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青年社會組織相對松散,但是它們根植于社會最基層,在開展互益性、公益性服務時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青年,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成為當前青年時尚的生活方式。青年社會組織的活動內容豐富,既有自娛自樂的群體活動,也有服務社會的公益活動,滿足了青年的多方位需求,受到青年的熱烈歡迎。將青年社會組織的活動受歡迎程度分為三個等級,其中非常受歡迎和比較受歡迎為受歡迎,一般為一般,而不怎么受歡迎和很不受歡迎為不受歡迎。同樣將對青年組織活動的評價也分為三個等級,很好與比較好為較好,一般為一般,不怎么好和很不好為較差。大多數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所開展的活動都受歡迎,所占比例為84.1%,不受歡迎所占比例僅占2.7%。
青年社會組織所開展活動的受歡迎程度與對它的評價相關(r=0.59)。所開展的活動越受歡迎,人們對它的評價就越高。人們對青年社會組織所開展活動的評價為較好的占78.1%,評價為較差的占1.2%。
3. 青年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不穩定
從總體上看,青年社會組織經費來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通過贊助獲得經費、參加活動的成員AA制、會費,所占比例分別為40.0%、37.3%、30.9%。政府資助的比例比較低,占22.1%。從中可以發現青年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不穩定,其中AA制已經成為重要的組織文化。
興趣愛好類青年社會組織的費用主要由成員自己負責,它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費和AA制,所占比例分別為47.6%、35.8%。職業群體類青年社會組織的主要經費來源為贊助和會費,所占比例分別為42.2%、37.5%。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的主要經費來源為贊助和AA制,所占比例分別為46.9%,42.3%。
經費來源為承接項目的青年自組織,成員參與組織活動的次數最多,去年參與活動的均值為8.9次,可見,青年社會組織成員更喜歡項目式的運作方式。其次為組織領袖提供經費,成員參與活動的平均值為8.5次。而經費來源為會費的青年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次數最低,平均為5.4次。可見,以交納會費為主的傳統青年社會組織的吸引力較低。
4. 半數青年社會組織有辦公場所和專職人員
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占55.6%。其中,71.5%的青年社會組織登記注冊了,沒有登記注冊的占28.5%,可見,有辦公場所的組織絕大多數都登記了。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它的辦公場所主要來源為政府或業務主管部門提供的辦公室,占56.1%;其次為租賃的辦公室,占24.0%。而未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它的辦公場所由政府或業務主管部門提供的比例遠遠低于已登記青年社會組織,僅為28.9%,只是它的一半。未登記組織的辦公場所還有其他三個主要來源:在組織者家里辦公,占15.7%;合作伙伴或資助方提供,占11.3%;贊助者提供,占11.3%,這三個來源都高于已登記組織。
53.6%的青年社會組織有專職人員,沒有專職工作人員的占46.4%。其中組織是否登記、是否有辦公場所,對組織的專職人員有影響(r=0.38, r=0.59)。已登記、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擁有專職人員的占79.9%。而沒有登記、沒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84.8%都沒有專職人員。
5. 青年社會組織的制度建設總體較為落后
從總體上看,青年社會組織的制度建設還較為落后,平均有31.3%的青年社會組織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已登記比未登記的組織在制度建設方面更為健全,平均比例分別為38.4%、24.3%。在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中,公益服務類組織的制度建設最為健全,平均有35.6%的青年社會組織建立了各項制度。其次為職業群體類組織,平均所占比例為27.0%。興趣愛好類青年社會組織的制度建設最為落后,所占比例為26.5%。而在未登記的社會組織中,職業群體類組織的制度建設最為健全,平均比例為27.5%。
6. 青年社會組織的內部管理趨向民主
從總體上看,33.4%的青年社會組織的負責人是由組織創始人擔任,33.3%是由選舉產生的,23.4%是由推舉產生。其中由選舉和推舉產生累積比例為56.7%,可見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的產生較為民主。組織負責人的產生與組織是否登記相關(r=0.23),已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的負責人是由選舉產生的概率更高,而未登記組織的負責人是由組織創始人自己擔任的概率更高,此外負責人的產生還與組織類型相關(r=0.18)。已登記的興趣愛好類青年社會組織由選舉產生的比例為59.6%,未登記的職業群體類青年社會組織的負責人主要由推舉產生,所占比例為53.9%,未登記的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的負責人主要由組織創始人自己擔任。
41.0%的青年社會組織是由理事會或全體會議等正式決策機構進行相關決策。雖然沒有正式的決策機構,但組織的決策是由全體成員協商決定,占21.6%,這兩項累積比例達62.5%。由此可見,青年社會組織的決策比較民主。
組織的決策民主程度與組織登記與否相關(r=0.30)。已登記社會組織,決策的民主程度越高,而未登記的青年社會組織,決策的民主程度相對較低。社會青年組織的決策民主程度與組織是否有辦公場所相關(r=0.39)。因此,已登記并且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決策的民主程度相對更高。已登記、有辦公場所的社會組織,67.1%都有正式決策機構決策,而未登記、沒有辦公場所的社會組織,這個比例僅有13.8%。可見,已登記、擁有辦公場所的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更好,內部治理也更為規范。
三、青年社會組織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加強社會組織體制改革等相關政策的推行,我國青年社會組織得到蓬勃發展,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政策和權力機構的缺失。然而,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強國家、弱社會”的體制下,社會組織先天不足,如何承接政府職能的轉變,回應青年的需求,還面臨一系列挑戰。
1. 青年社會組織存在問題的總體判斷
將青年社會組織所面臨的問題中的完全無問題和很少問題這兩項合并為“問題較輕”一項,賦值為1;有點兒嚴重、非常嚴重這兩項合并為“問題較重”一項,賦值為2。均值為1.5,表明認為問題較輕、問題較重的各占一半。大于1.5表明問題更為嚴重,小于1.5表明問題較輕。在組織不被社會認可、成員參與活動不積極、組織凝聚力不強、組織內部管理、活動得不到回應、外部干擾這幾個問題上,存在的問題較輕,這說明青年社會組織所舉辦的活動總體上還是受歡迎的,評價較高,組織的內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大。但在缺乏人才、缺乏項目、外部支持力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人員流動性大這幾個問題上,認為存在問題較輕和嚴重的人數相差比例不大,這說明在這幾個問題上,青年社會組織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2. 缺資金是當前青年社會組織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從上表可以看出,青年社會組織在缺乏資金上所面臨的問題最為嚴重(M=1.61)。雖然青年社會組織的運行成本很低,但一旦要開展相關活動,就需要相關經費的支持。當前青年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不穩定,作為社會團體,青年社會組織不能大規模向社會募捐。由于經費緊張,青年社會組織活動的舉辦必然受到限制,組織的發展速度也受到制約。青年社會組織的未來趨勢是實行自我運作、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而穩定的資金來源則是青年社會組織良好持續發展的堅實保障。
3. 青年社會組織普遍缺乏活動場地
活動場所是青年社會組織開展活動不可缺少的要素,青年社會組織主要在路邊、公園、廣場、超市門口、小區內、小學內等露天公共空間開展活動。場地不夠是困擾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的一大難題,而這個難題也是青年社會組織自身難以克服的,需要借助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助,才有可能解決。
4. 缺乏人才,且人才流動性大
人才一直是服務、引領、凝聚青年社會組織的重要抓手,青年社會組織的長期維系需要依靠骨干成員的有力支撐。但青年社會組織的成員大都是兼職,精力有限,面臨著缺乏骨干人才的困境。青年社會組織的成員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穩定性差,參加活動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能完全保證。同時,成員參與活動遵循自覺自愿原則,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青年社會組織的成員缺乏穩定性。
5. 青年社會組織成員的培訓機會總體不多
從總體上看,在1336名青年社會組織成員中,23.7%的成員沒有被培訓過。培訓次數越高,培訓人員所占比例越低。培訓次數為1~3次的成員有598人,所占比例最高,為44.8%;4~9次的有254人,所占比例為19.0%;10次以上的有167人,所占比例為12.5%。
青年社會組織的規模越大,成員得到培訓的機會越多(r=0.34)。在大規模青年社會組織中,沒有受過培訓的成員僅有15人,占7.9%。組織規模越大,成員培訓次數為1~3次所占比例越低,而培訓次數為4次以上的比例不斷提高。在小規模組織中,培訓機會在10次以上的成員僅占7.3%。由于青年社會組織以小規模為主,因此成員總體的培訓機會不多。
6. 青年社會組織的規模小,嚴重制約了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
青年社會組織以小規模組織為主,50人以下的組織將近占一半。社會組織客觀存在“準入門檻”,小規模青年社會組織絕大部分不具備合法登記的基本條件。未登記青年社會組織的模糊合法性,使得它們陷入發展瓶頸:自身資源(經費、會員、場地)的嚴重不足,對組織外的社會動員能力非常有限,對官方組織機構的影響不大。組織沒有活力而且可持續發展都存在問題,難以發展壯大,隨時都可能解散。
四、共青團推動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的工作對策建議
青年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吸引了數以千萬的青年參與其中,這給新時期的共青團工作既帶來了啟示和契機,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團組織只有主動迎接挑戰,積極聯系青年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樞紐作用,才能履行好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政治責任,發揮好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作用。
1. 創新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的關系
共青團開展青年社會組織工作,必須充分思考共青團在青年社會組織工作的職能定位和根本任務,創新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
一是要充分認識青年社會組織是共青團組織延伸工作手臂的重要依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在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中,社會組織是重要的主體。青年社會組織數量龐大,非常活躍,是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和事業發展的重要空間,青年社會組織完全可以成為共青團組織延伸手臂、增強活力的重要依托。要讓青年社會組織成為共青團擴大工作覆蓋面的有效載體,聯系凝聚一個青年社會組織,就有可能覆蓋和影響到一大批青年,這將有效提升組織動員青年的效率和水平。要讓青年社會組織成為共青團服務青年發展需求的重要方式,共青團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青年項目合作、活動動員參與等多種形式,借助青年社會組織的力量,實現青年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提升共青團服務青年的綜合能力。
二是要明確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平等協作關系。共青團組織要樹立在青年社會組織中的樞紐作用,必須摒棄政府的官僚色彩,去除共青團對青年社會組織的管控角色。共青團已不再是以政府角色建立或強化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庇護—依賴關系”,而是在互信協作基礎上,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構建功能互補、合作共治、良性互動的平等協作關系。我們的調查顯示,近六成(59.9%)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認為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應該是平等協作的關系,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要建立這樣一種平等協作關系,就要求團干部進行工作理念上的轉變,適應從體制內工作領域向體制外工作領域的轉變,從組織化動員渠道向社會化動員渠道的轉變,從行政垂直化工作體系向社會扁平化工作方式的轉變。
三是要加強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共青團組織對青年社會組織的凝聚路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聯系現有的青年社會組織,一種是培育孵化新的青年社會組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現有的青年社會組織數量龐大,并且一些青年社會組織已初具規模,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共青團組織要首先聯系一批有影響力的、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青年社會組織,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平等協作關系,共同開展協同治理。在聯系現有的青年社會組織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團組織可培育孵化新的青年社會組織,并承接團組織的部分事務。調查發現,一些城市團組織已經在不斷聯系青年社會組織,60.4%的青年社會組織參加過當地共青團組織發起的活動,60.9%的青年社會組織領袖與所在地的團組織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