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者序
提到精神分析學說,人們最初想到的就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無疑,他所提出的精神動力學說、潛意識理論,對現在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仍然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霍妮是20世紀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以她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學派挑戰了經典精神分析“泛性論”為動力的生物主義,認為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行為有著重大的影響,把精神分析理論從生物本能說中脫離出來,加入社會文化的思考維度。
霍妮的研究,對精神分析的發展意義深遠,正如同奧本多夫(Oberndorf)所言的:“由于霍妮之死,精神分析界從此喪失了一位杰出、有力而自主的角色……‘時間’最后將會證明霍妮的學說在精神分析治療上所具有的價值。她那種負責而柔和的性格,將永遠銘刻在她的學生、同事及友人心目中。”
《神經癥與人的成長》是霍妮晚期的作品,書中的理論體系是相對完整的。她認同童年時期對個體人格發展的重要性,但不強調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學說,而是認為,童年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
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包含了一整套的“既定潛能”,當成長的環境是充滿愛意的、溫情的,這套“既定潛能”會被激發出來,得到健康的發展。而當成長環境中缺失愛,充滿指責與懷疑,孩子的成長會偏離真實自我的發展道路,而將能量投入到理想化自我的實現上,這不僅導致自身能量的巨大浪費,而且也會讓孩子越來越偏離真實的自我。當理想化自我“越長越大”,也會帶來一系列神經癥困擾,進而影響到生活、感情和工作。
而神經癥困擾的來源,則是基于我們內心的基本沖突。如理想化自我和真實自我的沖突、個體與他人的沖突。
針對各類沖突,霍妮提出了我們慣常的三種應對模式:擴張型(expansive type)、自謙型(self——effacing type)、放棄型(resigned type)。而霍妮認為,這三種應對方式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書中她討論了每種類型的表現,以及當它占據主導地位時,所顯現出來的具體特征。
在這里我想強調一點的是,書中所提到的“神經癥”并不是一個診斷學意義上的概念。實際上每個正常人都有神經癥的部分,或嚴重或輕微,所以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通過克服自身的神經癥的部分,走向真實的自我。
由此我想到,《無問西東》中梅貽琦校長對于真實的描述:“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只有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內在沖突,從而收獲內心的和諧與完整。
所以,本書不僅適合專業人士閱讀,同樣也適用于大眾的自我覺察與成長。
我很榮幸能有這樣的機會,與霍妮靜靜地相處幾個月。由于早期精神分析的著作本就相對不易理解,而拉丁語系又習慣用很長的復合句來表達。所以為了在文字上更便于理解,翻譯過程中我在一些地方做了語言的調整,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了斷句和調整語序的處理。
這本書問世了半個多世紀依然經久不衰,而人類已經從后工業時代進入到信息時代。圍繞著神經癥、病態人格與成長的話題從未停止。社會的變化已經遠遠超越人類可以承受的程度,戰爭卻依然未曾離我們遠去。在這個盛產焦慮的社會,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人們更多關于自身及這個時代的思考。
愿每個人都擁有平和、自信及幸福的一生。
鄒一祎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