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位致勝:重新定位商業領袖的成功形象
最新章節
- 第19章 再忙也要釋放自己,別讓自己背負太多壓力生活中,有許多不快樂與抱怨。(3)
- 第18章 再忙也要釋放自己,別讓自己背負太多壓力生活中,有許多不快樂與抱怨。(2)
- 第17章 再忙也要釋放自己,別讓自己背負太多壓力生活中,有許多不快樂與抱怨。(1)
- 第16章 換個角度看世界,學會轉變思路(3)
- 第15章 換個角度看世界,學會轉變思路(2)
- 第14章 換個角度看世界,學會轉變思路(1)
第1章 傾聽內心的聲音,坦然接受真實的自己(1)
放心,你永遠不會讓全世界都滿意,也沒有必要讓全世界都滿意你。
你一定要相信,你是最好的自己。
只要你是最好的,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就會自動向你靠攏。
懂得愛,才能真正容納自我
真正做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人們總是不自覺地羨慕別人,從而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你為什么整天都趴在窩里不出來呢?”快樂的小松鼠站在刺猬的洞口呼喚它矜持的鄰居。
“因為我害怕看到別人!”里面傳來小刺猬細微的聲音。“那有什么好怕的,它們都很友好,而且都希望和你成為朋友!”松鼠勸慰說。“我知道,但是我長得很難看……而且長滿了刺……你們會不喜歡我的!”刺猬不好意思地猶豫著說。“那不正好嗎?你的刺可以保護我們,再說朋友之間還是需要有點距離的,這是你的優點啊!”小松鼠興奮地叫道。
“可我沒有你那么能說會道,我能和別人聊點什么呢?”刺猬探出頭,羞得滿面通紅。
“你的口才也很好啊,看你為自己找起借口來多能說!”松鼠開玩笑地說,“隨便說什么都行,我們俱樂部的朋友都是隨便聊的,在那里你還可以享受蜂蜜,說不定大家還會推選你去保衛部任職呢!”
最后,小刺猬快樂地跟大家成了好朋友。喜歡自己,熱愛自己,相信自己。在造物主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奇跡,但是要想讓這個奇跡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要勇于嘗試,敢于挑戰自己。
這是一場與生命相遇的演講。她站在臺上,不時地揮舞著她的雙手;仰著頭,脖子伸得很長,她的嘴張著,眼睛瞇成一條線,詭譎地看著臺下的學生;偶然她口中也會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說些什么。基本上她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但是,她的聽力很好,只要對方猜中并說出她的想法,她就會樂得大叫一聲,伸出右手,用兩個指頭指著你,或者拍著手,歪歪斜斜地向你走來,送給你一張用她的畫制作的明信片。
她就是黃美廉,一位自小就患腦性麻痹癥的病人。腦性麻痹癥奪去了她肢體的平衡感,也奪走了她發聲說話的能力。她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血與淚。然而,這些外在的痛苦并沒擊垮她內在奮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對,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終于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她用她的畫筆,用色彩告訴人“寰宇之力與美”,并且燦爛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黃博士,”一個學生小聲地問,“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沒有怨恨嗎?”“我怎么看自己?”黃美廉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這幾個字。寫完這個問題,她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著發問的同學,嫣然一笑,轉身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了起來: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三、爸爸媽媽這么愛我!四、上帝這么愛我!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六、我有只可愛的貓!七、還有……忽然,教室內鴉雀無聲。她回過頭來定定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故事中的黃美廉,出生在寶島臺灣,在她出生的時候,由于醫生的疏失,造成她腦部神經受到嚴重的損害,以致顏面和四肢的肌肉都失常了。當時她的父母抱著身體軟軟的她,四處求醫,結果得到的都是無情的答案。她不能說話,嘴向一邊扭曲,還止不住地流口水。
六歲時,她還無法走路,她的媽媽聽說腦性麻痹患者到二三十歲仍只能在地上爬,媽媽無法想象她的未來,曾絕望地想把她掐死后再自殺。然而奇跡發生了,在爸爸媽媽悉心地照顧和不斷禱告下,她的四肢漸漸有力了,會自己吃飯、站立,雖然一拐一拐的,但總算可以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了。
后來的黃美廉,又陸續邁出了堅定而輝煌的步伐。現在的她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并成為了一名畫家。
只有真正懂得愛,才能真正容納自我。
人生沒有所謂“完美”
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一個人也有優缺點,沒有誰能夠成為完美的人,因此我們不要用人生短暫的光陰去盲目追求完美。
事實上,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可以形容為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然后丟棄在了人間。我們要想實現完美,就好像大海里撈針,最后只會徒勞無功。勇敢的人往往缺少智慧,聰明的人往往缺少勇氣;豪爽的人往往心思過疏,謹慎的人往往懷疑過頭……陽光的另一面必然是陰影,而我們又怎么能達到完美呢?
我們不應要求達到生活的完美。生活本身應該有些風浪,風浪正是我們出航的助力。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帆風順中,我們不會增長自己的才干,同時也很難體驗生活的樂趣。
有一個人從來沒有出過海,他的朋友約他一起前往。他有點猶豫,害怕海浪。朋友規勸他:“如果你總是這么憂慮,還不如從一出生就躺在床上,這樣什么危險也沒有了。”這個人聽了朋友的勸告,于是決定一同前往。
剛開始時,大海風平浪靜,兩人覺得心曠神怡。沒過多久,風浪就來了。船有些搖搖晃晃,那個人有些緊張,朋友告訴他說沒什么可擔心的,這是常有的事情。果然,沒過多久,風浪就平息了下來。等他們回到家的時候,那個人對朋友說:“雖然有點驚險,但是還真有趣。”朋友呵呵一笑。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畏懼這個風險,擔心那個風險。當時就有過來人告訴我們說,一切應順其自然。事實證明,我們擔憂的事情90%都沒有發生。我們回過頭去看那段生活的時候,才發現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樣的日子,生活才變得豐富起來,連痛苦的經歷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生活就是這樣,不可能完美,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也沒有必要追求完美,追求一帆風順。我們要追求的是適應和駕馭生活的能力,就像我們在大海上,要做的是適應和駕馭那條搖搖晃晃的船。我們沒有辦法祈求上天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生活,我們應該依靠的是自己。
一位才思敏捷的牧師對公眾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最后他以肯定自我價值作為結尾,強調每個人都是上帝眷顧的寶貝,每個人都是從天而降的天使。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要用好上帝給予的獨特恩賜,去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
聽眾中有個人不服牧師的說法,站起身來,指著令自己不滿意的扁塌鼻子,說道:“如果像你所說,人是從天而降的天使,請問有哪個完美的天使長著塌鼻子呢?”
另一個嫌自己腿短的女子也起身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自己的短腿不是上帝完美的創造。
牧師輕松而自信地回答:“上帝的創造是完美的,而你們倆人也確實是從天而降的天使,只不過……”
他指了指那名塌鼻子的男子,說:“你降到地上時,讓鼻子先著地罷了。”
牧師又指著那嫌自己腿短的女子,說:“而你,雖是腳先著地,卻在從天而降的過程中,忘了打開降落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確實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完美的標準是相對而言的,因人的審美觀不同而不同,今天以肥為美,明天就可能以瘦為美。古人以腳小為美,但今天如果有“三寸金蓮”走在大街上,路人肯定會笑掉大牙。
追求完美沒有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后的自卑與墮落。即使缺陷再多的人也有其閃光點,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樣。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照樣可以贏得精彩人生。正如清朝詩人顧嗣協所說:“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勤能補拙,先天的不足同樣可以用后天的努力來彌補。王羲之從小口吃,為了彌補這個缺陷,他發憤讀書,終于書法冠絕古今,成為書圣。
缺陷并不可怕,完美也沒有必要。面對不足,采取泰然、寬容的態度,生活中便會少一份煩惱,多一片笑聲。
但丁曾說,盡心就意味著完美。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只要我們抱著“沒有最好,但有更好”的態度,用心去做事就可以了。對于那些缺憾,我們只要把它當作教訓,引以為戒,并以此來激勵下一步的行動,就完全不必把它過于放在心上。
要相信,你是最好的自己
從前有個女孩,她出身平凡(是公車調派員的女兒),天生擁有非常動聽的聲音,確實有當歌星的潛質,可惜嘴巴長得很不好看:她的嘴很大,又有齙牙,這看來確實是當歌星的致命傷。
當她第一次在美國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演唱時,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優雅,一直企圖用上唇遮住齙牙。當然,這么做使她無法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歌藝,也使別人很快地看出,她正做作地遮掩自己的缺陷。
還好當晚有個說話很直的人,給了她一個忠告:“我知道你覺得齙牙很難看,所以故意要掩飾你的牙齒。其實,你越掩飾,大家就越會注意到它,如果你不在意,大大張開嘴來唱,聽眾并不會在意你的牙齒不好看,只會聽到你美妙的聲音!”
這個女孩雖然感到有些難堪,但還是接受了那人的建議,勇敢地張開嘴,唱出自己最完美的聲音。后來,這個女孩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歌手,她的齙牙也成為她醒目的個性標志!
而事實上,一個還沒有學會做自己的人,往往也無法長期討好到別人。有一位負責某大公司人事招考的經理就曾說過:“求職的人常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去自我,不能以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只拼命地給你他認為你喜歡聽的答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然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發現屬于自己的美麗。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如此分析道:“我的病人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在醫學上找不到任何病因,他們只是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拼命自憐而已。”
我們可以自愛,但不要自憐;我們可以對別人好,但不要一味地討好別人。
哈利教授年少時就認識一個非常在乎別人看法的人。他眉清目秀,待人也非常和善,那時候的每個星期日他都會去教堂,因為教堂的音樂總是令人心情舒暢。但他總是每隔幾個禮拜,就要發給同齡人一份問卷。他總是問:你會給我打幾分?你認為我的優點是什么?有哪些缺點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