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本可以這樣愛孩子
最新章節
- 第33章 不是孩子太黏人,而是你給的陪伴還不夠
- 第32章 學會和孩子告別,輕松應對分離焦慮
- 第31章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家長的問題需成長
- 第30章 不要再愚蠢地迷信“延遲滿足”
- 第29章 不要再因為孩子常“打人”而糾結
- 第28章 《在孩子人生早期,就要給他“適合的愛”》: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種“無所不能感”
第1章 再版序言
我的第一本家庭教育著作《愛的覺醒:成長自己,成就孩子》出版至今,已有大約6年時間。當出版社告知我他們想再版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歡喜雀躍。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書紅極一時,最后卻成了過眼云煙。這本書,經歷了6年的優勝劣汰,還能獲得再版的機會,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書中的觀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讓我覺得欣喜和慶幸的地方。
這些年,一直有讀者跟我聯系。有人說這本書帶給他們啟迪,帶給他們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人說他們會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痛苦的時候就看一看,看一會兒就會覺得心里舒服一些。讓更多人深受啟發的是我在書中關于“心理反哺”的解讀,他們一直困擾于跟父母的關系,但在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
很多人一開始看這本書,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最終,他們發現,教育的本質是自身的成長。只有完成跟原生家庭的和解,才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愛。
比如,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她的孩子10歲了,她的母親已近古稀之年。她知道自己的母親一生勞苦,她也知道自己應該盡孝道讓母親安享晚年。可是,因為童年時期缺乏母親的陪伴,長大后又更多地要承接來自母親的情緒,她就是不愿意跟母親親近,甚至給母親打個電話都不情不愿。
她因此時常陷入痛苦的掙扎中,內心常常出現矛盾的聲音。一個聲音是這樣的:“母親歲數大了,你現在應該大度一點兒,不要計較曾經缺失的母愛,不要計較母親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行為,要好好地對待母親。”另一個聲音則是這樣的:“你小時候,她沒陪過你。一直以來你要更多地去理解她,接納她的情緒。她什么時候能夠更好地理解你呢?”
是的,她經常陷入這樣的沖突中,也經常陷入自我質疑中,不知道哪個聲音是對的。直到看了這本書,尤其是反復讀了有關“心理反哺”的內容,她才充分地理解了自己的“不情愿”。10歲以前,她是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養大的。可以說,她最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沒有陪在她身邊。她缺乏與母親的情感聯結,在生命早期缺少帶有溫情的母愛。
這樣,長大后再跟母親團聚,她自然就與母親生分很多。而且,由于早年錯失母親的陪伴,她一直以來既不會跟母親撒嬌,也不會跟母親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然而,母親面對她時在情緒層面從不曾有過收斂。她一直體諒母親的不容易,能理解母親,也很心疼母親。也就是說,她一直在“反哺”母親,她的心理能量越來越少。于是,她自然沒有能量去滋養自己的孩子,實現做一個好媽媽的愿望。
像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小的時候,父母沒能陪在他們身邊。他們長大后,即便回到父母身邊,與父母之間總像是隔著一層東西。他們明明是愛父母的,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表達,甚至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與父母相處。
很多這樣的人都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也希望與父母有融洽的關系,但他們無論如何努力都做不到。
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這本書或許是我們梳理自身成長經歷的一個起點。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們才有可能借助專業的力量完成自我療愈。內心少了許多糾結,能面對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對自己多一份接納。
這樣,我們才有勇氣跟父母表達長久以來壓抑在心底的憤怒與不滿,雖然我們也曾擔心這樣會破壞關系。我們會意外地發現,當壓在心底的情緒得到真實的表達后,我們跟父母的關系反而親近了。
只有真實的言行,才能增進關系。那些讓我們十分壓抑的感受,每時每刻都在輸出。如果內心不順,我們的任何行為,即使是在我們看來充滿愛的行為,也會讓對方感受到“別扭”。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非常幸運地見證了成百上千的小伙伴踏上一條覺醒之路。他們每個人都活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輕松。隨著他們的內在更加自洽,他們的各種關系也更加融洽。很多人跟我結緣是因為這本書,這是這本書可以再版讓我欣喜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有些許擔心和顧慮。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有二十五六歲,初為人母,現在看來書里有些觀點還不夠成熟。但這也正是本書的原生特點之一,請大家多擔待。
我們每一次回首,都會發現自己多年前的行為、想法、狀態等有點兒幼稚、青澀,甚至帶有特定年齡段的偏執。但是,不同階段的我們,都是那么珍貴而獨一無二。這本書也是我那個時候能拿出的最好的作品。
這次再版,我和出版社的編輯經過多次商量,將全書的結構進行了顛覆性的調整。同時,為了使全書架構更完善、內容更飽滿,我對一些文章進行了大幅修改。
另外,過去的這些年,很多朋友將《愛的覺醒:成長自己,成就孩子》這本書用作讀書會的素材。為了使讀書會的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有更多的收獲,我針對每一章設置了一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互動,大家會有更多的思考和成長。因此,可以說,這本書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
最后,非常感謝中國婦女出版社給予本書的機會,感謝編輯老師的辛苦付出,感謝讀者一如既往的支持。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學習、修行的目的是:接納自己,接納孩子;成長自己,成就孩子!
鮑閱
2023年2月22日 于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