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編輯說明
商鞅是戰國時政治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孝公六年(前356年,一說在秦孝公三年)任左庶長,實行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與墾荒,生產粟帛多者可免徭役;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經》作為法律,推行連坐法。十二年,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進一步變法:合并鄉邑為三十一縣(一說四十一縣);廢除井田制,準許土地買賣;創立按丁男征賦辦法,規定一戶有兩丁男者必須分居,否則加倍征賦;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商鞅的主要變法思想集中收錄在《商君書》中。《商君書》亦稱《商君》或《商子》,是商鞅及其后學著作的合編。《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其中十六章、二十一章已亡佚。書中敘述商鞅變法主張,提出信賞必罰的法治要求,主張從法律上保護土地私有權,而把統治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此外,對于法的起源、本質、作用等,也有所論列。
《商君書》文字雖然并不多,但是文筆古奧,在閱讀過程中難免遇到一定障礙,又加上歷經多次流傳,脫文、錯簡現象嚴重。本書以《四部叢刊初編》本《商子》為底本,參照多個版本,力圖做到無誤。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