要作用。

(3)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往往重復得到強化的行為,而避免重復付出代價和受到懲罰的行為。

(4)認知發展理論認為,隨著兒童智力的發展,他們獲得了重要的認知技能,這將影響他們對親社會問題的推理和行為的動機。

3.發展

親社會行為在幼兒期逐漸增加,6—12歲增長顯著。產生年齡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兒童社會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長(如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社會責任感及提供親社會行為的能力和知識的增加有關。

4.訓練

(1)對兒童進行角色扮演訓練;

(2)行為強化訓練和自我概念訓練;

(3)榜樣示范;

(4)良好的社會氛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親社會行為與侵犯行為并不是完全對立的。

六、侵犯行為

(一)概述

1.含義

侵犯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簡稱侵犯,有時也稱為攻擊行為,是一種有意違背社會規范的傷害行動。這種傷害行為可以是實際上造成傷害的行動或預言,也可以是旨在傷害而未能實現的行為。傷害行動、傷害意圖與社會評價是侵犯概念的三個要素。(金盛華、章志光)

侵犯行為是違反了社會主流規范的、有動機的、傷害他人的行為。判斷哪些是侵犯行為時,需分析三方面的情況:

(1)個體的外在行為表現;

(2)其行為是否違反社會主流規范;

(3)個體的內在動機或意圖如何。一般可以通過行為發生的社會情境、行為者的社會角色、行為發生前的有關線索、行為者的身份特征來判斷行為者是否具有侵犯動機。(樂國安)

2.種類

(1)據侵犯行為的方式,分為言語侵犯與動作侵犯。

(2)據侵犯行為的動機,分為報復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前者是由憤怒引起的,以傷害為目的,后者則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3)據侵犯的內涵和外延,分為廣義侵犯和狹義侵犯。廣義侵犯涵蓋了全部有動機的傷害行為,而不論其是否違反了社會主流規范;狹義侵犯是指有意違反社會主流規范的傷害行為。

Tip

人們一提到侵犯行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反社會的侵犯行為,如人身攻擊、兇殺、打群架等故意傷害他人的犯罪活動。這樣的行為顯然違背社會主流規范,因而是反社會的。

所謂親社會的侵犯行為,是指不但不違背社會主流規范,還可以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務,例如為了治安而執行除惡的任務、公檢法人員抓小偷、調查貪污、懲罰罪犯都屬于這類情況。

所謂被認可的侵犯行為是指既不違背社會規范,但也不是為社會規范服務所必需的,是經過長時間而形成的社會習慣,如父母使用體罰方式教育不聽話的孩子等。

(二)理論解釋

1.生物學理論

弗洛伊德等人的本能論指出,人類的攻擊行為根源于一種自我破壞的沖動,攻擊行為把這種對死亡原始的強烈欲求所蘊含的能量轉向他人。作為動物學家,洛倫茲認為攻擊行為更多是適應性的而非自我破壞。但是兩種理論都認為,攻擊性的能量來自本能,是非習得的和普通的。如果得不到釋放,這種能量就會越積越多,直到爆發為止。但是攻擊的本能理論,無法解釋攻擊行為在個體和文化之間的多樣性。

另外影響攻擊行為的,還有可能是生物學因素,例如神經系統的影響、基因的影響、生物化學因素。

2.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的動機非常強烈,預期得到滿意的結果,卻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挫折便產生了。而且,攻擊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人們會學會克制地報復,會把自己的敵意轉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標上。值得注意的是,挫折—攻擊理論只是用來解釋敵意性攻擊而非工具性攻擊??偟膩碚f,如果存在攻擊性的線索,挫折引起的憤怒和敵意可能會激起攻擊行為。挫折感不僅來自剝奪本身,還來自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3.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提出了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人們對攻擊行為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親身體驗其后果時;通過觀察別人,人們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學習,像很多社會行為一樣,當看到別人表現攻擊行為并沒有受到懲罰時,我們會習得攻擊行為。由不愉快體驗產生的情緒喚醒激發攻擊行為,還是做出其他的回應,還取決于我們對結果的預期,這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偟膩碚f,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我們的攻擊行為是習得的,通過親身經歷和觀察別人的成功,我們會習得攻擊行為的好處。社會學習使家庭、亞文化和大眾媒體都能對攻擊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

(1)A型人格;

(2)敵意歸因偏差;

(3)性別差異。

2.情境因素

(1)高溫;

(2)酒精和藥物;

(3)喚醒水平。

3.社會因素

(1)去個性化;

(2)媒體暴力。

(四)控制與減少

1.侵犯行為的控制:社會制約、避免去個性化、提高道德發展水平。

2.減少方法與途徑:建立社會公平、宣泄、培養移情能力、培養成熟個性。

【關鍵詞】

人際關系 人際溝通 人際吸引 親密關系 利他行為 移情 親社會行為 侵犯行為

【想一想】

1.你在人際交往中有無遇到過困惑或困難,現在你能夠運用本章所學知識進行解決了嗎?

2.試舉幾例利他行為事件,分析人們為什么會有幫助行為。

推薦閱讀
  1. 戴海崎《心理與教育測量》(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2. 布蘭查德《宏觀經濟學》(第6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3. 2020年傳播學考研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821經濟學綜合(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5.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820經濟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6. 中央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7.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政治》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考研題庫【名??佳姓骖}+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9.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增訂本)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張良《公共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12. 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3. 任保平《微觀經濟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李坤望《國際經濟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勐海县| 宁强县| 镇平县| 民和| 德清县| 湖南省| 噶尔县| 新源县| 伊宁县| 延津县| 湘潭市| 安泽县| 卢龙县| 札达县| 枞阳县| 肇源县| 永嘉县| 桦甸市| 正宁县| 元氏县| 延庆县| 清河县| 内江市| 竹山县| 鄂托克旗| 哈密市| 兴业县| 西丰县| 革吉县| 玉溪市| 长葛市| 巴南区| 淳安县| 岑巩县| 定州市| 柳河县| 宝鸡市| 务川| 巴林右旗|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