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致我的埃斯特拉(前言)
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作家,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的代表人物,野生動物保護者的先鋒人物,生態學家。作為作家,他提出了具有遠見的土地倫理思想,在當今時代讀來,越發能讓我們與之產生共鳴。
有些人,身邊沒有任何野生生物的存在,他們的生活一樣可以繼續;而有些人卻與之相反。本書的這些隨筆表達了后者對野生生物的喜愛,同時也展現出他們身處兩難困境的思考。
野生生物如同風和黃昏一樣,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人類的進步開始將它們毀滅。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所追求的更高標準的生活質量是否值得我們以犧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群體來說,遇見一只大雁的機會比收看一檔電視節目更加重要;尋覓到一朵白頭翁花的運氣就好像獲得了一場不可剝奪的自由演講的機會。
我承認,直到機械化為我們提供了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直到科學揭示了這些野生生物的來源和生存方式,野生生物才開始有了人文價值。全部的沖突也由此歸結為一個關于程度的問題。我們少數人看到了人類進步過程中的收益遞減原則,而我們的反對者卻無法看到這一點。
一個人必須根據事物本身來進行調整。本書的這些隨筆記錄下的就是我進行的調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了我和家人逃離過多影響我們的現代生活,來到了我們的“小屋”度周末。這篇文字就講述我們度假時的所見與所為。威斯康星州的這片沙地農場先是被我們越來越自大又完美的社會全部榨干,接著又被徹底荒棄。在這個農場上,我們試著用鏟斧重建我們在別處正在丟失的東西;也正是在這個農場上,我們尋找并發現著上帝賜予我們的最自然的東西。
這些小屋隨筆按照季節的順序組織成了“沙鄉年鑒”。
第二部分,“隨地隨筆”詳細敘述了我在生活中逐漸經歷的各段旅程,有些經歷因為失去了伙伴的同行而讓我承受著痛苦的記憶。書中的各段描述遍及北美大陸各地,時間跨度40年,都為保護主義這個共同的主題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第三部分是“結論”,用更具邏輯性的術語闡述了我們這類持不同意見者的一些論述。只有那些能與我們產生共鳴的讀者才會理解第三部分中的哲學問題。我想,也許可以這樣說,這些隨筆能讓離開我們的伙伴明白怎樣才能重新與我們同行。
保護主義現在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因為它與我們亞伯拉罕式的土地觀念互不相容。我們濫用土地,因為我們將土地視為隸屬于我們的商品。只有當我們將土地視作我們擁有的共同體時,我們才會開始帶著愛心和尊重去使用它。對于土地來說,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擺脫機械化人類的影響,我們也無法在科學的影響下,以土地中得到的美學收獲向人類文化獻禮。
土地作為共同體,是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應該受到關愛和尊重的這一理念應該作為倫理道德觀的一項延伸。土地呼喚著文化碩果,這是廣為周知的事實,但事實上卻常常被遺忘。
本書中的隨筆試圖將這三種概念相融合。
當然,土地和人的觀點不免受到個人經驗與偏見的影響而模糊和扭曲。但無論真理是否被歪曲,有一點是非常明晰的,那就是:我們越來越自大又完美的社會像一位臆想病患者,整日操心自己的經濟健康,以至于反倒失去了保持健康的能力。整個世界貪婪地幻想著更多地享受浴缸泡浴,卻因此失去了建造浴缸甚至關掉水龍頭所必需的穩定基礎。在此種情況下,沒有什么能比健康地蔑視物質需求過剩的做法更加有益的了。
也許這樣的價值變化可以針對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東西,以一種與其相反的非自然的、馴化的和受限制的方式進行重新評估后再獲得。
奧爾多·利奧波德
1948年3月4日
于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