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

陳鼓應

我的哲學研究進路,從西哲到中哲,由莊入老,一放一收,道家哲學使我徜徉其中幾十年,深受其益。我也因此寫了一系列研究老莊哲學的著作。在幾十年的道家哲學研究過程中,我結識了不少同道。令我尤其難忘的,是在自己成長、漂泊與求索的歷程中,諸多師長、友朋與年輕才俊給予我的幫助。這也讓我意識到學緣的可貴。我在1992年創辦的《道家文化研究》輯刊,主編至今,團結了海內外眾多學友。我始終相信,“獨學”與“眾樂”可以相得益彰,學術發展需要大家協力同心。

老友劉笑敢教授即是道緣中人。1984年,我甫一回國,就結識了正在研究道家的笑敢。后來笑敢博士畢業,我參加了他的論文答辯會。他的博士論文《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后來成書出版。書中指出,《莊子》內七篇有“道”“德”“命”“精”“神”五個單純詞,并未構成“道德”“性命”“精神”這三個復合詞,而這三個復合詞卻在外雜篇出現了三十六次,由此證明外雜篇晚于內篇。這一發現也可以在其他早期古籍中得到驗證,在《論語》《墨子》《老子》《孟子》中都沒有“道德”“性命”“精神”這些復合詞,而這三個復合詞在稍晚的《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中就都出現了。可見,這三個復合詞的形成有時代的痕跡。笑敢的這部論文,條理清晰,論證有力。

笑敢后來由莊入老,對《道德經》進行研究,埋首十年,出版了《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這部巨著。該書逐章逐句對照比較郭店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唐代傅奕本、河上公本以及王弼本,發現古本在流傳中一方面出現了很多的版本歧變的現象,同時也出現了明顯的版本趨同的現象。這些梳理與發現對于研究《老子》版本的演變,把握老學發展的脈絡有重要意義。另外,笑敢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創辦并且主編了《中國哲學與文化》輯刊,對于中國哲學文化的研究與發揚作了努力。我個人亦在其中發表了《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一文(第5期)。

笑敢和我一樣,都是由莊入老。相似的問學經歷自然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也讓我對笑敢的事業格外樂觀其成。這些年來,我與笑敢同在道家哲學領域進行研究,聲氣同通,常有會面交流的機會。

近來展讀笑敢新著《〈道德經〉智慧100講》。這是笑敢在100講老子哲學的系列普及講座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著作。笑敢的普及工作是建立在他長期精研老子哲學的豐碩成果之上的。開篇寄語“悲憫天下萬物,照亮曲折人生”,道出了老子的真精神。老子對于世間萬物確有非常深沉的愛和悲憫的情懷。

這便不能不說到對于老子其人其書的研究。老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一如尊稱孔丘為孔子、墨翟為墨子(“子”為先生之義)。司馬遷說老子“姓李氏,名耳”。根據高亨先生考訂,春秋年間其實并無“李”姓,但有“老”姓,后以音同變為“李”。而“耳”“聃”字義相近,故稱作“耳”。總之,“老聃”被尊稱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屢見,毋庸置疑。

老子是陳國人,后陳被楚滅,故稱楚人。“楚苦縣厲鄉”,即后來的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孔子之所嚴事者,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孔子分別問學于老子與老萊子,兩者都有著作傳世,著書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書上下篇”,“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可見老子和老萊子并非一人。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年長二十歲。《史記》記載“孔子問禮于老子”之事,當屬史實。先秦典籍如《莊子》《呂氏春秋》及《禮記·曾子問》等都提及此事。當代學者邢義田教授著有《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一書,更是在文獻以外,為這一史事提供了大量文物(圖像)佐證。

關于《道德經》一書的寫作年代也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對此,笑敢則有獨辟蹊徑的論證。他發現,《道德經》一書中的韻文格式和修辭手法都和早期的《詩經》風格一致,與戰國后期的《楚辭》明顯不同。比如《詩經》和《道德經》多用整齊的四字句,而《楚辭》多用六字句和七字句;又如,《詩經》和《道德經》都是密韻,并多用回環、頂真、疊韻、倒字換韻等形式,而這些韻式在《楚辭》中是幾乎沒有的。顯然,相信《道德經》是《詩經》風格尚有廣泛影響的較早時的產物有著更多歷史的、文獻的、詩學的證據,而相反的觀點主要來自懷疑,很難找到實在的證據。

笑敢此書圍繞四大議題展開——“道”“自然”“無為”“正反觀”。這四個方面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關鍵議題。

關于什么是“道”,書中展開了細致的講解,指出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和總根據”,“道”生成萬物并且扶助、保護和滋養萬物。對于“道”的主要特點,笑敢總結:“道”既是有,也是無;“道”超越感官經驗;“道”貫通于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世界;“道”本身代表一種趨勢。這些觀點,笑敢皆依據文本而來,從性質、特點、功用各方面展開探討,結合現實事例進行闡發,使不可道之“道”有了概念的輪廓。這對于讀者進入老子的哲學世界無疑很有幫助。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關于“自然”的議題,笑敢近年來用心頗深。他在本書中強調,“道本身作為宇宙起源和根據,不能直接告訴我們什么對我們的人生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直接領會、實踐的原則和價值,就是自然”。所謂“自然”,“它代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道法自然”一語將“自然”一詞,即自然而然的狀態提高到了最高理想、最高價值或者最高原則的地位。笑敢指出“‘自然’的原則強調動因的內在性,這就要求將外在作用變成間接的、輔助的功能”,“老子主張自然而然的和諧、平靜、均衡與有序,反對社會管理者以自己的意志、欲望,以及強制性的手段來破壞這種秩序”。

關于老子所說的“無為”,笑敢認為“無為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和保障自然之秩序與和諧,和自然相比,無為并不是最后目的,而只能是手段”。這樣,他清楚地指出了“無為”的前提和范圍,作了相應的設定。由此再來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就容易得多了。

至于書中對于“正反觀”的講解,頗讓我會心。笑敢指出,《道德經》里有很多成對出現的、構成正反兩面的概念,既有關于具體事物的,也有關于價值判斷的,還有關于現實人事的。笑敢認為,老子格外注意這些彼此對立、互為正反的概念,重點突出了四個命題:正反相依、正反互轉、正反相彰、以反求正。笑敢將這四個命題拈出,對于讀者理解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幫助。

過去幾十年間,由于時勢,也因為心性,我個人的學術工作主要圍繞道家哲學研究展開。但越到晚年,我越發現“儒道會通”的不可或缺。以我個人而言,我的祖先崇拜、鄉土意識與家國情懷中就都有儒家的精神底色。而近年重讀《論語》,也讓我倍感親切。由這樣的生活經驗,便讓我想到一個學術課題:對于儒道這兩種中國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哲學流派,過去我們的研究更多凸顯的是他們的差異,但現在也許到了重新審視他們互相“會通”的一面的時候了。《道家哲學研究》的最新一輯(第34期)是“儒道會通”專號,就寄寓了這樣的期待。

近年我曾經多次就“孔老對話”發表學術演講。在我看來,老子與孔子作為同時代人,共同背負古代文明的歷史抱負。他們有許多“不同而和”的方面,比如都主張“民為邦本”。老子說“以百姓心為心”,孔子也強調“修己以安百姓”。他們的差異是建立在這些共同的歷史抱負上的。“儒道會通”成就了諸子“百家爭鳴”,洋溢著開放與包容的時代精神。

2022年11月6日

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哲學系研究室

上架時間:2024-07-10 16:45:1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天津市| 黎城县| 丰台区| 桐城市| 郸城县| 胶州市| 舞阳县| 襄城县| 盐城市| 漳浦县| 宜兴市| 阳高县| 博野县| 略阳县| 洪雅县| 沽源县| 攀枝花市| 岗巴县| 双流县| 平江县| 调兵山市| 合水县| 团风县| 绥棱县| 石景山区| 邵东县| 永吉县| 襄樊市| 叙永县| 南郑县| 浙江省| 越西县| 广灵县| 南京市| 汉中市| 进贤县| 宣汉县| 安龙县| 横山县|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