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有一次,一位來訪者向我講述生活中的困惑。她說她總因為兩件事情生氣:一是她某個同事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推卸責任;二是她老公經常不等孩子做完作業就帶孩子出去玩兒。她經常因為這兩件事發脾氣,但事后又會因為深感后悔而對同事和老公表達歉意。

事實上,這兩件事情都與責任有關。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這樣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情況是當事人本身沒有責任感,但是又不能接納自己的不負責。這樣的人一旦發現周圍人有不負責任的表現,就會很氣憤。這實際上是外界的“不負責”勾起了他們對自己“不負責”的不接納。

另一種情況正好相反,當事人責任心太重,因此承受了過多的壓力,活得很辛苦、很累。這樣的人潛意識里其實很期待自己也能夠偶爾像上面案例中的“同事”和“老公”那樣“不負責”。

我帶著這位來訪者做意象對話。在做意象對話的過程中,她感覺自己很累,不自覺地就看到了弟弟的形象,她說她想對弟弟說:“你能不能別什么事情都找我。”

到這時,她才明白,原來她一直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弟弟買房、買車等。長期背負著這樣的壓力,她感覺自己活得很辛苦。也是到這時,她才明白,她之所以對同事和老公的行為不能理解,多半的原因在自身。當我們追溯她這些行為的心理動因時,我們才發現這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和她長期以來積壓于心底的情緒有關。

顯然,她的情況更符合上面所說的第二種情況。她的內心好像有一對互相矛盾的鉤子——不時地在向不同的方向拉扯她。實際上,她內心也渴望自己能像她所批判的對象那樣“不負責”。然而,對方的“特質”是她可望而不可即的,她因此感覺身心俱疲。她總是用責任捆綁自己。對方很輕松地推卸責任,激活了她長久以來被壓抑的不滿,致使她把內心的情緒毫無控制地發泄出來。

類似的情況在我身上也時常發生。從小到大我都是讓父母非常省心的那種孩子,不但自己很獨立,還能幫助父母做家務。而我的妹妹到上高中的時候,連洗襪子甚至洗內褲這樣的事情還需要爸爸媽媽代勞。還有,妹妹動不動就像小孩兒一樣和爸爸撒嬌,這讓我很是看不慣。

事實上,我內心特別渴望像妹妹一樣,做回父母的孩子。一直以來,不懂得擔當的父親,并沒有正確地站在父親的位置上。繼母含辛茹苦地照顧著全家,要同時承擔父親和母親的責任。我很多時候也在扮演母親的角色,要照顧妹妹、洗衣、做飯……我沒有辦法做回父母的孩子,但內心十分渴望像妹妹一樣能經常跟爸爸撒嬌,享受父母的關愛和照顧。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內心都有一對互相矛盾的鉤子——在向不同的方向拉扯我們。一個方向是我們當下的自己,另一個方向是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妹妹的行為常常勾起的正是我特別想找回的那一部分自己。

如果我們用心觀察,不難發現,在大多數多子女家庭,總是至少有一個特別讓人省心的孩子,但也總是至少有一個特別讓人操心的孩子。熱播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就是家中那個特別懂事、特別獨立、特別要強、特別懂得付出的孩子,而她的哥哥恰恰相反,買房子需要妹妹幫忙付首付,房貸需要妹妹幫忙還,自己的孩子需要妹妹幫忙管,甚至在外面闖了禍也要找妹妹分擔責任。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在有姐弟組合的家庭更為常見,正如本文開頭講到的那個來訪者的家庭。如果這樣的家族中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那么這種現象更加常見。大多數情況是,姐姐勤勞、上進、獨立、有出息,弟弟則好吃懶做、一事無成。由此,父母會更加偏心:“你看你弟弟這個樣子,你一定要多多照顧你的弟弟。”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姐姐在潛意識層面為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常常會扮演一個不計回報、甘愿付出的“好女兒”“好姐姐”形象。這樣的姐姐如果在潛意識里無比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就必然會像樊勝美一樣陷入為哥哥或者弟弟不計回報地付出的無底洞。

我一個朋友就面臨著這樣的情況,但她的處理方式,我是十分贊賞的。每當她媽媽開口說“你要照顧你弟弟”時,她就會這樣回復——“他是你的兒子,不是我的兒子”。這樣的話看似不近人情,卻十分在理。這可能才是對自己、家人更負責任的處理方式。

再回到我前面所說的那對矛盾的鉤子。剛才我所講的情況,都是當事人渴望成為自己做不到的那個自己。現在我們看看另一種情況——當事人不能接納自己。這樣的人本身不能接納自己身上的很多特質,一旦看到身邊的人有相同或者類似的情況,就會不自在甚至十分憤怒。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常和我說:“我曾經特別討厭我的公公,無法接納他的很多行為。然而,經過長時間的覺察,我發現——雖然我非常不愿意承認——我所討厭的公公的許多行為,我也有。”

不得不承認,我自己也有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我特別不能接納母親的某些行為,而這些行為我也常有。比如,母親有段時間經常用苛刻的衛生標準挑剔我,我很抵觸,甚至十分反感。可是她不在我身邊的日子里,一旦我焦慮了,就會用我的衛生標準挑剔婆婆和老公。我挑剔他們和母親挑剔我如出一轍。可見,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能接納別人的某些行為,恰恰是因為我們有類似的行為。這種情況的根源是我們對自己的不接納。

父母與子女,互為對方的影子,都能通過彼此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我們很難看清自己,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可以通過父母或者子女看到自己的樣子,但即使這樣,我們很多時候還是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更不愿意改變自己。比如,有一位母親常對我說:“我孩子脾氣越來越不好,我該怎么辦?看見他這樣,我就忍不住,常常批評他。其實,我脾氣就不好,我真不希望孩子像我。”

我覺得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會習得父母的諸多特質。父母不能接納自己的樣子,更不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的樣子,你說怎么辦?正如我剛才講的那位母親,她明明不喜歡自己暴躁的脾氣,也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但還是忍不住會用這樣的方式應對孩子的問題。請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如何習得好性格、好脾氣?

正因如此,我們身邊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常常處于這樣一種糾結的狀態:父母每天呈獻給孩子的是一個自己也不喜歡的模板,但是又不想讓孩子成為這種模樣。矛盾自此產生,并且不可調和!這樣的家教往往是失敗的。家長不懂得自修,不注重自身的成長,從沒想過改變自己,卻非要強迫孩子不跟自己一樣,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那些在家庭教育上非常成功的父母則恰恰相反,他們不會刻意地在孩子身上使勁兒,他們會修煉自己,做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例如,想養育出快樂的孩子,父母就不能每天郁郁寡歡、愁眉苦臉;渴望培養出勤勞上進的孩子,父母就不能每天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等等。

如果父母不懂得自修,不注重自身的行為,還會導致另一個極端。很多時候,家長身上的某些特質(如行為、習慣等),家長越不接納,孩子越容易習得。

比如,父親喜歡打牌,母親特別討厭打牌。如果母親經常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長大了千萬別像你爸一樣嗜賭成性”,普遍的情況是,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成為賭徒,因為母親一直在進行負強化。

再比如,如果母親不能接納自己的婚姻,感覺自己太辛苦,因而常常囑咐女兒“你長大后千萬別像媽媽這樣累”。那么,這樣的女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像母親一樣對婚姻充滿抱怨。

這樣看來,家庭教育是否能成功多半取決于父母。父母通過不斷的努力,解除內心不斷向不同方向拉扯自己的互相矛盾的鉤子,消除內心的沖突,真正與自己和解,而不是把自己的問題代際傳遞給兒女,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弋阳县| 临泽县| 安溪县| 分宜县| 乃东县| 东安县| 行唐县| 牟定县| 台前县| 延吉市| 郁南县| 泰安市| 灌阳县| 库伦旗| 海盐县| 华蓥市| 大城县| 北川| 涞源县| 尼勒克县| 高台县| 临桂县| 科技| 余江县| 大关县| 龙胜| 吉安市| 白朗县| 双鸭山市| 吴堡县| 子洲县| 长葛市| 永春县| 十堰市| 上杭县| 平果县| 海原县| 老河口市| 资溪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