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聚焦東北戰場》:戰前東北地區政治 經濟 軍事形勢

(一)解放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隨著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東北解放區面積不斷擴天,入口不斷增加,政治穩定,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48年6月,東北解放區(包括冀察熱遼區)面積148.95萬平方公里,人口4275萬,城市186座,擁有全東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控制了95%以上的鐵路線,東、西、南、北滿解放區已完全連成一片,形成了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戰略后方基地。

1.各級民主政權進一步鞏固

東北解放區各級民主政權。是在肅清土匪偽軍殘余、實行土地改革和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的雙重斗爭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到1948年,東北行政委員會已直轄松江、合江、遼北、吉林、熱河、安東、遼寧、牡丹江、黑龍江、嫩江等10省,冀東和熱察2個行署,46個專區,210個縣政府。32個旗政府,1505個區公所,2.7018萬個村政府。各級民主政權的建立和完善,對于加強解放區的行政領導,恢復和發展生產,動員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戰爭均起了重要作用。

2.大規模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是解放區建設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級民主政權的中心工作。到1948年上半年,東北解放區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廣大翻身農民生產、支前積極性空前高漲,踴躍參軍參戰,“凡是擁軍、勞軍、參軍、大車、擔架、公糧、購糧、獻鐵等任務,他們莫不自愿自覺,爭先恐后地來迅速完成”。為支援解放東北的最后一戰,僅遼寧省1948年就有7.9721萬人參軍。1948年全區共計參戰民工200余萬人,擔架14.9萬副。大車15.5萬余輛,馬48.6萬匹。

3.普遍開展整黨建黨運動

根據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的指示,從1947年冬至1948年春,東北解放區各地結合土地改革,普遍開展了整黨建黨運動,主要解決地方黨組織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中的成分和作風不純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東北局又作出了公開發展黨員的決定。據統計,1948年東北解放區(包括冀察熱遼區和部隊)新發展黨員14.6萬余人。到年底,全區共有共產黨員53萬人。遼沈戰役前夕,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組織紀律性和《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各級黨組織廣泛開展了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教育。8月14日,中共中央東北局作了《關于未按期向中央作綜合報告的自我檢討》。從而大大加強了東北全黨全軍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集中統一領導。

4.解放區各項經濟建設全面發展

第一,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經過土地改革,廣大翻身農民生產熱情空前提高,為農業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2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春耕運動指示》。要求各級黨政負責干部、全體農村干部,必須繼續完成土地分配,全力組織生產,盡量開荒,多打糧食。5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又頒發了《農業生產獎勵令》、《生產節約獎勵辦法》等文件。

廣大農民積極響應民主政府的號召,開展互助合作和勞動競賽,形成了大生產的熱潮,連婦女、兒童和老人也投入大生產。據不完全統汁,1948年吉林省參加勞動的婦女達43萬人。安東省40%以上的婦女參加了春耕,53%以上的婦女參加了夏鋤,96%以上的婦女參加了秋收。這在當時大批青壯年參軍支前的情況下,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為保證農業豐收,各級民主政府還大力組織水利建設。如盤山縣到1948年6月初,共用46.76萬余個勞動力,新修及補修河壩118條總長38.93萬余米;新修補充水渠67條總長28萬余米,使春耕搶種的近120萬畝土地得到保障。東北行政委員會還向各地發放了150億元農業貸款,以緩解農民生產資金的困難。這些正確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948年,東北解放區除原有的耕地外,還開墾荒地77萬余畝,超過原計劃的25.6%,興修水田9萬坰,超過原計劃的1倍。除小麥受災外,秋季作物普遍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1187萬余噸。老區每畝平均產量從1947年的150斤增加到192斤。

農業的發展,對于穩定城鄉人民的生活,發展工業生產,支援前線作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工業生產迅速恢復。隨著東北一批大、中城市相繼解放,解放區工業發展基礎大大增強。為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東北行政委員會于1948年7月增設了東北工業部,以王首道為部長。同時,將全區金礦及較大的工礦企業、機關部隊和省市經營的大工業一律收歸國營。8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召開全區財經會議,確立了1948年經濟建設方針,即“以農業為主,發展農業,發展工業”。強調發展工業應從當前的軍需民用出發,從急需、急效而又可能的條件出發,以軍工、軍需、紡織、采煤、采金、鋼鐵、電力等為重點,恢復與發展工礦業、電力、鐵路交通運輸業,并且制定了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1948年東北解放區經濟建設計劃大綱》。經濟建設大綱的制定,使東北解放區經濟建設走上了有計劃的統一領導的軌道。

由于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廣大職工生產積極性,在各行各業開展了廣泛的生產競賽運動。因此,東北國營工業生產取得了重大成就。據不完全統計,1948年共產原煤540.6194萬噸,赤金550.0586萬兩,發電3.61896811億度,木材148.5641萬立方米,紙張6598噸,棉紗377.6283萬件,棉布62.3552萬尺。棉軍毯4.1594萬條,軍用膠鞋203.5615萬雙。水泥1.7214萬噸,人造毛呢14.9836萬米,食鹽35萬噸。

在建立和發展國營工業的同時,還興辦了以省市縣為主的公營工業。據統計,1948年東北解放區(不包括熱河)共有省營工廠1049個,職工3.233萬人。此外,私人工商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如哈爾濱市僅在1948年3月份,呈請政府登記開業的即達一千數百戶。牡丹江市在原有1500戶基礎上,增加到5000戶。

佳木斯市在1948年頭3個月中,就新增加807家。吉林市在1948年3月解放后的5個月中,增加了2500余家,使全市私人工商業達7000余家。

與此同時,軍工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共中央東北局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于“用全力加強軍事工業之建設,以支援全國作戰為目標”的指示,作出了《關于軍工生產任務的決定》。從1948年開始,東北軍工部在琿春、興山、雞西、北安、齊齊哈爾、遼爾、吉林、哈爾濱分別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辦事處,還成立了炮工處、化學廠、電氣廠等。全區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系統。軍工生產有計劃地發展起來。1948年全區生產的六〇、八一、八二迫擊炮彈,擲彈筒彈,手榴彈,步馬槍子彈等軍工產品,除供應自已外,還支援了關內的人民解放軍。

第三,鐵路、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1948年,東北解放區加快了鐵路的修復速度。大(虎山)邵(家屯)線的鄭家屯(今雙遼)至通遼段,通遼至彰武段,彰武至新立屯段,新立屯至西阜新段;長(春)圖(門江)線的天崗至飲馬河段;(四)平齊(齊哈爾)線的四平至鄭家電段;四(平)梅(河口)線的西安至四平段,都于8月底相繼完工。全年總計修復鐵路2727公里,新鋪側線62公里,更換鋼軌32.6公里,抽換枕木153.9萬余根,修復橋梁、涵洞57處。9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建立鐵道部,呂正操任部長,以加強鐵路事業的領導和管理。與此同時,東北解放區的公路建設也加緊進行。僅安東、吉林、遼寧、熱河即補修公路5949公里、橋梁181座。為遼沈戰役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條件。

第四,內外貿易活躍。東北解放區采取了“境內貿易自由”的政策,促進了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的發展。便利了人民生活需要。1948年對外貿易有了大幅度增長,如對蘇聯的貿易,從1947年的出口總值285億元增加到1948年的656億元。此外,與朝鮮、南朝鮮(韓國)及日本、英國的商人也有貿易往來關系。

東北解放區各項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空前壯大

東北人民解放軍到1948年8月,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戰場的軍事形勢,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和軍政素質上已全面超過東北國民黨軍。這在當時全國各大戰場中是唯一的。

1.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野戰軍

到遼沈戰役之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共54.2萬余人,其中爭取起義、投誠、俘虜35.7萬余人。

由于大批解放戰士的補充、大量翻身農民參軍和地方部隊升級,東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不斷發展壯大。1948年3月新組建了3個野戰縱隊。其中。由遼東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組成第5縱隊,司令員萬毅,政治委員劉興元。副司令員吳瑞林,副政治委員唐凱。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組成第11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治委員陳仁麒,副司令員周仁杰,政治部主任楊春甫。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直屬獨立第2、第4、第5師組成第12縱隊。司令員鐘偉,政治委員袁升平,副司令員熊伯濤,政治部主任陳志芳。

在組建新野戰縱隊的同時,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還大力加強二線兵團的建設,使主力部隊不斷充實和壯大。

東北解放軍發展到103萬人。其中野戰軍計12個步兵縱隊36個步兵師(每個師平均達1.2萬余人),3個騎兵師。另15個獨立師,共70余萬人;1個炮兵縱隊,計3個野榴炮團,2個摩托化重炮團,1個重迫炮團,2個摩托化高炮團,1個炮兵旅;1個鐵道縱隊(又稱鐵路修復工程局),下轄4個支隊;1個坦克團。地方部隊33萬余人。

到遼沈戰役之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從國民黨軍手中共繳獲各種炮6300余門。其中山炮、野炮、榴炮共250余門;各種槍29.3萬余枝(挺),其中輕、重機槍1.4萬余挺;各種車4400余輛,其中坦克、裝甲車17輛,汽車1200余輛。大批武器彈藥的繳獲和軍工生產的發展,使東北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也大為改善,全軍擁有各種槍46.8萬余枝,其中輕重機槍1.8萬余挺;各種炮1.1萬余門,其中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等重炮660門,高射炮116門,戰防炮、步兵炮、迫擊炮1600余門。

東北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大大加強,以第1縱隊為例,1946年戰爭初期,該縱隊配備各種槍1.3991萬枝(挺),其中沖鋒槍92枝;各種火炮46門,其中75毫米山炮12門。到1948年8月,全縱擁有各種槍1.6438萬枝(挺),其中長短槍1065枝。輕機槍772挺,重機槍175挺,高射機槍6挺;各種炮681門,其中六〇炮243門,迫擊炮50門,戰防炮17門,火箭炮38門,步兵炮13門,山炮30門,野炮13門,榴彈炮9門,以及平射炮等。

為適應東北日益擴大的戰爭形勢,加強集中統一指揮,中共中央于1948年6月4日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東北分會,林彪為主席,羅榮桓為副主席,高崗、譚政、劉亞樓、肖勁光、程子華為委員。中央軍委于8月13日發布命今,將東北軍區與東北野戰軍的領導機構分開,正式成立東北野戰軍領率機關。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第一副司令員高崗,第一副政治委員羅榮桓,副司令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副政治委員陳云、李富春,參謀長劉亞樓、伍修權,政治部主任譚政,副主任周桓,后勤部長李富春(兼)。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政治部主任譚政,后勤部長兼政治委員鐘赤兵。8月24日,中央軍委又決定將東北野戰軍遼東前線指揮所(又稱前方第1指揮所)、冀察熱遼前線指揮所(又稱前方第2指揮所)分別改為第1、第2兵團部。第1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政治委員肖華;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黃克誡。東北野戰軍領率機關的正式成立,對于專心致力于指揮前線作戰,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2.部隊的軍政素質大大提高

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冬季攻勢結束后,進行了將近半年的大休整,主要進行政治、軍事整訓。

①政治整訓成績顯著。1948年2、3月間,東北軍區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根據中央軍委關于開展以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之苦)、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指示,決定全區部隊從3月中旬至5月初,令面開展新式整軍運動。把階級教育、整黨與整軍結合起來,在干部和領導機關中開展“五整一查”運動,即整思想、整作風、整關系、整紀律、整編制和查成分;在連隊主要進行土改教育和開展民主運動。政治整訓,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和革命積極性,加強了團結,增強了組織紀律觀念。密切了黨群關系、軍民關系和官兵關系。尤其對于教育訓練新補入的2.2萬新戰士和溶化爭取11.4萬解放戰士具有重要意義。

7月,東北軍區召開組織工作會議。認真分析了自1947年秋恢復黨委制以來部隊黨組織建設形勢。作出了關于積極發展黨員、加強部隊黨委、支部建設等7項規定。這些決定對加強東北解放軍各級黨委和黨支部建設,充分發揚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48年東北全軍新發展黨員10萬余人,到年底,部隊中黨員人數達21.66萬人,占部隊總人數的20%以上,其中主力部隊的黨員人數占25%以上。

②群眾性大練兵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從4月至8月,東北解放軍展開了以“大兵團、攻堅戰、正規化”為訓練方針的群眾性大練兵運動。4月20日至5月20日,東北解放軍召開了師以上軍事干部會議,林彪在會上總結了1年來的攻堅戰經驗,并著重闡述了城市攻堅戰的戰術問題,提出“不要打急了”,待準備好了再行攻擊;“隊形不要太密了”,以1個營打1條街,以1個連左右的兵力為戰斗單位,發揚孤膽作戰的作風;先行分割包圍,切斷守軍退路,然后攻擊,6月中旬,東北解放軍在吉林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劉亞樓就軍事大練兵的意義、目的、任務,方法和步驟。

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專門報告。強調指出:要通過這次軍事練兵,為下一步作戰,為將來的戰術、技術和軍事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這次大練兵的中心內容是攻堅戰縱深戰斗的5條戰術,即以營為單位打1條街,團的3個營實施輪番攻擊;“四組一隊”戰術;巷戰中的“四快一慢”原則;巷戰中的分割、切斷守軍退路的戰術;消滅實施反沖擊的守軍的戰術。各級干部以提高大兵團攻堅及縱深作戰的指揮能力為重點,深入學習“十大軍事原則”,著重領會集中優勢兵力,四面包圍,力求全殲。不使漏網;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國民黨軍據點和城市等原則。并聯系實際,剖析戰例。結合上述5條戰術原則。反復研討和演練。

這次練兵的另一個重點是特種兵協同配合步兵作戰問題。炮兵部隊著重演練與步兵的協同,訓練抵近射擊技術和集中炮火打開突破口,步兵突破后的延伸火力,縱深戰斗中,單炮抵近射擊支援步兵的戰術;工兵著重演練坑道作業、爆破架橋等,以確保步兵的突破;坦克兵著重演練掩護、支援步兵的戰術。步兵連隊則主要演練射擊、投彈、爆破、近迫作業“四大技術”和基本戰術動作,其中以爆破為重點。大練兵的后期,為適應即將南下北寧路作戰的需要,各部隊又進行了半個月的運動戰教育,著重訓練對山地、村莊的進攻和野戰防御戰術。

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大練兵運動,提高了部隊的單兵技術,提高了大兵團作戰炮兵、工兵、坦克兵和步兵協同作戰的能力,提高了大規模城市攻堅戰的攻城、爆破、巷戰等戰術技術水平。正如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在總結時指出的:“我軍冬季攻勢后數月來,經過軍事政治整訓,戰斗力已大大提高。故此次戰力之強大,為空前所未有”。

3.戰略態勢極其有利

1948年3月,冬季攻勢結束后,東北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已牢牢掌握在東北人民解放軍手中。北線主力10個縱隊位于長春、沈陽之間地區,造成包圍長春、威逼沈陽之勢,既可隨時對長春發起攻擊,吸打沈陽增援的國民黨軍。又可越沈陽南下,直趨北寧線作戰;南線3個縱隊分別位于臺安、北鎮、建昌營地區,對錦州和北寧路造成威脅。東北解放軍主力可以在全區范圍內機動作戰,必要時可以向關內機動,協同華北解放軍作戰。

在整訓期間,東北人民解放軍以一部兵力圍困長春。南滿部隊對沈陽、撫順、本溪、鐵嶺、新民等國民黨軍實行封鎖作戰。冀熱遼軍區部隊和第11縱隊為配合華北解放軍進行冀熱察戰役,于5月25日攻克隆化,殲滅國民黨軍第13軍第4師1個團主力,解放平泉、鞍匠屯、豐寧、灤平等城鎮,完全孤立承德。第96團在攻擊隆化中學時,遇到守軍設在橋上暗堡火力封鎖。在進攻受阻的情況下。該團第6連班長董存瑞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毅然以身體作支架,手托炸藥包炸毀暗堡,開辟了沖鋒的道路,為解放隆化獻出年輕的生命。隨后,第11縱隊進入冀東,配合華北解放軍進行灤東戰役,向北寧線出擊。先后攻克昌黎、留守營等據點多處。

以上作戰和包圍封鎖行動,進一步壓縮孤立了東北國民黨軍。

有力地發展了冀察熱遼地區的戰局,為爾后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東北國民黨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東北國民黨軍與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形勢截然相反,軍事、政治、經濟全面崩潰。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在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冬季作戰結束時,東北國民黨軍控制的面積僅占東北總面積的3%,人口僅為東北總人口的14%,已完全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由于北(平)寧(沈陽)線一些區段和沈(陽)大(連)線一些地段已為解放軍控制,沈陽通向關內的交通被切斷,補給主要靠空運,遠遠不能滿足防守和作戰的需求,處境十分困難,戰略態勢極為不利。為挽救東北敗局,蔣介石于1948年1月決定設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命衛立煌為東北“剿總”總司令。并將原由化北“剿總”與東北“剿總”共同指揮的冀熱遼邊區司令部劃歸東北“剿總”,司令部由秦皇島移至錦州,改稱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兼任主任。

衛立煌上任后,經過補充和調整,到遼沈決戰前夕,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為55萬人。其中,正規軍4個兵團,4個軍、44個師(旅),約48萬人。其防守部署是:

由范漢杰指揮第6兵團等部其4個軍(新編第5、第8軍,第54、第93軍)、14個師,連同地方部隊共15萬人,以錦州為重點,防守義縣、錦州、錦西、山海關一線,以確保關內外陸、海路聯系。

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官鄭洞國指揮2個軍(新編第7軍、第60軍)、6個師,及地方部隊共10萬人。困守長春孤城,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于北線,以減輕沈陽、長春的防守壓力。

衛立煌直接指揮第8、第9兵團共8個軍(新編第1、第3、第6軍,第49、第52、第53、第71軍和整編第207師)、24個師(旅),及“剿總”直屬部隊,共30萬人,防守沈陽及其外圍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等城市,作為固守東北的中樞。

此外,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所屬第13軍防守承德地區。

第62軍等部4個師位于北寧路唐山至昌黎一線,以求與范漢杰集團相呼應。

這時,東北國民黨軍占領的幾個城市,90%的工礦企業已經停產,工商業紛紛破產。如沈陽市有80%的工商企業倒閉。長春市1948年10月,工廠完全停閉,商店僅有200余家。物價狂漲,民不聊生。如高粱米價格,1948年6月底,沈陽市每斤69萬元(國民黨東北流通券);7月末,長春市則漲至365萬元。據美聯社1948年7月1日電訊:長春市居民“吃得到飯的僅占20%,其余21%吃粥,23%吃豆餅,17%吃樹皮,19%行乞街頭”。當時的國統區報刊稱之為:“饑餓的沈陽,垂死的長春”。市內人心浮動,秩序混亂。如長春市的饑餓災民不僅砸開偽康德會館的糧庫搶糧,還爭搶國民黨軍空投的大米。錦州市2萬多貧民為求生存,集合起來把北門戶及市內第2糧店一起搶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農民也不斷掀起抗捐、反抓丁、拒絕交糧和參加破路等斗爭。

國民黨聯勤總部錦州被服廠3000多名工人,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舉行反對扣壓工資的大罷工,堅持7日之久。長春、沈陽市工人也紛紛起來罷工。僅沈陽鐵路工人就有1.4萬余入。7月5日,國民黨軍警在北平屠殺東北入關請愿的學生(死傷百余人),造成震驚全國的“七五慘案”。8日,東北的學生成立抗議“七五慘案聯合會”。12日,沈陽的20多所大中學校萬余名學生舉行示威游行、罷教、罷課、罷工、罷市、罷職。從7月到10月,包括長春大學代理校長張德馨教授在內的2000多名大學生和教職員沖出國民黨軍封鎖線奔向解放區。

面對險惡的形勢,蔣介石和衛立煌之間、蔣介石嫡系部隊與地方雜牌部隊之間矛盾重重,官兵對立,厭戰與失敗情緒高漲,甚至一些高級將領也開始向共產黨解放軍尋找出路。

綜觀整個東北戰場1948年夏、秋的形勢,人民解放軍在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均占有優勢。在全國五大戰場中,東北戰場的形勢對人民解放軍最為有利,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具備了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因此將戰略決戰的首要目標選在東北戰場。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25-08-25 10:09:16
出版社:北京大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蒲江县| 凌云县| 雅安市| 蒲江县| 宜良县| 阿坝县| 武城县| 从化市| 黔西县| 佛坪县| 汉阴县| 刚察县| 玉溪市| 南溪县| 南丹县| 柞水县| 年辖:市辖区| 鲜城| 五原县| 台北县| 同德县| 绍兴县| 安国市| 扎兰屯市| 三河市| 庄浪县| 淅川县| 拉萨市| 永登县| 罗源县| 锦州市| 元阳县| 赤水市| 天长市| 瑞丽市| 离岛区| 错那县| 荆州市| 龙江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