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心理
最新章節
- 第89章 附錄 親子心理測試
- 第88章 小學生活vs幼兒園生活
- 第87章 孩子住宿or不住宿幼兒園?
- 第86章 讓孩子在互助氛圍中成長
- 第85章 如何不再“押送”孩子入園
- 第84章 這樣挖掘孩子的潛能就對了
第1章 序 感知成長的奇跡
小外孫還有16天就過第一個生日了,這一天,我的小外孫竟然會自己走路了。他邁開兩條小腿,兩只小腳踱著,走出去老遠老遠——沒有搖搖晃晃,更沒有趔趔趄趄,真是一步一個腳印。
一個多月前,小外孫就可以讓人領著邁步了。從那時起,全家尤其是孩子姥姥就盼著他早一天可以自己走路。她時常說起誰家的孩子是13個月會走的,誰家的孩子是12個月會走的,誰家的孩子是11個月會走的,誰家的孩子10個月就會走了……于是一有機會,孩子姥姥就讓小外孫學走路。她把小外孫放在地上,然后離開兩步遠逗引他:“來,過來,走過來。”可是,小外孫似乎并不給姥姥面子,還是站在那里伸出小手“啊啊”地要人領。幾天下來,訓練基本沒有什么成效。既然達不到目的,孩子姥姥也就放下了所謂的訓練。不想就在那一天,小外孫卻突然自己就會走路了,這對全家人來說堪稱一個“奇跡”。
興奮之余,我忽然想到:為什么訓練不見成效,訓練擱置了,“奇跡”卻突然降臨了?
細細想來,這個“奇跡”并不奇,也不突然,這只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自然過程。“奇跡”發生之前,是準備的過程、蓄勢的過程、積累的過程、儲備能量的過程、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所謂突發的“奇跡”,不過是這個過程發展到了質變階段的一種表現,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
心理學家早就有過實驗。研究者把幼兒分為兩組,一組提前訓練爬行,一組不做訓練。訓練組似乎早兩天學會了爬行,可是沒幾天不訓練組也學會了爬行,而且很快就趕上了訓練組。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自然成熟”。看來,孩子的發展許多時候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所謂奇跡也是一種自然成熟的結果。
一家雜志曾經就心理健康問題對我進行專訪,讓我談幾句對家長的建議。我說道,我們的很多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在想方設法地訓練孩子。可訓練來訓練去,到頭來訓成“神童”的還是沒幾個。這是因為,不顧自然法則,違反發展規律,急功近利,心急火燎,不但無效,反而會有害——害得大多數孩子仿佛都成了“輸家”。
就人的發展來說,制約的因素太多,發展的速度、發展的水平、發展的趨向更是千差萬別。這千差萬別之中,絕大多數孩子都屬于常態的發展,快點慢點,高點低點,又有什么輸贏可分?
只要順其自然,順應人的成長規律,順應每個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就會得到應有的發展,每個孩子就都是人生的贏家,每個孩子身上就都會出現成長的奇跡。
一句話,成長奇跡出自然,順其自然是家教的根本法則。
所謂順其自然,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順應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階段確實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不論是在智力因素發展上,還是在非智力因素發展上,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孩子一生的發展水平。由此說來,順應幼兒的心理年齡特征,順應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那么,孩子在幼兒階段有哪些心理特點?家長該采取哪些養育對策?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你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孩子有了消極情緒怎么辦?
孩子被同伴打了怎么辦?
孩子被老人溺愛怎么辦?
孩子不喜歡學習怎么辦?
教育孩子錯過關鍵期怎么辦?
幼小銜接,父母應該怎么辦?
……
這些,都是家長們迫切關注的,也正是本書要告訴讀者的。
本書精選了90個最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故事,結合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熱點,處處剖析家長在幼兒家教過程中的心靈困惑,時時記錄家長在家教中的心路歷程,通過家長自述、心理解析及專家建議的模式,呈現真實場景,為家長量身定制了應對策略。90個典型家庭教育問題都有解決方案,家長看完目錄就能對號入座,直接尋找心理解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既節約時間又能高效解決問題。同時,本書增加了互動性設計,家長通過心理測試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思考如何科學地讀懂孩子的心理秘密。
為了幫家長朋友更好地陪孩子健康成長,本書中有問題,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讀性;書中有解析,有探究,講究科學性;書中有建議,有方法,有對策,突出實用性;用權威、專業、有效的指引方法分享教育智慧,帶家長走出教育誤區。
雖然我做了最大努力,但是書中還難免會有不足。如果能夠得到讀者的指點,便是我的幸運了。歡迎讀者朋友與我交流。
馬志國
戊戌夏月于空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