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77評論第1章 前言
只要提到20世紀文學,就不能不提卡夫卡,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甚至有人將他與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相提并論。
在著名作家中,人生經歷像卡夫卡一樣平淡的幾乎沒有。1883年,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捷克(當時屬于奧匈帝國)首都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那年,進入布拉格大學,起初學習化學、文學,后來學習法律,并拿到博士學位。畢業之后進入保險公司,成為一名小職員。直至1924年,41歲的卡夫卡因肺癆離世,他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鄉。
在卡夫卡的一生中,有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一是父親的專制,二是對婚姻的恐懼。
他的父親早年從軍,后來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無論是對員工,還是對自己的子女,他都粗暴、專制。卡夫卡心中一直對他心存畏懼,慢慢地,性格上變得怯懦、孤僻、缺乏自信。后來卡夫卡給他父親寫了一封長達百頁的信,細數他給自己童年帶來的創傷,但是這封信他并未寄出。
卡夫卡三次訂婚,三次解除婚約,最終終身未娶。他與一名女子相戀5年,光是情書就寫了500多封,但是兩次與她訂婚,又兩度解除婚約。后來,他又與另外一名女子訂婚,結果還是解除了婚約。究其原因,卡夫卡害怕家庭生活會毀掉自己對孤獨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正是他寫作的根源。
我們已經能夠看出卡夫卡是什么樣的性格了:時時感到恐懼、孤獨、絕望、荒誕,被危機感籠罩,但在精神上又無法克制對它們的依賴。雖然聽上去有些荒謬,但要知道,并非只有卡夫卡一人如此,同時這也是20世紀初整個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寫照。當時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人民窮困,整個歐洲都被一種絕望籠罩。而卡夫卡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是第一位感知到20世紀時代特征的人,并且將這種特征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寫作對于卡夫卡而言,只是一項業余愛好。他的創作是一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大部分作品他都沒有打算發表,只是寫給自己看。他在臨死前要求朋友將自己的手稿全部燒毀,但是這位朋友并沒有遵照他的遺愿去做,而是將其全部整理出版,我們也因此得以了解卡夫卡。
其實,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是四部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并且三部長篇小說全部未完成。其中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審判》《城堡》等。盡管如此,他對后世的影響是仍然巨大的,無論是他的寫作風格,還是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對人和命運的思考。
卡夫卡在寫作的時候,往往采用寓言體,創造的形象大都荒誕、怪異,他喜歡用象征的手法來表現一個人在四處為敵的社會中感受到的那種孤立、恐懼和絕望。故事往往荒誕、晦澀,但真正理解其中的隱喻之后,又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比如,本書選取的《變形記》,一個推銷員一覺醒來,竟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肉體和精神都承受著沉重的壓迫,結果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產生了異化;《地洞》中記錄了一只鼴鼠的生活,它的地洞安全牢固,食物充足,但它卻整天惶惶不可終日,反映了一戰前后歐洲人對命運前途未卜的擔憂。其他如《一條狗的研究》、《一份致科學院的報告》等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卡夫卡幽默的一面,這是一種冷冷的幽默感,仍然像他的典型作品一樣,充滿象征意味。
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他的作品出版之后,人們漸漸體會到他的價值,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熱”,并且延續至今。美國詩人奧登的一句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么人們今天依舊鐘情于卡夫卡:“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