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國民黨軍的戰略企圖與作戰方針

(一)美國軍事顧問團建議國民黨軍撤出東北

國民黨東北、華北、華中、徐州、西安五大戰略集團,以徐州、東北兩集團的兵力最多,戰斗力最強,是蔣介石的兩大主力集團。但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戰略態勢最為不利,其50余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面臨百余萬解放軍的強大打擊。在此情勢下,東北是撤是守?守又如何守?便成為蔣介石、衛立煌,以至美國都極為關注的重要問題。

美國非常重視中國東北的戰略地位,它認為,從長遠的軍事觀點看,美國在遠東最主要的目標是中國東北。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美國政府就極力慫恿和支持蔣介石搶占東北,并用飛機和軍艦將大批國民黨軍運送到東北內戰前線。然而,局勢的發展隨著東北國民黨軍的連連失利,越來越引起美國政府的嚴重不安。

1948年初,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大規模冬季攻勢取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時,美國認為國民黨軍在東北大勢已去,因此多次建議蔣介石放棄東北,將殘余國民黨軍撤入關內。

2月17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在致美國政府的報告中說:“在滿洲,少數幾個主要城市的政府軍仍然在包圍之中,而由山東經海路運到葫蘆島的那支強大的和裝備頗佳的援軍,又一直無法打通該港和沈陽地區間的陸上交通。在滿洲的政府軍隊的補給和增援全靠空運,他們的部隊和軍需品因防御作戰而日益枯竭,其地位如果不是到了生死關頭的話,也是很嚴重的”?!皣裾m宣布不惜任何代價以守滿洲的決心,但我們覺得,即在政府最高人員中已漸認為它在滿洲的冒險已屬無望”。因此,“舍建議以撤退來解求目前陷在該處的政府軍隊外,就別無他途可尋”。

3月初,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在向蔣介石及國民黨軍統帥部關于作戰意見的報告中提出:估計當前的情勢,“使我深信繼續據守被孤屯的滿洲城市是徒勞無益的,這些城市的軍需民食完全依靠空運,而中國民用及軍用航空運輸力的總和,猶遠不足以滿足需要的浩大噸位。空運的補充、保養和燃料的花費在一個缺乏現金信用的國家中——足以導致經濟上的災難,另一方面,空運對于供應上,僅能作無實效的幫助。”“當共軍在冬季攻勢后把主力自長春與沈陽附近撤離時,我堅決敦促蔣委員長利用這個機會漸進地撤出滿洲?!钡Y介石對此建議表示“驚愕”。并聲稱:“沒有任何情勢誘使他去考慮這樣一個計劃”。以后,蔣介石又多次向巴大維表示,決“不考慮撤出滿洲”,要“不惜任何犧牲”保守東北。

(二)蔣介石決心“全力確保東北”

蔣介石深知占據東北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東北國民黨軍已處于日益嚴重的困難局面下,仍決心“全力確保東北”,“決不放棄東北”。3月8日,蔣介石發表講話說:“確保東北為國本所系,政府具有最大決心。業已增調部隊。加強軍事力量,局勢必將逐漸好轉”。國民黨軍統帥部也一再表示:“大本營對于當前東北剿匪軍事至為重視,必將以全力確保東北”。

蔣介石決心“全力確保東北”,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

一是政治上的考慮。1948年4月9日,蔣介石在“國民大會施政報告”中說:東北“必須守住幾個重要的據點——如長春、沈陽和錦州——以象征我們國家力量的存在”。這時,蔣介石剛剛把自己推上“中華民國”總統的寶座,如果這時放棄東北,“將使全國人民在心理上會有失敗之感”。

二是迫于東北籍國民黨黨政要員和高級將領的壓力。衛立煌集團被完全孤立在長、沈、錦三點后,輿論界曾傳出南京要放棄東北的消息。于是許多東北籍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紛紛向南京政府請愿。1948年2月16日,陳誠邀請張作相、萬福麟、馬占山及東北官紳張元夫、王樹常、翟文選等商討東北問題,“表示政府對東北的關注”,蔣介石親自接見,“表示堅守東北的決心”。4月間,國民黨召開偽“國大”期間,自“代表”質問:“中央戡亂采取老鼠戰略,如果東北失掉,華北失掉,華南也不保,難道都像陳誠一樣想逃到美國去嗎(陳誠從東北鎩羽而歸,又盛傳其將赴美治?。俊笔Y介石對其駐美國大使顧維鈞說:從東北撤退會遭到在關內的幾萬東北流亡者的反對,其中有的還在政府任要職,這正是他的困難。

三是是全盤戰局上考慮。蔣介石認為:撤退東北“剿總”主力,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加強關內戰場的防御兵力;但另一方面,“東北是華北的屏障,要保華北。必須確保東北”。只要控制住長春、沈陽等戰略據點,牽制住東北解放軍“五十萬精銳不能自由活動”,便能求得東北的穩定和華北的鞏固。衛立煌也認為。防守沈陽與錦州,足以牽制住大量東北共軍,“從而解救華北的威脅”。

蔣介石認為,不但必須堅守東北,而且能夠守住東北。他說:

“國軍在東北作戰以來,雖然損失了幾個師,但它們多是臨時編成的保安部隊”?!斑@些部隊的損失,無異于自歸淘汰,于整個國軍可說是有益無損”。“至于國軍在東北的基本力量,并無損失,更不能承認失敗”。

衛立煌也宣稱:雖然“目前東北確已面臨極艱苦之階段,但我軍兵力今后若集中,戰略方面采主動,戰術方面采機動,則東北局勢之扭轉并非難事”。東北“剿總”參謀長趙家驤說:“解放軍在錦州集結兵力,只不過故作姿態,如果真要攻錦州,林彪要考慮我們可以從長、沈兩路夾攻,北滿至南滿交通補給線那么長,諒他不會冒這個險。錦州不會有問題”。又說:“沈陽我們有裝甲車和美式大炮,有堅固的工事,共軍更不敢犯”。

其實。蔣介石和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也都感到要守住東北困難重重,主要的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東北防守兵力不足,增援困難。蔣介石曾多次表示要增兵東北,但由于在人民解放軍的連續打擊下,關內各戰場國民黨軍均感兵力不足。1948年1月間,為應付東北解放軍發動的冬季攻勢,蔣介石從青島抽調第54軍(原整編第54師)2個師到東北。

5、6月間從山東抽調第8、第9軍到葫蘆島,但因華東戰場吃緊,8月間,復將該兩個軍調至徐州地區。為從華北戰場轉用兵力于東北,蔣介石曾提出讓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統一指揮東北,華北作戰,但此時華北戰場也吃緊,兵力也不夠用,傅作義不愿背上東北這個大包袱,故堅不受命??梢姡Y介石在兵力使用上的左支右絀的艱難處境。對當時國民黨軍兵力不敷使用的情景,《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作了如下描述:“凡能從其他地區抽調的部隊,均經增援滿洲,但這些部隊并不能補償在春季攻勢中所受的損失”,“政府軍既被孤立,交通線又受威脅,遂有一種被包圍的防守部隊的情景。等待著永遠不能到來的援軍”。

二是長春、沈陽的糧食、彈藥、燃料補充無法維持。在關內通東北的陸上交通被完全隔斷后。長春、沈陽兩城守軍補給全靠空中運輸。自3月初起,每日只能出動4架飛機運輸物資,遠遠不能滿足軍需民食。而且運費甚高,“幾乎要支出國民黨全部軍費的二分之一”。蔣介石及其統帥部感到。完全依賴運輸機“無法維持東北這樣龐大部隊的補給”。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也多次向蔣介石提出“長春和沈陽不能永無止境地由空運供給”。

對于蔣介石豎守東北的決策,時任國民黨副總統的李宗仁事后檢討時認為,東北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原不應死守,而蔣介石“下令死守到底,實犯兵家大忌”。董顯光在《蔣總統傳》一書中也寫道:1948年,“政府方面力圖保持其在東北的地位。事后回想假使彼時蔣總統將東北的國軍連同物資撤入關內,在戰略上較之繼續作消耗性的堅守似更妥善”。

(三)國民黨軍統帥部確定東北戰略方針是“固守目前態勢”

蔣介石與衛立煌都主張固守東北,但在如何守的問題上,即是依現態勢繼續固守長春、沈陽、錦州三點,還是調整部署進行重點守備?兩入意見相左。

蔣介石的基本戰略意圖是:長春仍固守。以少量兵力守備沈陽,以沈陽地區主力打通沈陽、錦州間交通,爾后撤到錦州。如此,既可解決部隊的供應問題,又可以加強與華北的聯系,在情況不利時,尚可將東北主力撤至華北或從海路撤至南方。衛立煌則不同意將沈陽主力撤到錦州,主張依現態勢防守長春、沈陽、錦州三點,以沈陽為防御中樞。

在固守長春的問題上,蔣介石與衛立煌基本一致。東北人民解放軍冬季攻勢后,長春已成為陸上孤島。1948年3月初,巴大維建議蔣介石撤出東北遭到拒絕后,他又提出將長春守軍撤至沈陽的建議。負長春軍政之責的鄭洞國亦主張“放棄長春”。他認為:

長春距離沈陽主力太遠,被解放軍吃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與其將來被殲滅,不如主動提早放棄,將東北國民黨軍主力集中于沈陽、錦州之間。這樣尚能戰、能守、能退,還可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而蔣介石卻以長春原為“滿洲的都城”,放棄長春對國際影響太大為由,拒絕巴大維和鄭洞國的建議。他說:固守長春可以吸引一部分解放軍主力,以減輕沈陽、錦州的防守壓力。衛立煌亦同意“堅守長春以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

衛立煌就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后,在軍事上采取一種穩重態度,堅持實行固點、聯線、擴面的防御方針。不管解放軍打到什么地方,如在冬季攻勢中先后解放新立屯、盤山、遼陽、法庫、鞍山等城市,也不管守軍部隊如何告急,甚至置蔣介石再三要他解各地守軍之圍的電令而不顧,始終將主力集中在沈陽附近不動。

他說:“共軍的目的和戰術是圍城打援,我們不能上共軍的圈套”。

面對沈陽已陷于孤立的形勢,蔣介石憂心如焚,對衛立煌的這種“烏龜戰術”極為不滿。他在日記中寫道:“國軍若不積極出擊,作破釜沉舟之決心,則沈陽二十萬之官兵皆成甕中之鱉。故分致各軍、師長手書,望其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九死一生之志沖出一條血路?!?

為敦促衛立煌采取積極行動,蔣介石提出了“打通沈錦線,將沈陽主力撤至錦州”的方案。方案要則是:以周福成第8兵團部率第53軍和第1207師(轄3個旅)防守沈陽;以廖耀湘第9兵團部率新編第1、第3、第6軍,第19、第52、第71軍全力打通沈陽、錦州間交通線,并就勢轉至錦州地區。2月20日派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羅闿、副廳長李樹正攜該方案到東北與衛立煌協商。

衛立煌當即反對這個方案,他以為,從沈陽到錦州,中間要通過幾道河流,要突破共軍的幾道阻擊陣地,而國軍的士氣又不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安蝗鐣簳r圍守沈陽。整訓部隊,然后再乘機出擊,以扭轉戰局。況且沈陽有兵工廠,撫順有汽油,本溪有煤,糧食也可以想辦法,完全能夠堅持下去”。為說服蔣介石改變上述計劃,衛立煌派“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于2月23日隨羅、李同去南京當面陳述上述意見。但蔣介石強調,“大兵團靠空運維持補給,這是自取滅亡,只有趕快打出來才是上策”,即要鄭洞國銜命回沈,執行其“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至錦州”的方案。

25日,衛立煌召集各將領開會。傳達蔣介石的指示和方案。與會將領一致贊同衛立煌集中兵力守沈陽的計劃,不主張立即實施蔣介石的方案。于是,衛立煌又派“剿總”參謀長趙家驤、第6軍軍長羅又倫赴南京,再陳利害得失。為了緩和與蔣的矛盾,提出先制定一個打通沈錦線作戰的計劃,待條件成熱時實施。

這樣,蔣介石只好允諾衛立煌“在東北暫?,F狀,加緊補充訓練,一俟部隊整訓完畢,再由沈陽、錦州同時發動攻勢,打通沈錦線,將主力移至錦州”。預計于5月5日開始實施。

3月15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結束了歷時3個月的冬季攻勢,主力位于沈陽、長春之間休整,沈陽至錦州、錦州至山海關間,人民解放軍兵力較少。為敦促衛立煌抓住這一良機,盡快實施打通沈錦線計劃,蔣介石于3月底召衛立煌到南京面示:沈陽、長春交通已斷絕,單憑空運補給無法維持,因此,應盡早撤出沈陽主力。衛立煌則稱,沈陽主力打不到錦州即會被殲滅,長春、沈陽物資困難,可請美顧問團幫助輸送補給。結果又是不了了之。

5月初,眼見預定打通沈錦線的時間已到,東北“剿總”尚無行動準備。蔣介石又急召趙家驤(代表衛立煌)、廖耀湘(第9兵團司令官)和羅又倫到南京進行磋商。據參加這次磋商的巴大維記載;5月5日、6日,趙家驤等向蔣介石詳細申述了打通沈錦線行動不能如期進行的理由。一是在進行這種進攻前必須得到華北的增援部隊;二是共軍已經知道國軍打通沈錦走廊的意圖,正在調動軍隊以中止國軍行動;三是東北“剿總”需要更多時間訓練和組織更多軍隊。蔣介石鑒于東北各將領的普遍反對,不得不放棄打通沈錦線,撤退沈陽主力的方案。重新確立東北作戰的指導方針。對此,南京國防部作戰廳和巴大維非常失望,認為:東北如不立即采取行動,“另一個從共軍手中采取主動和擊敗他們的機會將不會再有了”;如果這次行動不能確保,“以后就確定地不可能了”。

6月間,蔣介石電告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東北之戰略要求在于固守都市目前態勢,使不再失一城一兵,即有利于關內作戰?!?月19日,蔣介石在總統官邸召集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等人研究東北作戰問題。決定東北在戰略上“暫取守勢。待秋收后作大吃小之遠程奔襲。長春仍固守,北寧路暫不打通”。

8月初,衛立煌參加南京軍事檢討會議。他在會上提出了關于東北作戰的意見。他認為,東北解放軍將于10月發動攻勢。目標是錦州,對長春、沈陽則采取圍困辦法。據此,東北國軍必須:第一,不放棄打通沈錦線之計劃,但不能輕舉妄動。須首先應付解放軍的10月攻勢。第二,維持沈陽至10月底,以觀時局變化。原則上不放棄沈陽,但避免作“長春第二”。必要時軍隊改為輕裝,準備作運動戰及游擊戰,重要物資、機器,有計劃地撤退,不能運走的破壞之。第三,堅守長春以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檢討會議確定,東北的作戰必須:“徹底集中兵力,確保遼東、熱河,以鞏固華北”。8月7日,南京國防部發表半年來戰局總檢討,稱國民黨軍在東北的作戰方針是:繼續維持現有態勢,固守長、沈、錦三點,以求穩定。

(四)衛立煌固守東北的措施

1.哄騙宣傳,以振士氣

東北國民黨軍連遭解放軍的沉重打擊,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失敗情緒蔓延。衛立煌認為,“士氣之振奮實為穩定東北大局最有效之強心劑”。為提高官兵士氣,他大淡沈陽可以長期固守的有利條件,以增強他們的信心。他說:我們有足夠的守備力量,可以憑借堅固工事,采取縱深配備,以逸待勞,穩扎穩打,有把握守住沈陽。共軍若來攻堅,死傷必大。容易挫傷士氣。同時,采取哄騙的辦法,如大講政府正在臺灣訓練大批美式裝備的新軍,幾個月內將開到東北來大舉反攻,只要能守住半年左右,大局就能扭轉,企圖以此來維系軍心士氣。

2.擴充兵力,整訓部隊

兵力不足,是衛立煌十分憂慮的一個問題。他曾多次呼請蔣介石增兵東北,均未能如愿。于是加緊補充兵員。擴充實力。

首先是補充戰斗部隊缺額。衛立煌指示沈陽各軍。將遭解放軍殲滅性打擊、缺額最多的師拆散,其士兵補充各該軍其他師;保留的師番號和軍官則由沈陽空運錦州、山海關地區,補充由關內運來的部分新兵。當時由沈陽空運錦州、山海關地區準備增補兵員的部隊番號有:新編第6軍暫編第62師、第49軍第26師、第52軍暫編第54師、第71軍第88師。

其次是重建了在冬季作戰中被殲滅的新編第5軍(轄第26師。暫編第50、第60師),新建了新編第8軍(轄第88師,暫編第54、第55師)。該2軍主要由地方部隊編成,戰斗力很差。如暫編第50師是由熱河地方部隊改編,約3000人;暫編第60師是由遼陽縣保安總隊改編,約5000人;暫編第55師是由鐵路交通警察部隊改編,只有千余人。此外,還收容流亡在長春、沈陽等地的地主富農分子和當地的地痞流氓,組織所謂“志愿兵團”,僅長春即組織了6個團,約七八干人。

衛立煌還企圖通過整軍經武,加緊訓練,提高部隊戰力來彌補兵力的不足。他“一再強調只要部隊訓練好就有辦法”。要求部隊加強戰斗演習和射擊訓練,規定各軍師間互相觀摩,取長補短。據此,新編第1、第6軍在沈陽附近舉行陸空聯合協同防御演習,第71軍在巨流河舉行防御戰演習。第49軍舉行射擊訓練和近距離戰斗演習,等等。

盡管衛立煌采取了種種措施,整訓部隊,但情況并沒有根本好轉。南京國防部在“(民國)三十七年秋季東北方面作戰經過概要”中,談到戰前部隊狀況時說:冬季作戰失利后,“因各部損失過巨,士氣消沉。雖經整補半載。軍心戰力均未復常態。將士亦多無斗志”。

3.加固工事,搶囤糧食

衛立煌為實現其長期固守長、沈、錦的計劃,到職伊始,即責令“剿總”工兵指揮官李賢負責,在長春、沈陽、錦州、撫順、本溪等城市一律建成現代化鋼筋水泥工事,加緊搶修錦西機場,并計劃擴建沈陽、錦州機場。衛立煌視察時給官兵們打氣說:“在江西和共軍作戰的時候,哪里有這樣堅固的水泥工事呢?那時都能打勝仗,現在有這樣好的工事,更沒有問題了?!庇捎诮ㄖ牧先狈?,加之各級官員中飽私囊,工程進展緩慢。

糧食問題對長春、沈陽、錦州等地國民黨軍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由于空運能力有限,蔣介石曾要求東北“各部隊主食應盡量就地征購,并極力擴大占領區,搶購糧食,以減輕空運的負擔”。但由于控制區面積太少,不少縣又發生嚴重蟲災。秋季收成不好,加之遭到解放軍的打擊,搶購糧食非常困難。沈陽守軍雖在周圍搶購小麥2000萬公斤,但僅敷2個月之需。長春守軍到1948年5月下旬,購囤軍糧約150萬公斤,加上市內原有存糧,也只能維持到7月底。

4.竭力爭取美援

為解決武器裝備不足和運輸補給困難的矛盾,衛立煌竭力爭取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的援助。為方便與之接洽,南京統帥部任命與美軍顧問團關系較密切的劉耀漢任聯勤總部第6補給司令部司令(駐沈陽)。蔣介石并于1948年3月24日親自與巴大維會商向沈陽增加武器、彈藥援助和幫助運輸糧食等問題。巴大維向美國政府建議,“把在日本的20架美國C-46式運輸機中的12架立刻轉交中國當局,以協助運輸糧食”。美國政府批準16到20架美國C-46式運輸機轉交國民黨軍使用。4月初,衛立煌偕劉耀漢在南京與巴大維會晤,交涉裝備補充與運輸補給問題,巴大維同意盡量協助。5月11日,巴大維率顧問團成員一行9人赴沈陽、撫順等地,主要視察飛機場的設備及容機量;視察新編第1、第3、第6軍及第207師等部隊美械裝備,準備更換超齡的輕重武器,重新輸送10個師的美式裝備,預定在1949年3、4月間運到東北。衛立煌認為,只要美國“十個師的裝備來到就有辦法了”。

然而,尚未等到美援10個師裝備運到東北,衛立煌集團就全軍覆沒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徐闻县| 河北区| 陵水| 安福县| 曲靖市| 沙田区| 潞城市| 忻州市| 黄骅市| 介休市| 海城市| 原平市| 德令哈市| 沙坪坝区| 邛崃市| 株洲县| 保康县| 德化县| 朝阳县| 安多县| 鄱阳县| 奉贤区| 兴和县| 云龙县| 周口市| 洮南市| 西青区| 龙南县| 永善县| 岳阳市| 巴里| 泰兴市| 土默特左旗| 教育| 小金县| 化德县| 屏南县| 宜州市| 南涧| 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