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8章 羞怯感:讀懂害羞的大腦機制,培養社交小達人
- 第27章 敵視感:主動權轉移,化解禁果效應
- 第26章 羨慕感:來一場“羨慕交流會”吧,盡情羨慕,適度擁有
- 第25章 憤怒感:做情緒穩定的媽媽,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
- 第24章 怨恨感:忘掉父母這個身份,和孩子進行一場關于怨恨的對話
- 第23章 郁悶感:真正溫柔的媽媽,會允許孩子不開心
第1章 前言 走進孩子的心,洞察養育孩子的底層邏輯
這是一本關于親子關系和養育孩子的書,卻并不是一本教你怎么管理孩子的書,也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完美處理親子關系,在親子關系方面只要按照書上寫的做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書。
能夠有一本只要照著做就可以解決所有親子問題、全是干貨的秘籍,這可能是許多父母都非常渴望的。不過遺憾的是,存了這種心思的父母多半是不能如愿的。因為孩子不是定制的產品,無法用一套既定的方法來統一管理。或者更確切地說,孩子不是物品,從來就不應該被管理。每個孩子都是攜帶成長基因的種子,有自己的特點、優勢和成長方式。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洞察這粒種子的成長趨勢和使命。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再高級的方法也只屬于“術”的范疇,都受變量——特定對象和特定環境的影響,不管哪一個變量出現變化,我們的“術”都要隨之做出調整。要想活用、化用“術”,除了洞察養育孩子的底層邏輯之外再沒有別的方法。而養育孩子的底層邏輯,就是了解孩子自身攜帶的成長基因,非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不可。所以,與其想著靠什么秘籍去管理孩子,父母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
而體察孩子的情緒無疑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走進孩子的內心的路徑。本書以在孩子身上最常見的,也是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二十七種情緒作為切入點,帶領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本書都會按照“現象—心理—落地方案”的邏輯分成三個部分進行闡述。第一部分,為了使你對孩子的每種情緒都能有形象化的理解,本書從現實的親子互動中截取常見的場景,呈現的是我們要解決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第二部分,從心理學和兒童心智發展角度出發,洞悉孩子某種情緒產生的原因、機制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解決的是“為什么”這個問題;第三部分,分享一些經過反復實踐、驗證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的是“怎么辦”這個問題。
“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之后,我們所做的事情就從看懂孩子的內心變成順應孩子的成長密碼,做好輔助和陪伴工作。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書中講的是“養育”而不是“管理”。一開始我們瞄準的是孩子所呈現出來的“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落腳點卻無一例外地在父母身上。從這個角度來講,你也可以把閱讀本書的過程看作自我覺醒之路。
擁有高明的養育智慧,一定是從走進孩子的內心開始的。之后你會發現,負責任的養育不一定非得“相愛相殺”。讀懂孩子,順勢而為,你養育孩子可以很從容、很優雅。愿所有父母養育孩子的狀態都能很從容,愿所有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都能很優雅,愿所有孩子都能以最舒服的方式被愛,以最自由的姿態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