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代序毛澤東早年的道路(1)

本書的任務是以盡可能搜集到的資料,來敘述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以及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后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動。時間的跨度是從毛澤東17歲以前在韶山的歲月開始,直到1923年春前往上海黨中央工作為止,也即是毛澤東30歲以前特別是20歲到30歲這關鍵的10年時間。一個人在30歲以前可說是青年時期,即從人的整個一生來說,一般還未進入成熟時期。可是青年毛澤東是比較早熟的,這同時代和環境有關,更同他本人的好學儲能和刻苦鍛煉有關。毛澤東偉大的一生,是從他不同凡響的青年時期開始的。現在我們就此再作一個簡要的回顧:這個歷史巨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的偉大成功和晚年錯誤也不是偶然的。

毛澤東的童年和少年即17歲以前,是在他的家鄉湖南湘潭韶山農村中度過的。他家祖輩務農,父親是一個識字不多、精明能干、亦農亦商的富農,只希望兒子稍識文墨繼承家業。因此,毛澤東自幼的身份是小學生兼小長工或小長工兼小學生。耕田與讀書,他更好讀書,前后6年私塾,四書、《左傳》等能背誦如流。雖說這些經書枯燥難懂,其實自幼熟讀就近似電腦的軟件存儲,成年后自便于應用;何況經過6年師范,老師指點和自己鉆研,對之作了進一步的消化。這些孔夫子的書,顯然幫助了他后來的“古為今用”(這從5卷《毛澤東選集》中可以證實)。經書難懂,他最愛讀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些民間流傳的小說,熟記其中的人物故事,傾心于造反的下層英雄。同時《綱鑒易知錄》這類通俗歷史讀本,則逐漸培養了他“鑒古知今”的歷史嗜好。“小長工”讀書認真,勞動也是認真的,犁、耙、栽、割,樣樣都在行,而且跟人爭勝,搶干重活,13歲就在田地里當一個整勞力使喚。這樣,自幼養成山區農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畏艱難,就靠雙手。母親的慈祥和樂于助人,更影響兒子同情貧弱、兼愛眾生。同農民的這種天然關系,促使他一生了解農民、尊重農民,不失農民本色。好讀書不僅培養了他的記憶力,也提高了他的領悟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幼善于思考,養成一種自解疑難的習慣。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中,怎么沒有農民當主人公呢?納悶兒了兩年他才想通:原來文官武將不必耕田,是農民養活了統治他們的統治者。《盛世危言》這本書使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以及“中體西用”的改良主張,于是他開始憂慮國家的現狀和前途,以至30年后,還能向斯諾講述這本書的大要。辛亥前夕因旱災引起的長沙饑民暴動,遭到官府鎮壓,這個事件也使他難以忘懷,決定了他的人生取向:站在受苦受難人民的一邊。

父親的專制和刻薄,塾師的體罰和不講理,使得這個從不愿受約束的少年養成特別倔犟而好自行其是的性格,在家中有過“忤逆不孝”的抗爭,在學塾有過“不服管教”的行為。由于以強抗頑、據理辯駁,他總得到勝利。看來,從勞動到說理,他都是從不服輸且好勝到底的。生活中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媳婦;人生道路上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職業——到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經過親友的幫助(他們看重這個可造之材),他終于離家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這可說是毛澤東一生的第一個轉折:1910年秋,17歲時,他離開了束縛身心的家庭和閉塞的山村,來到當年的一個新式學堂。他在這個學堂雖然只讀了半年,但初次打開了眼界,接觸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由此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尤其喜讀《新民叢報》,深受梁氏《新民說》的影響:“欲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這種必先“變化民質”的思想,同五四時期的“改造國民性”是一脈相通的。他還師法急切銳利、常帶感情的梁氏新文體,寫得一手好文章,獲得老師“氣宇非凡”的贊賞。但這個學堂仍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望,他急于想到省會長沙這個新天地去。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不滿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由此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道路。

同不能忘記廣東一樣,中國近代史不能忘記湖南這個地方。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都出自廣東,林則徐、洪秀全也同廣東有關。譚嗣同、唐才常、黃興和陳天華都出自湖南,從王船山到譚嗣同,“趨時而更新”,“因時而變法”,經世致用,棄舊創新,形成所謂“湘學”實學學風,影響至大。湖南還出了個曾國藩,“保衛名教,收拾洪楊”,傳教與事功集于一身,所謂“中興名臣,一代儒宗”。不論其人如何滿手鮮血,如何“忠誠的虛偽”,列在他名下的“湘學”,標榜“禹墨為本,周孔為用”、“貴誠蔑浮”,崇尚艱辛勤儉,影響也極大。他也師承王船山,并刊刻傳播《船山遺書》。兩種政治方向截然相反的“湘學”傳統,錯綜復雜結為一體。當年不僅一般青年學子,即使志士仁人也方向不辨、主次不分。從梁啟超、楊昌濟到陳獨秀、毛澤東都佩服過曾國藩。這種歷史現象也說明,歷史人物的評價甚為復雜;反面中有正面,正面中有反面;非中有是,是中有非,其主次、輕重就看如何歷史地、辯證地對待。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南就是這樣一個新舊斗爭特別劇烈而復雜的地方。譚嗣同、梁啟超等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時,湖南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個省。唐才常自立軍失敗,時務學堂學生被殺害的達200多人。清末留日學生和同盟會會員也數湖南人最多。黃興被稱為“革命的實行家”,他領導了黃花崗起義,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義是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為依托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當年被世人稱道的“湖南人精神”,有其深遠影響。

正是在黃花崗起義時節,毛澤東到了長沙。這個有志于學的鄉下青年,立即投入學生的火熱斗爭之中,在學校發表政見,剪辮明志。武昌起義時,他馬上投筆從戎,正式參軍當兵,過了半年軍營生活。這件事說明,革命形勢到來時,革命與求學兩事相較,前者對他是第一位的。他雖然還看不清辛亥革命實際失敗的原因(到辦《湘江評論》時就清楚了),卻覺得自己在軍營中已無事可做,于是轉而繼續求學。他是一個我行我素、不受束縛的人,雖然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是舊社會頭等進身之階),很被學校當局欣賞,他還是從那呆板的課堂生活中退出來,跑到圖書館狼吞虎咽了半年,讀自己愛讀之書。讀書是他一生最大嗜好。這時,嚴復譯的名著特別是《天演論》,以及其他西方書籍包括世界地圖,使他進一步打開了眼界,不僅思考中國的問題,也思考世界的問題。從這些書籍中他受到近代啟蒙教育,接受了進化論思想,認為必須以斗爭、進化、自強、自立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和對待萬事萬物包括個人;認為中國要救亡圖存,只有“早日變計”,“力今以勝古”。他自己回憶說,“這是我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

1913年春,由于經濟不能獨立,已經快20歲的毛澤東只能違背心愿進了供膳宿的湖南第一師范,在這個學校勉強讀了5年半,于1918年畢業。從1915年到1918年,正是世界和中國大動亂的年代,湖南長期成為南北軍閥拉鋸的戰場,課堂也是不平靜的。他利用這個學校,專心于自己喜好的社會科學(不好自然科學),從國學(經典古籍)、詩文、歷史、地理到哲學、倫理學,尤好哲學,中外古今或涉獵、或專攻、或全書抄錄。還天天讀報(這也是他一生的習慣),關注時事。總之,一心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會的道路。他以此為己任,努力將自己塑造好;從學識、思想、能力到身體,力求向上,時有變易;既動筆又看書,每天寫日記;生活極有規律,讀書問難、鍛煉身體,都按計劃行事。他的思想隨著時代前進,處在新舊交替的急劇變化之中。他自己對這段生活作了這樣的評價:“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里獲得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

毛澤東幸運的是,在這個并不稱心的地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和很好的同學。老師學識淵博、道德高尚,教書育人并重;同學勤學苦練、思想進步,以國家棟梁自許。他們都憂國憂民,懷有救亡革新、改造社會的志向。對他影響最大的倫理學教師楊昌濟,在國外留學10年,博通古今,學貫中西,批判分析自成體系,而且以身作則,盡力教導學生立志復興國家、改造社會,做一個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師生之間互相切磋,有如朋友和家人。蔡和森這樣的同窗好友,無不志同道合,好學深思,交換心得,不分彼此。毛澤東還不以周圍幾個知交為滿足,敢做超凡脫俗、標新立異之舉,刊登啟事,廣結校外同志。為砥礪品行、研究學術、集體互助、努力向上,在畢業之際,他們這一群時代精英,終于結成新民學會這樣的進步團體;成立時的21人中,除羅章龍外,都是受教于楊昌濟的一師學生。

在這個學校,毛澤東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施展他的學識和才具、抱負和膽略。例如,他的異乎尋常的寫作才能為老師贊賞及同學傳誦,還在《新青年》上發表極有思想見地的大塊文章;反對袁世凱稱帝時,他做了有效的宣傳鼓動;他主持學友會,鍛煉同學的自治能力,活躍課外生活;他創辦工人夜校,為失學的工人盡心服務;在南北軍閥混戰之時,一次長沙城出現短暫真空,他領導“學生志愿軍”巡邏護校,利用潰軍不知虛實,竟繳了一支北軍的槍械;為了解社會實情,他與好友以游學方式,在暑假中不花一文錢,周游洞庭湖5個縣;他的“野蠻其體魄”的身體鍛煉,冷浴、冬泳、露宿等,多是常人所不敢為。他這個為老師看重、同學敬佩的特殊學生,在一次全校學生“人物互選”中,獲德智體三個方面綜合票數最多,為全校第一。這件事最能說明青年毛澤東是一個何等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以說,他的社會科學尤其文史知識水平,當年即使是在大學畢業生中也屬佼佼者。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不過說明學校教育和學生本人的成績。現在要說明的問題是,他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今后的征途同苦難的中國前途,竟如何密不可分,結成一體。了解他的學生時代生活之后,使人深深感到,這同他離開校門時在兩個方面打下的基礎有關:一是,他的學識才具和思想水平,已經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身體力行、知行結合的重現實精神,為他今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從事艱難復雜的革命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是,他不是單槍匹馬孤軍奮斗,而是結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親密朋友,組織成一個戰斗的團體,集體行動,共同作戰。終于在湖南這個地方(也在法國勤工儉學運動中)為建立中國共產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兩個方面確是現代中國歷史的幸運。

毛澤東在學校時還沒有機會接觸唯物主義,只能從古今中外各種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哲學中,加以分析批判和選擇,同時在《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和個性解放的思潮影響下,樹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他強調一個人要確立信仰和志向,首先要研究哲學和倫理學,這樣才能抓住宇宙和人生的大本大源。他的改造國家和社會的志向,是同改造哲學和倫理學的思想聯結在一起的。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在“實現自我”;極力主張“身心并完”,“發達自己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十分強調個人主觀意志的能動作用,即“個人精神主義”;追求“獨立所有”的道德完美境界,用自己的理想喚醒國人,來改造這個舊世界。總之,具有救國救民“舍我其誰”這樣一種英雄氣概。他這種探究大本大源的另一思想特征,就是認為運動、抗爭為宇宙人生的普遍規律。他從體育之研究,人皆樂“動”,而得出“天地蓋惟有動而已”這一理論觀點,認為“動”是天地身心的本性。他對一切差異、對立、沖突、動亂,不僅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而且持贊賞喜愛的態度;宇宙間水力、風力因遇地勢之抵阻,而益增其奔猛、怒號;戰國、劉項、漢武匈奴、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他的結論是:“安逸寧靜之境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而變化倏忽乃人生所喜也。”他在日記中寫的,“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也并非單純從身體鍛煉得來的偶感,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本源思想,并且是一貫身體力行,也為后來歷史證明的他的人格個性特點。

“以不斷運動、頑強奮斗、克服‘抵抗’、實現自我為人生快樂,是青年毛澤東思想和行為的主要特征。”“運動、斗爭成了他的身心存在的第一需要。”

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離開了學校,踏上人生的征途,荊天棘地、狂風暴雨在等待著他們。畢業之后,這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民學會會員,當前要解決的便是去向問題,其一致意見是向外發展:必須走出湖南,到通都大邑,出洋留學,自由研究,獲得世界知識,以求救國救民之道。恰遇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為此毛澤東第一次來到久已向往的北京。克服種種困難,學會會員終于分幾批到法國勤工儉學,向海外發展成為事實。毛澤東本人決心留在國內,為學會打好基礎。在北京停留的半年,更使他眼界大開。他結識了陳獨秀和李大釗,接觸了許多他欽佩的思想激進人物,還同一些左翼青年成為朋友,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粗淺知識,參加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腦中裝滿了許多社會實際問題。他自己回憶這半年生活時寫道:“政治的興趣繼續增加,思想越來越激進。”他深深感到,“近數年來,中國的大勢斗轉”;“革新之說,不止一端。自思想、文學,以至政治、宗教、藝術,皆有一改舊觀之概。甚至國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財產應私有公有,都成了亟待研究的問題。更加以歐洲的大戰,激起了俄國的革命,潮流侵卷,自西向東。國立北京大學學者首歡迎之,全國各地各學校的青年大響應之”。

他帶著這些新思想和新的活動經驗,回到長沙之后不久,就爆發了五四運動。這回的主觀與客觀形勢,已與8年之前的辛亥革命時大不相同了。毛澤東立即投入并領導了長沙的火熱斗爭,新民學會會員成為領導的核心,他則成為學生運動隨后成為驅張運動的領袖人物。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克服抵抗”的革命活動,顯示出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思想。這時,《倫理學原理》批語中那些純粹思辨的東西,冥思苦想的抽象問題,“只有精神生活,而無物質生活”等,統統不見了,而讓位于當前現實的斗爭和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主編主撰的《湘江評論》,走出了湖南,尤其氣壯山河的《民眾的大聯合》長文,獲得輝煌的成功,在全國發生了影響。“毛澤東”這個名字開始為世人注意。

上架時間:2014-07-18 20:15:43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玉门市| 西昌市| 浑源县| 平遥县| 美姑县| 邓州市| 呼伦贝尔市| 宣城市| 手机| 北海市| 闻喜县| 桑植县| 保德县| 大足县| 鸡东县| 龙山县| 新平| 开平市| 额尔古纳市| 佛教| 韶山市| 东乡| 准格尔旗| 九龙坡区| 高唐县| 清河县| 松江区| 蒲江县| 许昌市| 手机| 新闻| 奈曼旗| 同江市| 睢宁县| 富蕴县| 怀安县| 张家川| 沾益县| 城固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