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腥的盛唐4:走向開元盛世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0評論第1章 今日域中,誰家天下(1)
李敬業(yè)兵變
公元684年陰歷九月初六,武后宣布改元光宅,大赦天下,將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將洛陽宮改稱太初宮,并且將所有旗幟旌幡全部改成了鮮艷奪目的金黃色;同時,中央各級政府機構和官職名稱也全部都更換一新:
尚書省——文昌臺;中書省——鳳閣;門下省——鸞臺;左仆射——文昌左相;右仆射——文昌右相;中書令——內(nèi)史;侍中——納言;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
此外,御史臺改為左肅政臺,并增設右肅政臺,以左肅政臺監(jiān)察中央,以右肅政臺監(jiān)察地方,從而加強了對全國各州的掌控;與此同時,其他中央機構如“省、寺、監(jiān)、率”等,也全部易名。
這是自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以來,武后對中央機構和官職名稱所做的第二次改弦更張。大唐臣民再度陷入了一片眼花繚亂之中。許多人百思不解,不知道武后為何如此熱衷于玩弄文字游戲。而且沒有人料到,在未來的日子里,武后還將在世人詫異的目光中樂此不疲地改文字,改名字,改年號……
然而,這絕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如果說龍朔二年的更換官稱是武后正式踏上權力之路的一聲開道鑼鼓,那么這一次改弦易幟無疑是武后意欲改朝換代的先聲嚆矢。再打個比方,假如女皇武曌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大書,那么所有那些深深帶著她個人烙印的文字、官稱、年號,就相當于這部書的封面和目錄。
它們?nèi)A麗,典雅,意味深長,引人入勝,既搖曳多姿又凝然厚重,既端莊肅穆又風情萬種……
不先讀懂它們,我們就讀不懂女皇武曌。
緊接著這次規(guī)模宏大的改弦易幟之后,武后不等朝野上下回過神來,再度做出了一個令人心驚肉跳的舉動——授意她的侄子,時任禮部尚書的武承嗣上表,奏請追封祖先爵位,并建立“武氏七廟”。
按照禮制規(guī)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建立“七廟”(祭祀七代祖先的宗廟),如今武后竟然作出如此明目張膽的僭越之舉,到底是何居心?
面對武后越來越出格的舉動,首席宰相裴炎終于忍無可忍了。
在隨后舉行的一次朝會上,裴炎鼓足勇氣站了出來,對武后說:“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于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資治通鑒》卷二○三)
這是裴炎自當上宰相以來,第一次和武后公開唱反調(diào),而且言辭激切,直接把歷史上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西漢初年的“呂氏之禍”給搬了出來,實在是大出武后意料之外。
武后目光炯炯地盯著裴炎,冷然一笑:“呂后是把權力交給那些在世的外戚,所以招致敗亡。如今我只是追尊已故的祖先,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裴炎不敢直視武后的目光,但嘴上還是寸步不讓:“凡事皆當防微杜漸,不可助長!”
武后聞言,頓時怫然作色。滿朝文武噤若寒蟬,人人緘默不語。
當天的朝會就此不歡而散。
當裴炎邁著沉重的步履走出朝會大殿的時候,望著空中變幻不定的浮云,心頭忽然掠過陣陣悲涼。實際上他很清楚,只要是紫宸殿上這個老婦人想做的事情,普天之下已經(jīng)沒有人可以阻攔。但是,作為高宗臨終前親自指定的惟一一位顧命大臣,作為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宰相,裴炎認為這是他的職責所在,因此不能不諫。
也許在別人眼中,他今天的行為完全是螳臂擋車的愚蠢之舉,可無奈的裴炎也只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說裴炎是武后一手提拔的,而且在此前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廢黜太子李賢,改革三省制度,廢黜中宗李哲,擁立睿宗李旦——裴炎也一直是武后的得力助手,雙方配合得相當默契,但是對裴炎來說,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違背儒家的綱常禮教和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tǒng)。
這是裴炎的底線。只有在這樣一個合乎道統(tǒng)和法統(tǒng)的范圍內(nèi),他才愿意和武后通力合作,實現(xiàn)政治上的互利雙贏。然而,如今武后卻在背離傳統(tǒng)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已經(jīng)暴露出篡奪君權、顛覆李唐的野心,這就把裴炎的底線徹底突破了,他當然不能無動于衷。所以,除了硬著頭皮出面諫阻,裴炎實在沒有別的選擇。縱然要為今天的這一諫付出代價,他也絕不愿意助紂為虐,成為了這個野心勃勃的老婦人篡唐的幫兇。
至于說自己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裴炎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鑒于裴炎的強烈反對,武后也不得不有所收斂,隨后放棄了建立“七廟”的打算,只追封了五代祖先,并且在家鄉(xiāng)文水建立了“五代祠堂”。
雖然武后在這件事情上作出了讓步,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會放緩改朝換代的步伐,更不意味著她會原諒這個公然背叛她的裴炎。
當武后正在緊張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行動的時候,揚州突然爆發(fā)了一場來勢兇猛的叛亂,一下子打亂了她的步驟。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李敬業(yè)兵變。
李敬業(yè)是一代名將李勣之孫,承襲了祖父英國公的爵位,時任眉州刺史,不知道因為什么事被貶為柳州司馬。李敬業(yè)為此憤懣不平,于是糾集了一批同樣遭到貶謫的郁郁不得志的低級官吏,在揚州揭起了造反大旗。
李敬業(yè)打出的旗號是——討伐武氏,擁立李哲,匡扶唐室。他自稱匡復府上將兼揚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短短的十天之間便集結了十幾萬軍隊。為了加強號召力,李敬業(yè)還千方百計找到了一個相貌酷似李賢的人,以他的名義號令天下。
大軍未發(fā),駱賓王的一紙《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便已經(jīng)傳遍四方州縣。
駱賓王是享譽后世的文章圣手,與盧照鄰、王勃、楊炯并稱“初唐四杰”。他的這道檄文氣勢磅礴,汪洋恣肆,文采絢爛,辭鋒犀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并譽為“唐賦雙璧”,堪稱千古絕唱。此文后來被收進《古文觀止》,改名《討武曌檄》。下面,就讓我們奇文共欣賞,一起來拜讀一下這篇絕世美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huǐ)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chí)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武后拿到這篇檄文,很認真地把它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盡管落魄文人駱賓王在檄文中把她罵得狗血噴頭,體無完膚,可武后還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華。尤其是當她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悚然動容,急問左右:“這是誰寫的?”左右答以駱賓王,武后長嘆:“這是宰相之過啊!如此人才,竟然讓他流落民間!”
李敬業(yè)既然打出了討伐武氏、匡扶李唐的旗號,身為外戚的武承嗣和武三思自然就坐立不安了。為了防止李唐宗室與李敬業(yè)里應外合,共討諸武,武承嗣和武三思屢屢上表,慫恿武后找個借口處置目前資格最老的兩個宗室親王:韓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和魯王李靈夔(高祖第十九子)。武后拿著二武的奏章試探宰相們的口風,想看看他們的屁股究竟坐在哪一邊。中書侍郎劉祎之和黃門侍郎韋思謙都保持沉默,一言不發(fā),唯獨裴炎據(jù)理力爭,堅決反對。
武后靜靜地看著裴炎那張因激憤而漲紅的面孔,心里不停冷笑,眼中隱隱掠過一道殺機。
其實武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足夠的理由誅殺裴炎了。暫且不說他先前公然反對建立“武氏七廟”的事,就說眼下,武后便有三條理由足以治裴炎一個謀反的罪名。
一、叛軍首領之一、李敬業(yè)麾下的右司馬薛仲璋是裴炎的親外甥。對于這層關系,朝野上下一直議論紛紛,有人甚至認為薛仲璋正是裴炎派過去的。換言之,人們有理由懷疑裴炎就是這場叛亂的幕后主使。
二、自從揚州叛亂爆發(fā)以來,裴炎身為朝廷的首席宰相,卻只字不提討伐大計,成天悠哉游哉,像個無事人一樣,人們當然也有理由打上一個問號:你裴炎究竟是何居心?
三、洛陽坊間近日風傳一首神秘的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shù)钭!憋@而易見,歌中所唱正是裴炎,而且暗指他將登上帝王寶座。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你裴炎若無謀反跡象,何以會有如此聳人聽聞的謠讖在坊間風傳?
憑此三條,就足以讓裴炎死無葬身之地!
此時此刻,武后心中殺機已熾,可臉上卻絲毫不動聲色。她不再言及李唐宗室之事,而是話題一轉,詢問裴炎有何良策討伐叛亂。
裴炎似乎對武后眼中的殺機渾然不覺,又似乎已經(jīng)抱定必死之心。只見他猛然趨前幾步,一下子跪伏在地,用一種凄愴而決絕的語調(diào)高聲奏答:“皇帝(李旦)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后返政,則(叛亂)不討自平矣!”(《資治通鑒》卷二○三)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在一瞬間全都變了臉色——惶恐不安者有之,驚怖錯愕者有之,瞠目結舌者有之,幸災樂禍者亦有之。
原本氣定神閑的武后也終于按捺不住了。人們看見她騰地從御榻上跳起,整張臉因暴怒而變得異常猙獰,看上去就像一頭毛發(fā)倒豎的母獸,仿佛隨時會把匍匐在地的裴炎一口吞噬。
這一刻,整座紫宸殿的空氣似乎也已凝固,人人呼吸沉重,氣氛僵硬如鐵。
就在此時,寂靜的大殿上突然響起監(jiān)察御史崔詧的聲音。他挺身出列,大聲說:“裴炎是托孤重臣,手握朝廷大權,若無異圖,何故請?zhí)髿w政?”
崔詧這句話就像一把尖銳的匕首,一下子刺中了裴炎的軟肋。
眾所周知,睿宗李旦是一個性情內(nèi)向,不喜政治的人,一旦太后還政,睿宗親政,那么作為顧命大臣兼首席宰相的裴炎,無疑將成為滿朝文武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人們完全有理由懷疑——裴炎之所以利用此次叛亂要挾武后還政,目的就是想在日后架空天子,獨掌大權,成為像長孫無忌那種一手遮天的權臣。
這,就是崔詧所指的“異圖”。
那么,裴炎到底有沒有這份異圖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
裴炎畢竟是一個從政者,不是衛(wèi)道士。盡管他身上不乏傳統(tǒng)士大夫的氣節(jié),但是任何一個從政者做任何事情的出發(fā)點都不可能僅僅是氣節(jié),而多數(shù)是出于政治利益,在這一點上,裴炎甚至比普通政客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從他的發(fā)跡史來看,如果沒有和武后進行一連串的政治交易,他絕對不可能獲得今天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毋庸諱言,從裴炎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刻起,他的大多數(shù)所作所為就都是與個人的政治利益掛鉤的。也因為此,崔詧所提出的質(zhì)疑就不能說沒有道理。
不過,無論裴炎心里是否包藏上述異圖,在這個時候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從他斗膽說出要武后還政的那句話后,其借助叛亂進行逼宮的意圖便已暴露無遺,鐵腕無情如武后,又豈能對此無動于衷?
所以說,其實是裴炎自己把脖子伸進了死亡的繩套。崔詧所做的,只不過是在最后時刻幫武后勒緊了繩子而已……
在這天的朝會上,崔詧話音剛落,武后便迫不及待地發(fā)出了逮捕裴炎的命令。
幾名如狼似虎的御前侍衛(wèi)立刻朝裴炎撲了過去。
一代權相就此鋃鐺入獄。
李敬業(yè)兵變是大唐開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叛亂,而叛軍巢穴揚州又是有唐一代的財稅重鎮(zhèn),因而這場叛亂對武后造成的危機是不言而喻的。天下人似乎都在拭目以待,很想知道這個在政治上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女人,是否也能在戰(zhàn)場上保持同樣的強勢。
對此武后當然不會掉以輕心,她堅信自己必將再次用事實向世人證明——她是不可戰(zhàn)勝的!
當東都朝廷正因裴炎一案鬧得不可開交時,武后一邊與宰相們進行著激烈的政治博弈,一邊也迅速完成了平叛的軍事部署。這一年十月六日,她任命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李孝逸(淮安王李神通之子)為揚州道大總管,以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總管,率領三十萬大軍開赴戰(zhàn)場。
武后之所以選擇李孝逸為主帥,并不是因為這個人很會打仗,而是因為他的身份——宗室親王。你李敬業(yè)不是叫囂著要匡扶李唐嗎?那我就派一個李唐親王來滅你,讓天下人知道李唐宗室始終是和我站在一邊的,把你那冠冕堂皇的政治遮羞布一舉戳穿,再撕個粉碎,讓你在兵敗身死之前,先在天下人面前裸奔一回!
武后此舉可謂高明。平叛軍隊尚未開拔,她就已經(jīng)在道義上扳回了至關重要的一分,讓李敬業(yè)的起兵喪失了最起碼的合法性,同時也喪失了人心。
此外,武后還給這支出征部隊配備了一位監(jiān)軍——魏元忠。他就是當初急中生智拉黑幫老大來為高宗護駕的那個家伙。武后之所以這么安排,有兩個重要目的:一、讓足智多謀的魏元忠彌補李孝逸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不足,確保平叛戰(zhàn)爭的勝利;二、監(jiān)視李孝逸,防止他臨陣倒戈,畢竟他是李唐親王,是否能真正忠于武后還很難說,所以這層風險必須嚴加防范。
就在李孝逸開拔的一個月后,武后再度任命了一個江南道大總管,亦即第二梯隊的主帥。這是在做兩手準備,萬一李孝逸戰(zhàn)敗,第二梯隊可以迅速出擊。而這個第二梯隊的主帥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威震一方的抗蕃名將,時任左鷹揚大將軍的黑齒常之。
如果說任用李孝逸是武后打的一張政治牌,那么任命黑齒常之則是一張百分之百的軍事牌。李敬業(yè)雖說是將門之后,可他本人的軍事能力和作戰(zhàn)經(jīng)驗,跟黑齒常之絕對不是一個級別的,因此就算李孝逸戰(zhàn)敗,武后也還有黑齒常之這張王牌,足以擺平李敬業(yè)。
綜觀武后在這場平叛戰(zhàn)爭中所作的戰(zhàn)略部署和人事任命,其心機和謀略確實是常人莫及的,無怪乎后來朝廷軍隊會迅速平定李敬業(yè)叛亂,可謂“其勝也宜哉”!
相對于武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和謀略,李敬業(yè)的表現(xiàn)就差得太遠了。
李敬業(yè)一起兵,就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揮師北上直指洛陽,奪取東都號令天下;二是南渡長江攻占金陵,經(jīng)營江東以求自固。
軍師魏思溫力主北上,他認為,既然義師打的是勤王旗號,自然要進軍東都,才可獲得四方響應。而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則力主南下,因為金陵乃歷朝古都,有帝王氣,且有長江天險可以依恃,所以他認為,應先取常州、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市),奠定霸業(yè)之基,而后再北圖中原。這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