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序
家有男孩怎么教?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男孩與女孩的培養方式與培養側重點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了解男孩與女孩之間的差異,對男孩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最大程度地把他養育好,教育好。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我們要注意磨練男孩的意志,讓他具備堅韌的性格,明白人生的可貴,珍惜當下擁有的幸福生活。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樣,他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進而他才會奮發圖強,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財富,并有所作為。
可是,面對淘氣的男孩,面對不聽話的男孩,面對我們無從“下手”的男孩……我們應該怎么辦?打他?罵他?憤怒不已?其實,無論面對怎樣的男孩,我們都要把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不打不罵。只有把握這個原則,我們才能克制自己,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男孩。事實上,培養男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明事理,讓他心智成熟,讓他會做事,會做人。而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我們冷靜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性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這樣,面對男孩,我們才能智慧地教育他。
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經常在不經意間對男孩非打即罵。也就是說,打罵男孩的現象在今天眾多的家庭中依然普遍存在。當然,打罵男孩并非我們的本意,但為什么又會對男孩“惡語相向”、“拳腳相加”呢?
當然,不打不罵并不代表我們對男孩就真的“一個手指頭都不能碰”、“一句過火的話都不能說”,其實,對男孩不是不可以打,也不是不可以罵,關鍵是看我們如何有智慧地打,如何有輕重地罵。不過,在沒有掌握足夠的智慧、技巧之前,還是不打不罵的好。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打罵男孩的父母,其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對男孩肯定是愛之深,結果也就責之切。也就是說,這些父母對男孩是“恨鐵不成鋼”,殷切希望男孩能成材。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打罵男孩的借口。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粗暴的家長作風是最無教育智慧者采用的。”英國另一位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也曾指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愛護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不要打罵孩子。打罵式的管教,其所養成的只會是‘奴隸式’的孩子。”我國老一輩革命家鄧穎超同志也說過:“打罵孩子,使孩子一時表面服從,心里反感,甚至也學著對待別人。用這種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讓他養成自卑、膽小、孤僻、撒謊等不正常的性格。”的確如此,打罵男孩,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男孩的問題,反而會摧殘男孩的身心,導致他喪失自信,性格扭曲,越來越叛逆,甚至還可能會做出極端的行為,如離家出走、自殺等,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需要我們提高警惕。
另外,經常受父母打罵的男孩,自尊心會受到嚴重傷害,他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妄自菲薄,會很容易就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再有,男孩模仿能力極強,父母對他施以暴力,他也會將這種暴力行為施加到比他弱小的孩子身上。一旦他養成這種粗暴行事的性格,長大后也會有暴力傾向,那他未來的人生事業一定會受到阻礙。到那時,我們悔之晚矣。
所以,我們不要給男孩做壞榜樣,不要用打罵的方式教育他,而要接納男孩,尊重他的獨立人格,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尊重被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實質和精華。”尊重男孩,對男孩不打不罵,才能讓他揚起人生自信的風帆。
我們還要改變一個觀念:雖然男孩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他也是我們辛苦養育大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就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力對他任意處置,當然也包括不能隨意打罵他,即使以教育他的名義打罵他,也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我們應該愛男孩,應該以人為本,應該尊重和保護男孩的權利。
那么,不打不罵培養男孩應該注意什么呢?也就是說,培養優秀男孩的方法是什么呢?這正是本書所要回答的。本書從“不打不罵是一種教育智慧,了解男孩,尊重男孩,教男孩學做人,別替男孩包攬過失,舍得讓男孩去吃苦,教男孩學會獨立,塑造男孩的健康心理,培養男孩的情商,拓展男孩的視野,走進男孩心里去”11個方面全面總結了培養男孩的100個細節,更用若干實例來解讀這些細節。
本書闡述了“不打不罵培養男孩”的教育精髓和規律,語言通俗簡潔、精辟凝練;視角獨特,富于智慧;方法實用,可操作性強,是一部難得的培養男孩的家庭教育讀本,值得每一位關注男孩成長的父母擁有。
不打不罵,并不是一種新的教育方法,但卻是一種教育態度,也是一種教育藝術。所以,“不打不罵”的教育理念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其實,懂得了“不打不罵”的價值之后,稍微改變一下自己,教育男孩這件事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不打不罵,會給我們一個提醒、一種警示;不打不罵,會讓我們駐足、反思;“不打不罵”的案例與方法,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會給我們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