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956評論第1章 前言(1)
一
《聊齋志異》曾被認為是文言小說之集大成者。單從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和某些表現手法來看,這個評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從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縱橫面來看,這個評價就不夠全面了。因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的伸說。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發展系統。一個系統屬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傳奇;一個系統屬白話,起于由唐宋時的說話而形成的話本,進而發展到大部頭的長篇章回小說。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以文言寫章回小說者。但是,這兩個系統之間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互相影響,互相競賽,甚至有斗爭。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聊齋志異》的出現,就不單純的是文言小說自然地順利地直線地發展的結果。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蒲松齡自己也承認是“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是自覺地有意識地來繼承這一小說傳統的,是踏著前人開辟的創作道路前進的。然而,從當時的情況講,這條路已經是歧路了。他以自己畢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寬平的大道,樹下了歷史的紀念碑。
《聊齋志異》是清初十七世紀的作品,上距干寶的《搜神記》已千年以上,距唐傳奇的興盛也近千年。對于文言小說的發展來說,《聊齋志異》的出現,實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魯迅的說法,中國古代嚴格意義的小說從唐代才開始出現,“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以前的志怪書不僅是“粗陳梗概”,“非有意為小說”,而且“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更無誠妄之別矣”。以志怪書的代表作《搜神記》為例,作者干寶就表明其創作動機是“發明神道之不誣”。蒲松齡自謙非干寶之才而“雅愛搜神”,正是從“才”的方面來看待六朝志怪書的,取法其設幻的種種大膽想象,造異立奇,并非追隨其明神道,有取有棄,所以能擺脫單純模仿之惡道。六朝文人的設奇造幻,不同于單純的宣揚迷信,為了動人,就要造得讓你感到象真的一樣,在這樣的一個寫作實踐過程中,無疑的是鍛煉和發展了文學的想象力,發展了后世所謂的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因素。蒲松齡從志怪書中所受到的啟發,正是這種積極的文學因素。
唐傳奇的確堪稱有唐一代之奇,產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記》、《長恨歌傳》、《李娃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立意在寫人,又重情節,尚文詞,故能通過委婉曲折的故事給人留下生動的人物形象,使傳奇蔚為奇觀,也使后來的刻意模仿者望塵莫及。這個成就與當時文人思想上的較少束縛,社會風尚的較為開放大有關系,正因為如此,傳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則日趨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沒有產生過象唐代那樣的名作,作為文言小說代表的志怪傳奇的全盛時代過去了。文言小說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傳奇的出現,雖然標志著“始有意為小說”,小說正式登上了文壇,但這并不意味著小說已爭得了應有的文學地位。“傳奇”一詞就含有貶意,它與聲勢浩大的唐詩和散文是不能并駕齊驅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說,用魯迅的話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這時,另一種起于民間的新的小說形式即評話出現了。評話是白話小說,它的產生與廣大的下層人民群眾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主要的是為他們服務的,得到他們的喜愛。從評話到章回,歷經幾代數百年,越來越旺盛強大,同另一種起于民間的戲劇文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標志,詩文的地位反而越來越顯得居于次要了。在這個歷史階段的文言小說,走著與白話小說并不相同的道路,遠離了現實生活,遠離了廣大人民群眾,變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猶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時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話小說的生命力,同唐傳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計。
文言小說的衰落,到明朝已達極點,故魯迅在講“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時,一筆帶過,批評多于肯定。“蓋傳奇風韻,明末實彌漫天下”,而能夠予以肯定者,實在寥寥。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說,雖“亦記異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陳禍福,專主懲勸,已不足以稱小說。”文言小說發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符其實的“嗚呼哀哉”了。
在文言小說的衰敗之風“彌漫天下”的境況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卻突然異軍崛起,獨樹一幟,連當時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漁洋,也不敢小看這位三家村的教書先生,究竟是為了什么?
二
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動機和目的,不是一般的傳奇志怪,而是以傳統的傳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來表現他長期郁積于心底的“孤憤”之情,是對當時社會的抗爭,也是為重振文言小說所作的抗爭。蒲松齡生活在一個激烈動蕩的大變化的時代。他經歷了明朝的滅亡,經歷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經歷了清朝入關前后的虜掠和鎮壓,經歷了清初民族的和農民的反清抗爭。在清朝相對穩定的統一和鞏固以后,他又幻想著通過科舉制度的途徑出仕,然而初顯才華以后,緊接著而來的卻是屢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個“歲貢”的虛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蘇給人做幕僚外,終生在山東農村生活。他始終沒有放棄高升的幻想,然而隨著幻想的破滅,他這個處于下層的小知識分子,直接地廣泛地觀察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這種觀察里自發地產生了“孤憤”之情,并且把這種“孤憤”之情自覺地體現在他的小說創作中。上溯千余年以來的文言小說的發展,有哪一位作家象他這樣?唐傳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傳奇的產生還與投獻干謁有關,說得不客氣點,還是一種求名的工具。蒲松齡寫了《聊齋志異》,還抵不上科場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卻認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為也?他雖寫傳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輩作者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隨的是“二十四史”的開山祖司馬遷。《聊齋志異》中很多篇末綴以“異史氏曰”,議論橫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寫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還是把自己的小說當“史”來看待,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說家的。當然,他還不懂形象的歷史之類的說法,可他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面貌,提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
概括說來,《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蒲松齡的筆下,當時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殘暴的,轉別是中下層的封建官吏以及與之相勾結而受到庇護的豪紳惡霸,他們象一群惡狼一樣吞噬著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齡的話說,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種吃人的社會關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齡幼而聰穎,卻屢試不第,他雖然長期沒有破除幻想,醒悟過來,但是從他親身的經歷和對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廣泛觀察中,看穿了科舉制度是一種坑害知識分子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反而培養出了各種各樣庸碌無能的廢物。在蒲松齡看來,封建社會提倡的所謂“學而優則仕”根本就實現不了,因為考場已經成了腐敗的交易所,瞎眼衡文,無才得中而有才被黜,這也實際上回答了蒲松齡為什么沒有通過考試關的原因。在蒲松齡的筆下,還多方面地反映了婦女問題,如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爭。更可貴的是他創造出了眾多的朦朧的渴望著自由的青年婦女的形象,如嬰寧、青鳳等,她們已經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沖破了封建禮教的牢籠和束縛,向著另一個新世界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