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傳
- 王水照 崔銘
- 2252字
- 2019-09-16 15:36:32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蘇軾在鳳翔任職三年,于宋英宗趙曙治平二年(1065)正月解任還朝,以殿中丞(管理宮廷事務的殿中省的官員)差判登聞鼓院(受理官民建議或申訴的機構)。
英宗久聞蘇軾大名,想破格召入翰林院,委以知制誥(起草皇帝詔書)或修起居注(記錄皇帝言行)的重任。這一職位相當于皇帝的機要秘書,有權參與國家的重大決策,歷屆不少宰相都是從這一職位上擢升的。但是這一想法遭到宰相韓琦的反對,他認為蘇軾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將來一定會得到朝廷的重用,而目前他年紀輕、資歷淺,驟然提升,不能令人心服,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主張按常規經過考試,授予館閣的職位。
君臣之間這一番討論,不免外傳,心胸開闊的蘇軾聽到之后,絲毫沒有不滿情緒,他認為這是韓琦對他的愛護,所以,欣然聽從安排,參加館閣考試,又以最高的“三等”入選,授直史館(編修國史機關的官員)。館閣之職,最重文才,一經入選,便已躋身社會名流之列,雖然沒有實權重任,卻是一般文人最為向往的清要之職。蘇軾在這個位置上,得以飽覽宮中收藏的珍本圖書、名人手跡和傳世名畫等。
然而,五月二十八日,不幸的事情突然降臨在蘇軾的身上。夫人王弗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留下不滿七歲的兒子蘇邁。蘇軾萬分悲痛,回想十年來美滿恩愛的婚姻生活,無法接受這慘痛的事實。他呆呆地坐在夫人的靈前,無數的往事一起涌上心頭。
結婚的那年,王弗還只有十六歲,滿臉嬌羞,楚楚動人。她勤快、孝順、性情溫柔,謹言慎行,深得全家上下的喜愛。剛剛嫁到蘇家時,她從來不曾和人說起過自己知書識字,只是每當蘇軾讀書,就拿著針線活靜靜地坐在一旁,整天不肯離開。有一天,蘇軾背書,背著背著,突然卡殼了,急得抓耳撓腮,王弗悄悄抿嘴一笑,輕輕地提示了一句。這輕輕的一句,恍如巨雷驚夢,令蘇軾大吃一驚,于是,他指著滿屋子的書逐一考問,王弗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想不到她竟然這樣聰慧穎悟而又沉靜自持!這一發現令蘇軾驚喜異常,從此,小夫妻的感情大大地跨進了一步。
后來,王弗跟隨蘇軾游宦鳳翔。她深知丈夫性格爽直,心無城府,所以特別留意他在外面的日常行事,每天回來都要詳細地詢問,惟恐他有所失誤,吃虧上當。她說:“你離開父親遠了,凡事就沒有人指點了,不可不慎重啊!”并且常常引用公公的話提醒丈夫。每當有人來拜訪蘇軾,她就悄悄地躲在屏風后面聽他們談話,過后便以自己精明的頭腦加以分析判斷,幫助蘇軾明辨人情是非。
有的人毫無主見,王弗說:“這個人說話模棱兩可,總在暗暗揣摩你的意思,一味迎合,你何必和他多說話浪費時間?”有的人專意討好,第一次見面就顯得親密無間,王弗分析道:“這種人的交情不會長久,來得快,去得也快。”她的這些觀察和分析,事后往往得到證實。
蘇軾自然真率,略無外飾,像他自己所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宋·高文虎《蓼花洲閑錄》引),不論親疏,都吐以肺腑之言,快快活活,無憂無懼。這種性格,雖然使他贏得無數朋友的喜愛,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卻也讓他沒有少吃苦頭。他們夫妻二人在性格上形成最佳的互補,所以,久而久之,蘇軾很自然地對夫人產生了深深的依賴。如今,她竟猝然撒手而去,令蘇軾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有一種無依無靠的失落,內心的悲慟難以自抑。
王弗死后,靈柩暫時停放在京城西郊,準備日后有時間再扶柩還鄉,安葬在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的墓旁。
雖然人死不可以復生,蘇軾對夫人的懷念和敬愛卻永遠也不衰減。十年以后的一個夜晚,夢見夫人,他依然悲不自勝。夢醒之后,面對忽明忽暗的殘燈,聽著窗外凄厲的北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披衣下床,提筆寫下一首情辭凄婉的詞作《江城子·乙卯(熙寧八年)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人含悲帶淚,字字真情,將滿腔思念傾注于筆端,創造出纏綿悱惻濃摯悲涼的感人意境。生死異路,幽明兩隔,十年長別,音訊渺茫,而往日的深情,總在不經意間浮上心頭,難以忘懷。王弗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凄風苦雨,冷落蒼涼;詞人獨行于人生路上,歷盡坎坷,憔悴孤獨。生死幽明的界限,時間空間的阻隔,使一對情深意切的伴侶永相暌離。上片直抒胸臆,訴盡心靈深處無限滄桑;下片記夢,以日常生活小景的描繪,表現當年恩愛幸福的生活,從而更襯托出今日“無處話凄涼”的悲苦。故鄉的老屋,綠蔭掩映的小窗前,年輕的王弗正臨窗對鏡,梳理她如云的長發。久別重逢,萬語千言,不知從何說起,惟有默默相偎,珠淚漣漣,在無言中傾訴十年相思的苦痛。然而,夢短情長,夢醒之后,是更深的悲涼,詞人遙想故鄉的墳岡上,松枝搖曳,月影斑駁,愁腸百結,夜不成寐……詞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流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蘇軾還沒能從喪妻的巨痛中解脫出來,第二年四月,父親蘇洵又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當時,蘇洵參與編寫的禮書剛剛脫稿,而獨自撰寫的《易傳》卻還沒有完成,臨終之前,諄諄囑咐蘇軾、蘇轍續寫成書,兩兄弟含淚接受遺命。蘇洵逝世的消息傳到朝廷之后,英宗詔賜銀一百兩,絹一百匹,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都送了厚禮,蘇軾一一婉言謝絕,只求追贈官爵。英宗詔贈蘇洵光祿寺丞(宋前期為寄祿官名,從六品上),并命官府派船,專程護送蘇洵的靈柩回四川老家。
六月,兄弟倆由汴水,入淮河,溯江而上,經江陵入蜀,扶柩還鄉,依禮守制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