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社會思維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迷死他趙 心理學眼淚
- 10028字
- 2016-08-17 16:11:01
本章導讀
本章主要探討如下問題:我們是否了解自己?又是如何理解彼此?我們的社會態度、理解和信念是否合理?我們的社會思維是如何形成的?是態度決定我們的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我們的態度?不能回憶起來的過去經驗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判斷?
一、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
1.定義
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是個體參與自我覺知時的一種習慣性傾向,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種人格特質。米德(Mead)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主我”與“客我”兩個對立的部分。“主我”是主觀的“我”,即是對自己活動的覺察者;“客我”是客觀的“我”,即是自己活動的被覺察者。
2.構成
個人的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所構成。
(1)自我認識是指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認知與評價,自我評價是在自我認知基礎上對自己做出的某種判斷;
(2)自我體驗是自己對自己懷有的一種情緒體驗,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
(3)自我控制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自己命令自己的言語器官和運動器官進行種種活動;二是抑制作用,主觀的我根據當時的情境,抑制客觀的我的行動和言語。
3.特點
自我意識的特點:客觀性、矛盾性、形象性、獨特性和傾向性等。
(二)和自我有關的概念
1.自我概念
(1)定義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就是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自我的認知方面。簡單地說,自我概念就是我們對自己各方面認識和信念的總和。具體包括3個層面:
①自己對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認識(如自我意識、自我覺知);
②一個人對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與眾不同的人的認識(如自我認定、自我認同);
③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好壞評價,是不是喜歡自己,對自己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如自尊、自我肯定)。
(2)構建過程
①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②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③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④通過自我意識推斷自我
在理解個體自我概念建立過程的時候,社會學家米德提出了社會互動理論。他認為,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有意義的交流導致了自我和社會現實的整合,自我就是一個人通過行為展現自己時使用的符號,自我概念就是一個人用來定義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總和。
2.自我圖式
自我圖式(self-schema)是以信息加工觀來看待自我概念,就是組織和指引與自我相關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Markus和Wurf認為,自我圖式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幫我們分類和提取經驗。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對于信息的選擇、組織和加工是由個體內在的認知結構決定的,這些認知結構可以稱為圖式。自我圖式是對自我的認知結構。
3.自我覺知
(1)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是個體對自己的形象、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眾多方面的知覺。簡言之,自我覺知是指個體把自己當做注意對象時的心理狀態。
(2)Buss把自我覺知分為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前者是指個體對自己內部特征和感受比較重視,而后者則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較在意。由于內在自我和公眾自我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它們所引起的反應也完全不同。內在自我的人常常堅持自己的行為標準與信念,不太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公眾自我的人更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與反饋,因而常常在乎外在的行為標準。
4.自我差異
Higgins提出自我差異理論:個體知覺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個部分: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現實自我。
(1)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狀況下將成為什么樣的人。
(2)應該自我(ought self)指自己和他人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3)現實自我(actual self)指自己現在是什么樣的人。
理想自我使個體關注目標和成就,指引著個體對目標的追求;應該自我使個體關注責任和義務,使得人們回避一些目標。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感到抑郁沮喪;當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感到焦慮激怒。
5.自尊
(1)定義
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與情緒有關的內容,它指一個人如何肯定與贊揚自己,是自我評價的重要維度。在心理學家看來,擁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
(2)自尊的確立
①讓個體獲得控制環境的成功經驗;
②獲得積極的評價。
(3)提高自尊的方法
①學會用自我服務的方式去解釋生活;
②用自我障礙的策略為失敗找借口;
③使用防衛機制否認或逃避消極的反饋;
④學會向下比較以及采用補償作用;
⑤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懷疑時轉到自己擅長的活動上去。
(4)自尊動機
人們會有維持和增強自尊的意愿。這種自尊動機的意義在于,人際關系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導向意義,當我們遭遇威脅性的社會拒絕時,自尊指示燈會警告我們,以促使我們更敏銳地覺察他人對我們的期望。研究證實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同時增強我們渴望被接受的意愿。當我們被藐視或拋棄時,我們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這種痛苦會驅使我們通過行動來發展自我,并在其他地方尋求社會接納和認同。
6.自我提升和自我確認
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個體以一種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和解釋有關自我的信息。
自我確認(self-verification)是指個體尋找和解釋情境,以證實自我概念的過程。人們通過自我提升,使得他人對自己有一個高的評價,從而有助于個體自尊的建立;通過自我確認,使別人對自己有一致性的認識,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7.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一個人感到自己能夠勝任和有效的感覺。這一概念最初由班杜拉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主要是從成功經驗中獲得的關于自己能力的概念。具有了較強自我效能感的兒童和成年人更堅毅,具有較少焦慮,更少消沉,同時他們過著更健康的生活,在學業上取得更多成功。
獲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徑:個體經驗、替代經驗、言語說服、情緒喚起。
8.自我表演
自我表演(self-presentation)也叫自我展示,指人們在他人的對自己形成印象時所作的顯露。自我表演策略:自我抬高、顯示、謙虛、懇求、恫嚇、逢迎。
9.自我障礙
自我障礙策略(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們提前準備用來解釋自己預期失敗的一系列行為。使用自我障礙策略,如果失敗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們的失敗歸結于我們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可能做出能力的歸因。
10.自我檢控
自我檢控(self-monitor)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觀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線索來對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說根據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高自我檢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據情境和他人的需要來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低自我檢控的人不善于在別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與他人的影響,表達的是自己真實的態度和感受。
11.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它是指人們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到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人們對他的期望行事。心理學家Darly和Fazio把這種現象叫做自證預言。
在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
12.體像
體像(body image)是用來描述與個體對自己軀體知覺有關的現象的總稱。
對于體像的解釋,社會與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和態度與自我及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軀體經驗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學者則把軀體經驗看成是人格過程的反映,當一個并不胖的人認為自己胖得不得了的時候,就認為這個人與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三)自我過程
自我過程指影響自我意識形成、影響自我意識的方向或目標的心理加工過程。以下討論三種重要的自我過程: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它常常發生在我們希望準確地、客觀地描述自我的時候。自我評價最終決定一個人的自尊以及與此相關的自我表現。自我評價通常依賴社會比較和自我估價來實現。
2.自我增強
自我增強指個體以一種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和解釋有關自我的信息,通過自我增強,個體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
3.自我表現
自我表現指個體通過對自己社會行為的顯示已形成、維持、加強或澄清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
(四)自我與文化
Markus和Kitayama關于自我論述提出了獨立型自我與依賴型自我的模型。
獨立型自我(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個體的自我是獨立的、獨特的、強調個體穩定的內在品質。
依賴型自我(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個體的自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他人相聯系的,強調個體和他人的關系。
獨立型的自我要求保持一種獨立性,依賴型自我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它擁有更多的公共成分,與他人的區分度相對較低,與其他一些重要的個人或團體內成員互相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母親、朋友等。
Tip
通過對“我是誰”的探索,你現在能用多少詞語精確地形容自己呢?
二、社會認知
(一)社會知覺
1.概述
社會心理學把對人的知覺稱為社會知覺。人們在知覺他人時并不僅僅停留在對被知覺者的外部行為的知覺上,而是要根據外部行為了解他的動機、觀點、信念、情感和性格等內部心理狀態。
2.特性
主觀性、整體性、選擇性、恒常性。
3.社會知覺偏差
(1)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primary effect)是由于第一印象導致的,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是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2)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halo effect)又叫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我們對一個人形成了某種印象后,這種印象會影響對他其他特質的判斷,人們會習慣以與這種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評估其所有的特點。
(3)預言自動實現效應
預言自動實現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對一種情景的最初錯誤解釋,會引起某種預料的行為,使錯誤觀念變成了現實。
(4)認知啟發
認知啟發(cognitive heuristics)是指人在社會認知中喜歡走捷徑,并不對關于他人的所有信息進行感知,而是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顯、對形成判斷最必要的信息的現象。
常用啟發策略有:
①表征性啟發。人們根據當前信息或事件與其認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進行判斷。該策略認為,個體越是與某一群體的一般成員相似,它就越可能是那個群體中的一員。
②可用性啟發。哪些信息容易被回憶和聯想,人們就傾向于根據哪些信息進行判斷。與容易回憶的信息相聯系的事件,被認為更平常、更多見、更容易發生。例如,航空事故給人們的印象深刻,導致人們相信乘火車比乘飛機更安全。
③錨定和調整啟發,是指先抓住某個錨定點,然后逐漸調整,最終得出結論的判斷方法。此策略適合對模糊信息進行評價。對人的判斷,人們通常使用的錨定點是自己。當一個人評價另一個人很漂亮時,其意思是說,這個人至少比我漂亮,或比某個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人漂亮。
(5)影響因素影響社會知覺偏差的因素:
①知覺者的情緒狀況;
②投射作用;
③內隱人格理論;
④知覺者對被知覺者的熟悉與個人情感卷入。
4.內隱社會認知
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雖然個體不能回憶某一過去經驗,但這一經驗會潛在地對個體的行為和判斷產生影響。
(1)內隱社會認知具有社會性、積淀性、無意識性、啟動性。
(2)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反應時法、詞干補筆法、投射法。
(3)內隱刻板印象是指個體因過去經驗的影響,而對某一社會群體或階層形成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但是個體本身通常并不能意識到這種經驗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
(4)內隱自尊是指針對主體自我的一種無意識的積極評價和態度,是自我態度長期積累形成的自動化狀態。
(二)社會判斷
社會判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性質的自我主觀意識,也可以指社會輿論對某個人,某件事的一個評論。同時,社會判斷也是一個比較的過程。人們會把需要評估的目標與適當的準則或標準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有時會產生對比效應,有時會產生同化效應,即評價目標為背景或標準所同化。
(三)歸因理論
歸因是根據有關的外部信息、線索判斷人的內在狀態,或依據外在行為表現推測行為原因的過程,也稱歸因過程。心理學家根據各種研究所提出的有關歸因問題的不同概念與觀點,則統稱為歸因理論。
1.羅特的控制點理論
羅特(J.Roth)認為人的想法調節人的行為,增加行為頻率的并不是獎勵,而是對于什么事情將帶來獎勵的想法。羅特把個體對于強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稱為控制點:內控強調結果由個體的自身行為造成或由個體的穩定的個性特征決定;外控強調事情是由個體之外的因素導致的。
2.海德的歸因理論
海德(Heider)從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1)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有兩種:
①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
②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
(2)歸因時人們常使用兩個原則:
①共變原則,指某個特定的原因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個特定結果相聯系,該原因不存在時,結果也不出現,人們就可能把結果歸因于該原因;
②排除原則,指如果內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釋事件,人們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歸因。
同時,海德首先提出,當人們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若把成敗歸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的原因,稱為“內控型”;若歸因于環境、運氣、任務困難等外部原因,稱為“外控型”。
3.韋納的歸因理論韋納(Weiner)
在海德的歸因理論和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歸因理論,該理論要說明的是歸因的維度及歸因對成功與失敗行為的影響。
(1)他把歸因的維度劃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三個維度。
(2)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維度影響個體今后努力學習的行為。
(3)能力、問題難度等是穩定的因素;環境、運氣等是不穩定的因素。
(4)若新的結果和過去的結果不同,常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若一致則歸因于穩定的因素。韋納的理論最引人注目的是歸因結果對個體以后成就行為的影響,把成功與失敗歸因于內部—外部或穩定—不穩定的原因會引起個體不同的情感與認知反映(自豪或羞恥)。
4.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
凱利(Kelly)借鑒了海德的共變原則,提出了自己的三維歸因理論。
(1)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終可以歸為三個方面:行動者、刺激物以及環境背景。
(2)歸因時人們要使用三種信息:
①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嗎?
②一貫性信息——這個人經常如此嗎?
③獨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對這個刺激以及這種方式反映,而不對其他刺激有同樣的反應?
凱利還指出,在歸因過程中,人們會使用到的另外一個原則,即折扣原則:特定原因產生特定結果的作用將會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5.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論理論
瓊斯(Jones)和戴維斯(Davis)提出的對應推論理論,試圖解釋在什么條件下人們可以把事件歸因于他人的內在特質,即人格、態度、心情等。
想要把行為歸因于內在品質,需要兩個條件:
①行為的非期望性與非順從性,
②行為的自由選擇性,如果一個人是自由選擇的,而不是在外界強大的壓力之下做出的行為,人們也會認為他的行為代表了他的內心。
6.阿伯拉姆森的歸因風格理論
阿伯拉姆森(Abramson)提出抑郁型和樂觀型兩種歸因風格,并將它們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前者把消極的事情歸因為內部的、穩定的和整體的因素上,把積極的事情歸因為外部的、不穩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所以常從消極的方面去解釋生活和理解他人,而樂觀型歸因風格正好相反。
Tip
羅控制,海內外,韋三維,凱三信,斯推論,阿風格。請一口氣背下歸因理論吧~
(四)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稱主要歸因錯誤,是指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將行為歸因于內部穩定的個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產生基本歸因錯誤的原因:
(1)人們總有一種對自己活動結果負責的信念,所以更多地從內因去評價結果,而忽略外因對行為的影響;
(2)情境中的行動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們把原因歸于行動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2.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self serving)偏差又稱自利偏差,是指個體一般都對良好的行為采取居功的態度,對不好的、欠妥的行為則會否認自己的責任。自我服務偏差往往隨自我卷入的深淺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務的程度越高。
產生自我服務偏差的原因:
(1)自己在活動中的作用和貢獻更容易被注意;
(2)回憶自己的作用和貢獻比回憶別人的要容易,因此會覺得自己做得比別人多;
(3)接受信息的差異可能導致我們認為自己的作用大;
(4)某些動力因素的存在促進了自利偏差。
(5)印象管理理論:人們總是試圖創造一個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評價。當別人問原因時,人們會盡量讓對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敗則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對方給自己較高的評價。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典型的歸因偏差,還有性別導致的動機、觀念、環境等歸因偏差,此外,當涉及個人利益時,也會導致歸因偏差。
三、社會態度
(一)概述
1.概念
社會態度即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因素構成的、比較持久的個人內在結構。
(1)認知因素規定了態度的對象,其對象可以是人、物、團體、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體事件本質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勇敢、困難等),還可以是制度(如高考制度、婚姻制度);
(2)情感因素是個人對某個對象持有的好惡情感,也就是個人對態度對象的一種內心體驗;
(3)行為傾向因素是個人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對態度對象做出某種反應的行為準備狀態。
2.功能
效用功能;知識功能;自我保護功能;價值表達功能。
(二)測量
態度的測評即是對人們的外顯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并據此進行間接推斷的過程。常使用的方法有:
1.量表法
量表法又稱自我評判法,是運用根據一定的測量、統計原理而編制的態度量表來測評個體所持態度的一種方法。
(1)等距量表;
(2)總加量表;
(3)語義分化量表。
2.問卷法
問卷法是進行調查訪問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編寫一些問句讓被試填答,回答自己的看法、觀點、主張等,因而又被稱為自我報告法。
3.投射法
投射法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測驗方法,是間接地了解人們潛在地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通常是向被試提供一種情景刺激,通過分析這一情景刺激在人們頭腦中所引起的聯想或想象來推測其所持有的態度。
4.行為觀察法
行為觀察法是通過個體的外在行為表現來推測其內在的態度,是一種間接的方法。
5.生理反應法
生理反應法是根據被試生理反應的變化來確定其態度的一種方法,是一種間接的方法。
(三)形成
個體所持有的態度都是在后天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通過學習而逐漸形成的。
1.環境因素
(1)社會環境;
(2)家庭;
(3)同伴;
(4)團體。
2.個體的學習
(1)古典條件作用理論與聯想學習;
(2)工具性條件作用理論與強化學習;
(3)模仿與觀察學習。
(四)改變
態度的改變指的是個體已經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一種是方向上的改變,即質的改變;一種是程度上的改變,即量的改變。改變態度的方法有:
1.勸說宣傳法
勸說宣傳法是一種借助語言、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廣告等各種傳播媒介來傳播信息,影響人們,使之態度發生改變的方法,是一種極為常見和廣泛使用的方法。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過角色對承擔角色的個體所具有的約束和影響來改變個體態度。
3.團體影響法
團體影響法是通過團體對個體所具有的影響改變人們的態度,通過將人們組織進一定的團體,并制定相應的規范準則來影響和約束人們的一言一行,就能夠有效地改變人們的態度。
4.活動參與法
活動參與法是通過引導人們參加與態度改變有關的活動來改變人們的態度。
(五)偏見
1.概述
(1)含義:偏見(prejudice)是人們不以客觀事實為根據建立的對人、對事的態度。偏見包含的認知成分比較少,情感成分比較多,因而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
(2)特點:
①偏見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
②偏見的認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③偏見有過度類化的傾向;
④偏見含有先入為主的判斷。
2.原因
(1)團體沖突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為了爭得稀有資源,團體之間會有偏見的產生,偏見是團體沖突的表現,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某些利益卻沒有得到,這時他們若把自己與獲得這種利益的團體相比較時,便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最可能引發對立與偏見。
(2)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偏見是偏見持有者的學習經驗所致,在偏見的學習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新聞媒體宣傳效果最為重要,兒童的種族偏見與政治傾向大部分來自父母,兒童所接受的新聞媒體的影響使得兒童學習到了對其他人的偏見。
(3)認知理論:認知理論用分類、圖式和認知建構等解釋偏見的產生,認為人們對陌生人的恐懼、對內團體與外團體的不同對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視的許多假相關等都助長了我們對他人的偏見。
(4)心理動力理論:心理動力理論用個人內部的因素解釋偏見,認為偏見是由個體內部發生、發展的動機性緊張狀態引起的。它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形式把偏見看成是一種替代性的攻擊,另一種形式則將偏見視為一種人格反常,一種人格病變。
3.影響
(1)對知覺的影響:偏見會影響人們對他人的知覺,以性別偏見為例,盡管有些男性與女性的身高一樣,但人們的實際判斷依然有很大的差異。
(2)對他人行為的影響:人們對他人的偏見也影響他人實際的行為表現,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是在自證預言中。偏見不僅影響偏見持有者自己的行為,而且也影響對方的行為。偏見持有者對對方的預期會使對方按照自己的預期去表現行為。
(3)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偏見會給社會生活的協調與和諧造成破壞性的后果,使人際間產生消極性的情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這種疏離反過來又會強化偏見,形成惡性循環。偏見使人對認知對象做出不正確的評價,偏見的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歧視和攻擊的偏見行為。
4.克服
(1)社會化:兒童、青少年的偏見主要通過社會化過程形成,因而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控制可以減少或消除偏見,而在社會化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與周圍環境以及媒體的影響。
(2)受教育:有時候偏見更多地來源于知識的缺乏和狹隘。
(3)直接接觸:接觸假設認為,在某些條件下,對立團體之間的直接接觸能夠減少他們之間存在的偏見。這里所指的條件包括地位平等、有親密接觸、團體內部有合作并有成功機會、團體內部有支持平等的規范。
(4)自我檢控:人們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印象。
5.歧視
(1)概述
①含義:歧視(discrimination)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于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品質,給予不同的對待。
②特點:歧視總是以某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另一族群的利益。
(2)原因
從社會的角度看,歧視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發生的一種情感反應及行為,歧視的一般由歧視方和被歧視方兩個利益群體構成。一般情況下,歧視方由于擔憂被歧視方對自己的地位、權利、利益、習慣、文化等造成威脅或挑戰,而在言論或行為上對被歧視方,進行丑化、中傷、隔離、甚至傷害。歧視實際上是歧視方在尋找說不口的理由,使不合理合法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維持下去,達到維護歧視方的地位、權利、利益、習慣、文化的目的。
(六)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認知一致性理論的一種,最早由費斯汀格(Festinger)提出。所謂的認知失調就是由于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費斯汀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但有時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并且無法對自己的行為找出外部原因時,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里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可能會改變態度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
1.條件
費斯汀格指出,認知失調通常在四種情況下出現:
(1)違背邏輯;
(2)文化價值有沖突;
(3)觀念層次有沖突;
(4)新舊經驗有矛盾。
2.減少和消除
(1)改變行為;
(2)改變態度;
(3)引進新的認知因素。
【關鍵詞】
自我概念 自我圖式 自我意識 自我差異 自尊 自我提升 自我確認 自我效能 自我表演 自我障礙 自我檢控 自證預言 體像社會知覺 內隱社會認知 社會判斷 基本歸因錯誤 自我服務偏差 社會態度 勸說宣傳法 角色扮演法 團體影響法 活動參與法 偏見 認知失調理論
【想一想】
1.“我是誰”?請結合本章所學知識解答這個問題。
2.請描述你遭遇過的偏見或觀察到的偏見事件,試分析該偏見的根源,并提出減少此類偏見的建議。
3.結合認知失調理論,嘗試改善對某門課程的感覺。假裝一開始就喜歡該課程,是否會你對有幫助?
-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42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7年考研政治速背15天
- 張康之《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眉華《社會工作實務手冊》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守華《民間文學教程》(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331社會工作原理》【大綱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2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