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論(全三冊)
-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1153字
- 2020-03-16 15:53:40
8. 戰爭不是短促的、唯一的一擊
上述第6節三點假設中的第(2)點促使我們做如下考察:
假如戰爭中的決戰是唯一的一次,或者是若干個同時進行的決戰,那么為決戰而進行的一切準備想必會趨向極端,因為一旦錯過就無法再補救,而且在現實世界中可以作為我們準備依據的頂多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對手的準備情況,其余的一切又都要交給抽象概念了。但是如果決戰是由多個逐步采取的行動組成的,那么前一行動及其一切現象自然就可以成為衡量下一行動的尺度。于是現實世界在這里就又取代了抽象概念,從而弱化了對極端的追求。
然而假如用于戰爭的所有手段同時存在或者可以同時使用,那么每場戰爭就只能存在于一次決戰或者一系列同時進行的決戰,因為一次不利的決戰必然使手段減少,所以如果在第一次決戰中就已經使用了所有手段,那么其實也就不能再設想有第二次決戰了。所有可能后續進行的軍事行動,本質上都屬于第一次決戰,實際上只是它的延續。
不過我們已經看到,在準備戰爭時,現實世界就已經取代了純粹的概念,現實的尺度就已經取代了極端的假設。兩位對手僅是出于這個原因就會在相互作用下,不會把力量使用到最大限度,不會一開始就使用全部力量。
這些力量之所以不能全部同時發揮作用,還在于這些力量及其使用的本性。這些力量是:真正的武裝力量[7]、國土(連同其上面的居民)和盟友。
國土(連同其上面的居民)除了是所有真正武裝力量的源泉以外,本身還構成戰爭中有效要素的一個有機部分,當然具體只是屬于戰區[8]或者對戰區有顯著影響的那部分國土。
人們也許能夠讓所有可移動的武裝力量同時發揮作用,但是不可能讓所有的要塞、河流、山脈、居民等同時發揮作用,簡而言之,就是不可能讓整個國土同時發揮作用,除非國土小到戰爭的第一個行動即將其包括在內。此外,盟友的參與并不取決于交戰者的意志,盟友往往較晚才參戰或者為恢復失去的均勢而增兵,這是國際關系的本性決定的。
這部分不能立即投入行動的抵抗力量,在某些情況下占全部抵抗力量的比例,比人們初看時認為的要大得多;由此即使人們在首次決戰中使用了巨大的力量,即在力量平衡受到很大干擾的情況下,這一平衡還是可以恢復的。對上述這兩點,以后我們還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在這里我們只想指出,在時間上集中全部力量是違背戰爭本性的。但是這一點本身不能成為減少首次決戰投入力量的理由,因為在不利條件下進行決戰總是沒好處的,人們不會有意去承受,而且首次決戰的規模越大,即使它不是唯一的一次決戰,它對后續決戰的影響也就越大。不過由于此后還可能有決戰,這使得人們擔心在此之前過多使用力量,于是在首次決戰時就不會像本來應有的那樣集中使用力量。兩個對手中的任何一方由于兵力少而未采取的行動,對另一方來說,就成為一個真正的減少用兵的客觀理由。由于這種相互作用,對極端的追求就又回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