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亂世之源

南虞國保大二年,皇帝李景登基兩年。他是歷史尚且短暫的南虞國第二任君主,此時距離南虞國開國不過十年而已。

南虞國號稱前朝虞國正統的延續,新皇李景于保大元年正式公告,將在保大三年開科取士,廣納賢才。

須知自從大虞朝三十多年前覆滅后,苦難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已經被藩鎮掀起的戰火蹂躪的體無完膚。除了臨近江南的地區,其他地方早已安置不下一張書桌。

除了公告開科取士,南虞新皇一改先帝保境安民的宗旨,開始厲兵秣馬積蓄糧草,儼然一副開疆拓土的架勢。隨著新皇的種種小動作,周圍的藩鎮割據勢力倍感警惕。

有道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從古至今,廣陵的風月總是與士人的情懷和夢想息息相關。哪怕是這個武夫橫行,士人不存的世道。廣陵的鄉下,李家鎮中,依然有朗朗的讀書聲。

李家鎮李氏族學是前朝望族廣陵李氏所建,專門收錄所有李氏少年在此讀書進學。

自大虞滅亡前最后一次科舉開始算,科舉已經停辦四十幾年,擁有數百年讀書傳統的廣陵李氏當家人們依然堅持祖訓,不叫一個李姓子弟作那睜眼瞎。這是智慧還是堅持,似乎已經沒有人在意。

十月初一,李氏族學學堂。

三十幾名年齡在十五六歲的學子正在聆聽夫子的講學。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夫子沒有端著書本,也不像以往那般嚴肅,而是很罕見的笑意盈盈。

因為今天是這一班學生畢業的日子。在課堂上大家是師生,夫子嚴厲理所應當。學業結束了就成為族人,作為宗族長輩,夫子可不會當惡人。沒準下了課夫子還要去某個學生家里打醬油呢。

剛才夫子宣布了虞國朝廷將在明年重開科舉的消息,正好這一屆學生畢業,夫子建議大家都去試一試,引發了學生們強烈的興趣。

廣陵李氏的郡望非常厲害,數百年前他們出自江夏李氏,江夏李氏又是趙郡李氏的分支。所以在大虞朝時,廣陵李氏雖然不在五姓七望之中,卻也曾出過節度使,樞密使,宰相,甚至有父子雙宰相的美名。

有這樣強大的家世,自然也會有給力的科考成績。在大虞朝,廣陵李氏進士不絕,累計出現三百多名進士及第,成績最好的人名列一甲,那是何等的榮光。

都是老皇歷啦,四十年來,天下陷入戰火,所有藩鎮最緊缺的人才不是文人墨客而是披甲執矛的武士。

亂世之中,廣陵能保有一點安寧讀書的空間非常不易,久而久之,曾經的宰相門第也甘于平凡,族人們多是在楊吳和虞國出任低品官吏,只要不遠離鄉土,大家聚在一起湊合過有什么不可以?

李瑄字子瑜,廣陵人,年方十五,在族學中讀書五年。現在和大家一樣坐在學堂中聽夫子講科舉的信息。

夫子嘩啦呼啦講了一陣,低頭喝了口茶說:“科舉之道從來都是艱難的,你們中如果能出一個進士,夫子都要高興的出去放爆竹。所以大家量力而行,愿意去的,族人之間互相約好,帶上護身的兵器,族里會租賃船只送你們去金陵。不想去的也無妨,至少夫子還有便宜的醬油可打。”

學生們被夫子逗得哈哈大笑,李瑄也在其中樂不可支。因為夫子也是他的客戶。賣夫子醬油的另有其人,李瑄做的買賣是鹽。

得益于亡父曾經是海陵監的官員。父親因公殉職后,海陵監依然照應亡故官吏的后人,所以李瑄每年都能從海陵監獲得購買廉價海鹽的機會。

笑鬧之后,夫子繼續說:“今日是最后一課,我呢,不愿繼續拘束你們讀書,干脆出一個題目供你們思考。也不需動筆,全當是策論演練,大家暢所欲言,只要各有所本就好。”

所有學生臉色一正,異口同聲的說:“請夫子示下。”

夫子說:“天下大亂數十年矣,誰是亂世之源,何以致太平?若有所思,哪怕是只言片語,為師都愿意聆聽。“

題目并不簡單,而且不好答。自前虞覆滅,天下喪亂,世人飽受戰亂之苦,無人不盼望太平的到來。如何恢復太平,就算是各國各鎮的大員們都很迷茫吧?

全班三十多個學生里,自然有賢愚之分。成績最好的兩位一個叫李玨,乃是長房嫡支的宗孫。另一個便是李瑄,一個和李玨出了五服的遠支族人。如果有能夠很好的回答夫子題目的人,必然出自這兩人之中。

李玨年方十六,大李瑄一歲,生的長身玉立一表人才,任是誰都要說一聲翩翩美少年。相比之下,李瑄父母亡故后自謀生路,早已被江淮的烈日曬成棕紅色動物,出門在外誰不贊一聲棗面大郎。

作為第一和第二,李玨和李瑄的關系自然不那么融洽。兩個人平時就有些針尖對麥芒。所以為了長房嫡支的面子,李玨第一個站出來向夫子行禮道:“夫子,學生愿試論一二。”

夫子點頭表示允許。

李玨朗聲說道“亂世之源,亂在武人。考察先朝歷史,自天子以至大臣,莫不以削藩變法,富國強兵為己任,雖屢經大亂猶不改初衷。每每天下即將昌平之時,均是武人叛逆,動蕩國家,乃至凌迫天子,危害天下。使仁人志士十年數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以亂世之源在于武人,致太平之道在于約束武人,使之曉大義,通禮儀,知廉恥,而后可以致太平。”

細細品味后,夫子微笑著說:“若是只論武人之害,便失之下乘。能提出教導武人已經有了些意思。約束不能致太平,教化方是根本,有意思。只不過現在的虞國雖然保存了古之文脈,但是依然依賴武人和藩鎮拱衛國家。你以后要謹言慎行,多做少說。為師在這里不品評對錯,只希望你記住今日所言,化作他日的成就。”

李玨最初只是想壓李瑄一頭,聽完夫子的教誨和期望深為感動,鄭重行禮道:“學生愿以此生實踐主張,致力太平,不負夫子的教誨。”

夫子含笑應下,轉而看向李瑄。

李瑄同樣成竹在胸,好像這個問題在他心中已經想過很多遍。對夫子行禮后,李瑄說:“亂世之所以是亂世,在于人人都亂,人心思亂。考究歷史,首亂者正是前朝皇帝,然后是宦官宰相,直至士大夫也亂方才引起世道崩塌。

學生不認為武人是亂世之源。數千年來,武人一直存在,甚至諸夏創建之初,人人都是武人。諸夏的文化就是武人時代形成的正源。

學生以為武人不是亂世的制造者,而是亂世的受害者。他們因為手中有刀,面對加害時有反抗之力,成功者加入到亂世之中成為新的加害者。

而其它人只是手中無刀,缺少成為加害者的機會。亂世亂的是所有人,武人只是其中最突出的。

所以要終結亂世,一定要重建一套合理且養人的秩序。有了合理且養人的秩序,武人失去了作亂之源,自然而然就會安分守己。

金陵的虞國國主雖然開科取士,但他沒有改變武將藩鎮的割據局面,卻要繼續開疆拓土。

他也沒有力行耕戰的艱苦樸素,反而興建宮室,恢復虞朝的皇室標準,耗費大量的財富在標榜虞朝正統上。

甚至任用了人稱五鬼的五名奸臣,使得南虞國剛剛開國就缺乏清明氣象,絕非良主。”

夫子無奈的說:“你說的有你的道理。只是不參加虞國的科考。難道你要去哪個邊鎮投軍?虞國國主雖然有所欠缺,但也不失為有為之主。北方的晉國漢國都以松漠馬首是瞻,武人橫行,鼠目寸光,國祚艱難而短暫。僅僅十幾年就先后覆亡。今年剛剛換了新朝,國號周。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你不愿出仕虞國,難道要去更亂的周國嗎?”

李瑄回答道:“君子善保有用之身,待時而動。若不能得遇明主,便是終老于江湖也好過作那庸惡之主的利刃,終有一日身不由己的禍害百姓。學生不才,愿為江海一釣叟,快風濁酒佐春秋。”

夫子聞言大笑道:“哈哈哈,你小子,小小年紀竟然生出老叟之心。不可取,不可取啊。你不愿出仕,為師不逼你。說不定那位可以終結亂世的英雄之主已經在何處蓄勢待發。屆時你再一展所學,也不失為一條光明大道。”

以一場課堂辯論結束了為期五年的學習。李瑄收拾書本走出校舍,心中對族學歲月感慨良多。五年前,他還是個垂髫小子。父親母親俱在,家中雖不富裕,倒也寬敞。每每都是母親送他來上學。

好景不長,父親因公殉職,母親染疾去世。為了保全家業供給他讀書,慈母隱瞞病情,拒絕變賣家產治病,早早的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葬在莊頭的墳塋之中。

明明來的時候是一家三口,出來的時候,只有自己一個人了。帶著一股惆悵,他背著行囊準備去族學外等候。

“子瑜,子瑜慢行。”身后一個聲音在呼喚李瑄。

李瑄回過頭無奈的行禮:“合璜有何見教?”——李玨,字合璜。

李玨愣了一下,搖搖頭苦笑道:“我,我也知金陵并非明主。只是族老們需要家中有人出仕護佑宗族。我們廣陵李氏已經在塵土之中,再不抓住機會奮起,必有瓦解之危。幸而虞國處處標榜虞朝正統。我們這些虞朝宰相之后方有恩蔭機會。子瑜,不要固執了,隨我一同去金陵碰碰運氣吧。”

原來李玨不是去參加科舉,而是直接走家族舉薦的恩蔭路線。

李瑄恍然大悟后賀喜道:“恭喜合璜,族老們考慮的極對。你是宗孫,自當擔負大任,出仕金陵并無不妥。我年紀尚小,本事不濟。還需在家中多多磨礪一些日子。等以后想明白時再去投奔合璜兄長,還望兄長不要閉門不納才是。”

李玨曉得李瑄說的不是真心話。這個李瑄心志非常堅定,認準的事情一定會弄清楚,想做的事情必定想方設法做成功。李玨雖然和李瑄斗了四年,心中實是很看中李瑄才華的。不過李瑄看不上虞國朝廷,李玨也只能無可奈何。

告別了李玨,李瑄坐在樹蔭下等人。樹蔭下已經有好些同學一起蹲著了。大家很自然的給李瑄讓出一個蹲坑,熱火朝天的談論起往后的生活來。尤其是好多人即將娶親,族人之間調笑起來更加放肆。

厚重的鐘聲敲響,族學中嘰嘰喳喳出來好多年齡幼小的男女學生。李瑄站起來抖一抖有些發麻的腿,朝著一個十二歲的少年走去。

少年名叫李璣,還沒有取字,是李瑄同祖父的堂弟。與李瑄一樣,李璣也是父母雙亡。只不過李璣純孝,今年母親才去世,母親病重時為了給母親治病變賣了絕大部分家產,才十二歲的他幾乎不能養活自己。如今卷了鋪蓋跟著李瑄過生活。

版權:起點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沁源县| 伊宁市| 洮南市| 新安县| 樟树市| 盘锦市| 怀来县| 日喀则市| 湟中县| 稻城县| 阳春市| 湖南省| 枣强县| 成都市| 淮南市| 河源市| 额敏县| 台中县| 东宁县| 太和县| 那曲县| 图木舒克市| 平原县| 石城县| 无棣县| 镇赉县| 滦南县| 宿迁市| 八宿县| 玛沁县| 昌都县| 颍上县| 喜德县| 峡江县| 改则县| 盖州市| 韶山市| 深泽县| 高青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