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6章 停更通知
- 第55章 造殺孽天命不改,扶人心社稷尚存(終)
- 第54章 造殺孽天命不改,扶人心社稷尚存(下)
- 第53章 造殺孽天命不改,扶人心社稷尚存(中)
- 第52章 造殺孽天命不改,扶人心社稷尚存(上)
- 第51章 出精兵百里破敵,困李巖初揚圣明(終)
第1章 序章:五龍重生平寰宇,六皇同朝開太平
話說大元末年,淮左布衣朱元璋興義兵,北伐蒙古,將元朝文武趕到漠北草原,又改元洪武,登基稱帝。
時值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文繼位,改元建文。
然其繼位之后,不尊祖制,力行削藩,以罪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大變之下,燕王朱棣借機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繼洪武年號,又改元稱帝。
朱棣登基之后,行削藩、設內閣、建東廠,疏運河。
五次征蒙古、平定安南;設哈密衛、下西洋,修《永樂大典》。
史稱永樂大帝,位居歷代太宗之貳。
......
永樂十二年三月,京師西直門外。
是日,北京城外大風正盛、黃沙漫天,置于艷陽高照、天高氣窮。
所謂惶惶乎天地變色、巍巍哉萬物變幻而已。
漫天風沙之中,明軍中軍大帳之內。
大明永樂皇帝輕啟雙目,環顧四周,正見帳內燭火微明,案桌上雜亂不堪,擺滿了漠北輿圖。
想必是昨日夜里商討進軍路線遲睡了些,故而未曾來得及收拾干凈。
朱棣輕輕搖了搖頭,自靖難功成以后,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噩夢之中,加之皇帝這個行當,工作壓力著實是大了些。
朱棣頭疼腦熱之下,又閉上了眼睛,準備再養神片刻。
正當朱棣閉目養神之時,貼身太監馬云聽到帳內有動靜,于是幾步來至其身前,輕聲喚道:“皇爺醒了?”
朱棣睜開了雙眼,輕聲問道:“三大營集結完畢了?”
馬云一邊拿起披風披在朱棣身上,一邊說道:“回皇爺話,三大營已經集結完畢,漢王、趙王、皇太孫也已到了。”
朱棣聽到此言,稍稍揉了揉頭,就站起了身來。
馬云看得心疼,趕緊說道:“皇爺這幾年著實過于勞累了。”
朱棣卻是輕輕搖頭,徐徐說道:“瓦剌擾我大明邊疆,不把他們打回老家,邊疆的大明子民就不得安寧,此次朕除卻集結了三大營之外,更是調集十五萬農夫,便是要一舉蕩平瓦剌。”
馬云看得朱棣激昂模樣,心中也起了崇拜之情,這等英武天子,又怎能不讓人心生向往呢?
馬云心中想著,又拿來了朱棣盔甲。
這頭盔乃是鑲金蘭扎體龍紋盔,盔身玄色,上書蘭札體梵文,緣用鎏金描四只五爪金龍紋路。(這個頭盔現在還在馬未都手上,也有說不是的。)
至于那鎧甲,則是上書金龍文,略以袞服為章。肩繡日、月、龍金花圖案,背紋星辰、山純色圖紋,衣袖上染火、華蟲、宗彝各三。
馬云一一為朱棣穿戴整齊,這才陪著朱棣走出了大帳。
朱棣一出大帳,自然就有內侍牽來馬匹。朱棣接過韁繩,隨即翻身上馬。
此刻明軍之內,朱棣衣著華甲,身騎烈馬,跨天子劍,緩步行于中軍,端是威武不凡,好一副馬上天子做派。
至于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好圣孫朱瞻基,早已候在了大帳之外,見得陛下出來,齊聲說道:“見過父皇。”
朱棣卻不搭理這三人,只是滿面嚴肅,輕輕揮動馬鞭,正行步之中。
朱高煦等人自是立馬跟上,此刻也是一臉興奮,對朱棣說道:“父皇,此次北伐,定要叫那瓦剌賊子俯首待降。”
朱棣輕哼一聲,回望朱高煦一眼,說道:“瓦剌屢屢犯我邊疆,若是如此容易,那便好了。”
朱高煦聽得此言,稍有憤懣之色,但終究不敢回話,只好悄聲不語。
身后朱瞻基見狀,卻是一笑,亦不多說。
正當四人走在中軍之時,朱棣忽地回頭,問道:“軍需糧草可已備齊?神機營彈藥可是齊備?三千營戰馬有無懈怠?”
朱棣幾聲問話出來,朱高煦幾人哪里敢懈怠,趕緊說道:“啟稟父皇,三軍齊備,四方糧草已到,只待父皇一聲令下,即日便能出發。”
朱棣看到朱高煦對答如流,也就滿意的點了點頭,又回頭望向英國公張輔,問道:“三千營中,馬匹如何?”
張輔正是昔日靖難功臣張玉之子,聽得陛下詢問,也是一笑,答道:“啟稟陛下,我三千營馬肥刀鋒,就待陛下一聲令下。”
朱棣聽得此言,又回頭望去,正見三千營騎兵緊隨其后。
這三千營乃是昔日寧王手下,皆由蒙古降卒之中能征善戰之輩組成。這些蒙古大漢此次追隨皇帝親征,自是昂首挺胸,各持狼牙棒,顯得威武無比。
只見滿天風沙之下,三千營中,龍旗、寶纛、勇字旗皆是飄揚不絕。
待到朱棣走出中軍大營之后,營外三軍早已準備完善,只待天子檢閱。
其中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青領左、右掖,各自整戈待戰。
朱棣再向外界看去,只見五千神機營士卒各自手持火銃,在安遠侯劉升率領之下,部署于三軍之外。
正當朱棣來至大營之外時,那營內十萬大軍見得中軍龍旗,也是興奮至極,當下各揚刀槍劍戟,三呼萬歲。
這十萬中軍,乃是昔日朱棣起兵靖難時的老班底,自然軍威雄壯。
故而齊聲吶喊之下,聲音宛如山崩海嘯一般,高震云霄、直達天際。
朱棣卻是身騎烈馬,緩步行走于三軍之間,又環顧四周,見得漢家男兒英武樣貌,自是圣心大悅,當即拔劍而出,直指蒼穹,高聲呼道:“拔刀!”
十萬明軍正當盛時,當即拔刀而出,只聽刀鞘鳳鳴,頗憾人心。
朱棣高聲呼道:“明軍威武!”
十萬明軍聽得陛下之言,又齊聲呼應,道:“陛下威武!”
朱棣緩步行走于軍陣之中,是時擂鼓齊鳴,萬軍齊動,自是威武不凡。
朱棣見得此貌,當即劍指北方,再啟圣言,道:“出發!”
正當朱棣此言作罷,忽地天地變色,只見烏云蓋空,剎那間天無明色,轉眼一看已是昏暗一片。
朱棣大驚失色之下,急環顧四周,正見明軍士卒皆是面面相覷,恐懼于天地之威。
朱棣又轉頭看向姚廣孝,此人本為僧人,后來追隨燕王時的朱棣,主持大慶壽寺,待到朱棣得登大統之后,又得封太子少師,后世稱之“黑衣宰相”是也。
永樂五年,朱棣命姚廣孝教導皇長孫朱瞻基,故而此次北伐,姚廣孝亦是隨軍出發。
姚廣孝此時正緊盯天色,面懷嚴肅,久久不言。
朱棣問道:“少師,不知這天象為何大變?”
姚廣孝頗為精通天象之術,略加思考,方才說道:“這天象乃是社稷大變、江山混亂、亡國之象。”
朱高煦聽得姚廣孝此言,卻是哈哈大笑,說道:“父皇靖難功成、平定山河,打得蒙古諸部毫無招架之力,如今天下太平,又怎會有亡國之象?少師還是再看一番。”
朱棣也是眉頭微皺,說道:“還請少師再看。”
姚廣孝也是覺得天象變得蹊蹺,當即又仰頭觀天,正當此時,雷霆頓閃,直掛蒼穹。
烏云蔽日之下,雷霆再閃,竟是宛如雨下,劈在當空,經久不絕。
姚廣孝頓時大驚失色,急說道:“不是亡國之象!而是天地大變,社稷轉瞬而亡!”
姚廣孝此言作罷,還不等眾人反應,天色再變,昏暗天空之下,竟是有一道霞光破空而出,照耀在這十萬大軍之中。
正當眾人迷惘之際,這十余萬大軍竟是憑空消失,不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