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斗轉星河天地變,跨逆時空真龍顯
- 明末重生:大明皇帝天團
- 擺爛小書童
- 2082字
- 2023-09-04 13:18:42
朱棣聽到姚廣孝呼喊,這才放下手中鳥銃,回頭問道:“你們是誰?因何反叛?又是因何緣故圍了北平?”
李正聽到朱棣詢問,卻是一愣,問道:“北平是啥?這不是京師嗎?”
原來這個李正,起于微末,大字都不識幾個,更別說京師的歷史了。
朱棣聽到李正此言,也是一愣,口中喃喃說道:“京師?”心中還想道:朕雖然意圖遷都北平,但還沒遷啊?北平何時成了京師?
朱棣經過片刻思考,又想起自己恐怕是穿越了時空,也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而是問道:“當今是哪個天子在位?距離永樂年間多少時日?”
那李正聽到朱棣如此詢問,心中更是懵了,這黑衣和尚不是稱呼這人為陛下嗎?又為何問自己當今天子是誰?
至于永樂年號,李正就更不知道了,所以一時之間,愣在當場,不知該如何作答。
李正如此做派,卻讓朱高煦等人以為這人是條漢子,頗有些寧死不降的意思,朱瞻基等人倒還罷了,那朱高煦一代莽夫,豈能受這個鳥氣?
于是朱高煦拿起刀鞘對著李正頭顱就是一下。
李正吃痛之下,高聲喊道:“大人饒命,小的實在不知道啥永樂皇帝啊,只知道當今天子乃是崇禎皇帝。”
朱棣聽得“崇禎二字”,暗暗作想一番,終究是摸不著頭腦,只好作罷。
其余朱高煦眾人也是面面相覷,不知道這“崇禎”到底是何年月。
只有姚廣孝眉頭微皺,又再問道:“爾等叛軍如今占了大明多少省府?”
李正雖是文盲,但終究是闖軍首領之一,自然是聰慧無比。
僅憑姚廣孝這句話一出,便立即確定了這幫人不是來至當世,至少不是來至北方,要知道闖王大名,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曉?
李正眼球微轉,轉瞬間便有了辦法,于是說道:“你們該不是官軍,倒是哪里的義軍?為何打著官軍旗號?我大順永昌皇帝占得三省之地有余,只消進了這順天,搶了那朱家皇帝皇位,這天下便換了江山,你們何不早早投降,我是乃大順永昌皇帝內侄,自能引薦一二。”
李正這番滔滔不絕之言,看得朱棣兩眼發直,雖然還不知曉到底距離永樂朝過去了多少時日,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還是朱家子孫做著天子。
只是后世子孫實在不爭氣,這才丟了三省之地,這北方恐怕已經淪陷了個大半了吧,也難怪這些叛軍可以包圍京師。
朱棣正在暗想之時,那朱高煦卻聽得厭煩,當即又以刀鞘擊打李正頭顱。
李正頭顱受擊之下,又回頭以幽怨的眼神看著這個彪形大漢,委屈地問道:“大人因何緣故打我?”
朱高煦見得李正模樣,不由得覺得好笑,心道:倒是不知到了最后究竟是我還是大哥做了天子,這城內皇帝,被這幫泥腿子逼到這個程度,若真是大哥子孫,父皇大怒之下,自己怕還有爭奪皇位之機遇。
朱棣卻是稍稍揮手,打斷朱高煦,又對李正說道:“你們還有多少兵馬?如今都在何處?”
那李正聽得朱棣問話,還以為是這老頭有了投效大順永昌皇帝之心,于是也咧嘴一笑,說道:“我大順永昌皇帝麾下猛將如云、勇士如雨,如今已有帶甲之人,兩百萬有余。”
李正此言一出,眾人都被嚇得一愣,唯有朱棣哈哈大笑。
朱高煦看得朱棣如此模樣,也是問道:“父皇因何發笑?”
朱棣卻是連連擺手,說道:“朕出生之時,正值元末亂世,時值紛亂,群雄并起,個個都說自己有百萬大軍,如今聽得此言,難忍笑意而已。”
那李正聽得朱棣瞧不起他,也是大怒,又說道:“這京師之外,便有我大順幾十萬大軍,你還不早早將我放了,等到我家皇帝發兵,你才知道后悔莫及!”
李正此言一出,頗有幾分流氓模樣,朱棣頓時再沒了耐心,一直以來,自己作為老流氓,從來只有自己欺負人,什么時候還被人欺負過?
朱棣想到在這個人口中也問不出什么了,也就輕輕揮手,說道:“斬了。”
那李正聽得這般言語,也是目瞪口呆,要說被官兵俘虜,這是闖軍之中大部分人都有的經歷。
但每次被俘,官軍都是好生招待,甚至又讓闖軍將領帶兵遣將,哪里會一抓到就給殺了的?
正當李正發愣之時,朱高煦卻是嘴角一挑,當即猛揮彎刀,竟是將這李正削首于當場。
人頭滾落地面之時,李正甚至還保持著不可思議之神色。
朱高煦斬了李正頭顱,也是一笑,說道:“在父皇面前大放厥詞,誰給你的膽?”
朱高煦殺人殺得果斷,周圍諸將皆未當一回事,仿佛這種情景已經司空見慣。
姚廣孝卻是眉頭微皺,說道:“陛下,如今敵情不明,吾等還是先避其鋒芒,退回北平,待了解清楚之后,再戰不遲。”
朱棣聽到姚廣孝這般言語,卻是哈哈大笑,說道:“朕避他鋒芒?從來只有敵人避朕鋒芒!”
朱棣這般豪情狀語,直讓姚廣孝連連皺眉。
其余諸將卻是哈哈大笑,并不將這些草臺班子放在眼中。
朱棣看到姚廣孝還心存疑慮,于是說道:“少師定是見了這炮和火銃,加之不知道那叛軍還有多少,但朕早年追隨父皇,南征北戰,對于這些所謂義軍,自是了解甚深,從這些人軍容軍紀來看,定是流寇無疑,只需三千營一番沖擊,自然不戰而潰。”
朱棣所言,姚廣孝自然也是知道的,雖然還想穩妥行事,但終究勸說不動陛下,只好點頭,表示同意。
是時,安國公張輔又上前一步,說道:“少師無需多想,陛下之所以意欲留在此處,想必還有這些炮、火銃的原因,這些火炮,射程之遠、威力之大,只需細細算來,便知道即使入城之后,還是難以抵擋這些火炮,既然如此,何不留在此處,占了這個炮陣,我軍自然立于不敗之地。”
姚廣孝終究只是文臣,對于軍陣之事,自然不如張輔等人,如今聽得此言,也是連連點頭,表示其說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