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與青年社會組織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總報告(1)
總報告1 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研究報告
為了解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和發展環境,共青團開展青年社會組織工作的基本情況,探討進一步做好青年社會組織工作的路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3年開展了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課題研究。
從工作角度來說,共青團開展的青年社會組織工作,聯系的青年社會組織包括兩類:一是以青年為主體的社會組織,二是以青年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會組織。本次調查限定在以40周歲以下青年為主體的社會組織中,主要是活躍于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青年社會組織(包括隸屬于共青團或由共青團聯系的社會組織)和高校社團。
課題組在全國9個城市發放了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調查問卷,并開展了座談和訪談,座談訪談了城市青年社會組織60家。具體發放問卷的城市包括保定、常州、漢中、濟南、重慶、沈陽、廈門、上海、廣東省,共發放問卷1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32份。在有效樣本中:青年社會組織的領袖占15.8%,中層干部占24.1%,普通成員占60%;男性占48.8%,女性占52.2%;20歲及以下占15.5%,21~25歲占34.8%,26~30歲占28.7%,31~35歲占10.3%,36~40歲占10.8%;博士研究生占2%,碩士研究生占12.4%,大學本科(含雙學士) 55.4%,大專、高職及以下占30.2%。另外,為進行比較,在問卷發放過程中,兼顧了青年社會組織的登記狀況,而不是按二者的實際分布比例發放問卷。
以下是依據該調查結果形成的分析報告。
一、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概況
總體來看,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迅速,成員文化水平較高,多數青年社會組織熱心公益,同時,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另外,在青年社會組織中,尚未形成組織嚴密、規模龐大、歷史悠久、影響巨大的青年自組織。
1. 大部分城市青年社會組織存在時間在5年以下
近幾年,我國的青年社會組織出現蓬勃發展,大量各種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不斷涌現。但實際上青年社會組織在我國快速發展起來不過十來年的時間,其間,不斷有青年社會組織產生,也不斷有青年社會組織解散消失,因此,普遍存在時間較短。從調研數據來看,大部分青年社會組織成立的時間在5年以下,其中,1年及以下的占20%,1~3年的占38.2%,3~5年的占19.2%,三者合計占77.4%。這一數據表明,雖然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處于蓬勃發展中,但尚處于發展初期,總體上還不穩定。
就分組數據來看,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總體成立的時間更長。未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成立3年以上的占31.8%,而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成立3年以上的占45.7%。相對而言,已登記青年社會組織大多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歷程,發展穩定,更為成熟,處于平穩發展階段。
2. 青年社會組織的類型以興趣類和公益服務類為主
調研表明,青年之所以自我組織起來,形成社會組織,主要基于興趣愛好、價值吸引、服務需求,這是青年社會組織形成的三大主因。因此,在青年社會組織的類型分布上,以興趣類和公益服務類為主成為一個突出特征。
從青年參與社會組織的原因來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等價值追求因素排在第一位,“工作需要”“交朋友”“增長知識”“鍛煉提高個人能力”“獲得服務”等服務需求因素排第二位,“興趣愛好”的因素排第三位。
青年社會組織的類型與青年參與組織的原因上具有一致性。調研數據表明,公益服務類占青年社會組織總量的近一半,達48.5%,興趣類占五分之一,達20.4%,二者合計約占青年社會組織總量的七成。由于社會組織類型上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如興趣類、環保類等青年社會組織也從事公益活動,甚至以公益為發展方向,因此,公益類青年社會組織的實際比重比調研數據反映出的更大。
3. 青年社會組織以體制外青年為成員主體
從調研數據來看,青年社會組織成員中,在校學生所占比例最高,達26.8%,非公企事業單位員工所占比例位居其次,占23.3%,如果加上自雇傭者和無業人群,從職業構成的角度來說,體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最高,達34.2%。由于高校學生處于非就業狀態,因此,如果考察青年社會組織中處于就業狀態的成員構成,體制外就業青年約占54%。
從走訪青年社會組織和座談情況來看,如果刨除包括隸屬于共青團或帶有體制內色彩的青年社會組織和高校社團,真正由青年自發成立、自我管理、自主運作的青年社會組織,以體制外青年為絕對主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中,體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比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中體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明顯更高。除在校學生外,未登記青年社會組織中,體制外青年占61.3%,而已登記青年社會組織中,體制外青年占45.3%。
4. 大部分青年社會組織的規模在200人以下
從成員規模來看,青年社會組織以中小規模為主,約八成(77.3%)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規模在200人以下,其中,一半(48%)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規模在100人以下。本次調查的青年社會組織,以具有完整組織形態和架構、建制完備的青年自組織為主。在日常形態中過于松散的一些網絡集群,若將其視為青年社會組織,則有相當數量的青年社會組織具有較大的成員基數。
5. 絕大多數青年社會組織未登記注冊
在本次調查的青年社會組織中,已登記的占56.7%,未登記的占43.3%。有專家推算認為,登記與非登記的社會組織比例大約為1∶10,[1]絕大多數社會組織并未登記。本次調研中的實地走訪調研也表明,真正登記注冊的青年社會組織實際上不到十分之一。
調研表明,大部分青年自組織在未注冊登記的情況下,并不影響其生存和開展活動,因此,約一半(47.3%)的青年社會組織還“沒有想過”注冊的事, 17.8%的青年社會組織不愿意注冊。青年社會組織處于動態發展中,對于部分社會組織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狀態來說,是否注冊登記并不是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有些社會組織隨著自身發展的需要,會逐漸產生登記注冊的需要。比如,隨著組織的發展,涉及對外獲得資金,資金的使用流轉需要正式身份,隨著活動影響的擴大、成員在組織中的職業發展需求增強,也會需要正式注冊登記的組織身份。
數據顯示,有22.3%的青年社會組織有過注冊的嘗試,但未成功,這一比例還是較高的。在未登記注冊的青年社會組織中,有25%的組織有注冊的打算, 40.3%表示看情況再說。從現在的比例來看,實際上有注冊登記需要的組織在絕對數量上還是比較大的。至于未注冊的原因,一是對組織發展來說,尚無迫切需要;二是不了解注冊對組織的影響;三是存在制度障礙,難以注冊。其中,制度障礙是最主要的原因。調研中發現,有注冊登記需要而無法獲得社會組織注冊的青年社會組織,最后多以公司形式進行登記。由于廣東已進行放開社會組織注冊登記的試點,也有個別其他省份的青年社會組織跑到廣東注冊登記,并獲得成功。
6. 相當比例的青年社會組織的組織程度較為松散
從調研來看,有一部分青年社會組織較為嚴密,但也有相當比例的青年社會組織的組織程度較為松散。組織的嚴密程度,與組織的性質、業務內容、是否登記、成員規模等密切相關。成員規模大的組織,大多無法實現全員動員,但是,部分組織由于成員基數大,單次活動參加的成員比例雖然較小,卻可以實現較大規模地動員和組織較大規模的成員活動。比如,成員基數達數千人的網絡組織,每次組織活動時,成員參加比例只要在5%~10%之間,甚至比例更小,即可動員數百人。
是否有加入程序和制度是衡量組織嚴密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統計表明, 66.4%的人認為加入自己所在的青年社會組織都有相應的程序。青年社會組織中,已登記青年社會組織比未登記組織,在加入程序上更為嚴格(r=0.31)。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比沒有的,在加入程序上更為嚴格(r=0.40)。有專職人員的青年社會組織,比沒有的,在加入程序上也更為嚴格(r=0.27)。因此,未登記、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專職人員的青年社會組織,在加入組織的程序上更為隨意。考慮到實際情況中,未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占了大多數,可以推斷出,組織較為松散的青年社會組織比例較大。
二、青年社會組織的運行狀況
調查表明,青年社會組織依托網絡運行的特征十分突出,活動具有吸引力,經費缺乏、制度建設落后和民主化管理是其運行過程中的普遍特征。
1. 青年社會組織主要依托網絡運行
新媒體給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和支撐,通過網絡組織發起活動,組織成本幾乎為零,建立組織、開展活動幾乎成為人人可為的事。于是,各式各樣的社會組織浮出水面,它們依托網絡,實現了較好的組織內部溝通和低成本的組織運作。調查表明,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系方式依次排序為:網絡,占54.0%;打電話,占45.4%;發短信,占27.6%;見面,占26.2%。由此可見,當前青年社會組織主要依托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而運行,而較少采用見面這種傳統方式。
從總體上來看,青年社會組織所采用的主要新媒體手段為QQ群和微博。其中,QQ群的使用比例最高,占75.6%;其次為微博,占45.5%;網絡社區的使用比例最低,為8.4%。QQ群簡單有效,幾乎沒有成本,而微博具有傳播力強的特點,因此它們的運用非常廣泛。雖然QQ群和微博具有自己的優點,但是也存在信息與資源的整合性差、不容易保存的缺點,而且QQ群的對外推廣性不強。官方網站有固定的、大容量的平臺,使建立完整的資料庫成為可能,便于規范化、專業化的操作。已登記青年社會組織比未登記青年社會組織建立官方網站的比例更高,分別為41.6%和20.3%。
2. 青年社會組織的活動設計有吸引力
青年社會組織的成立具有自發性,往往根據趣緣、業緣、地緣而成立,由此我們將青年社會組織的類型簡化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興趣愛好類,二是職業群體類,三是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以富有創意的活動內容和平等參與的活動方式,吸引了大量青年自由加入,而且在青年群體分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社會組織能夠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層次上滿足青年的自我需要。[2]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組織活動的平均次數為一年6.5次,不同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在參與組織活動方面,存在差異。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活動次數最多,去年平均參與活動次數為7.1次。其次是職業群體類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活動次數的均值是5.2次。而參與活動次數最少的是興趣愛好類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平均次數為4.7次。
青年社會組織對成員沒有強制約束力,成員參與活動完全靠自覺、自愿。從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平均次數,可以知道組織的聯結方式與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相關。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結方式相對較為緊密,成員參與組織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而興趣愛好類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結方式更為松散,成員對于參與組織活動更為隨意。
將成員規模分為三個等級,50人以下為小規模組織,50~500人為中等規模組織,500人以上為大規模組織。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次數與組織規模相關,組織規模越大,成員參與活動的次數也就越多(r=0.47)。小規模組織,成員平均參與活動的次數為4.9次,中等規模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平均次數為6.2次,而大規模組織,平均參與次數為11.4次。
將參與活動次數分為四個等級,參與活動次數1~4次賦值為1,5~8次賦值為2,9~12次為賦值為3,13~16次為賦值為4。組織成員去年參與活動次數在1~4次之間的,所占比例為59.58%,可見將近有三分之二的組織成員參與活動次數都在1~4次之間。青年社會組織以小規模組織為主,占48.8%,將近一半,而組織規模與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頻率相關,因此成員參與活動的頻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