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7評論

第1章 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1)

陳鼓應

(一)

莊子名周,生活在戰國時代前期。宋國蒙人,曾為蒙地漆園吏。當時周朝名存實亡,諸侯紛爭,戰事頻仍,社會動蕩。身處政治黑暗、爾虞我詐、民不聊生的環境中,莊子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的憎惡,而對苦難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都源于晉代郭象注本《莊子》,此本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共三十三篇。最早的著錄見于《漢書·藝文志》,著錄為“《莊子》五十二篇”,可見莊子的著作未能完整地流傳下來。關于《莊子》三十三篇的真偽問題,始出于宋代的蘇軾,他認為雜篇中的《讓王》、《說劍》“淺陋不入于道”,而《漁父》、《盜跖》詆毀孔子,均屬偽作。一般說來,內篇為莊子自著,外篇則除莊子自著外,也有部分為莊子后學所作,至于雜篇又要復雜一些,如《說劍》顯為縱橫家言,與莊學無關。

莊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展、有所變異,但在核心學說“道”的認識上完全是一脈相承的。老莊所謂的“道”,簡單說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萬物產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觀規律。關于“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由于莊子在闡述中,從自然層面擴大到社會生活層面,致使這一思想出現了片面化和消極的傾向。我們常說的“老莊哲學”這一概念,無形之中就打上了這一烙印,往往忽略了“老莊哲學”最本質的內核,對宇宙與自然的唯物認識。

這里主要介紹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二)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接觸《莊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

最初,我是由尼采進入《莊子》的,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對于《莊子》,我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訪美。在美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注意力漸漸從個體充分的覺醒,開啟了民族意識的視域,而對《莊子》的理解也隨之轉移到“歸根”和“積厚之功”的層面上去。第三個明顯的思想分界標志則是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后。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權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以上三個階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三部分,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轉化才慢慢呈現出來的狀態。前一節的思路到了后一節也免不了會余波猶存,或者一條線索起伏地發展著。

《莊子·逍遙游》第一段:“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最初我的理解側重在“游”,在“放”,在“精神自由”,這里我可以拿尼采的觀點來對應。尼采曾經自稱為“自由精神者”,他說:“不管我們到哪里,自由與陽光都繞著我們。”而莊子“逍遙游”正是高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動。

尼采和莊子所散發的自由呼聲,使我能夠從中西傳統文化的觀念囚籠中走向一個沒有偶像崇拜的人文世界中。我在大學時代,臺大哲學系的教學以西方哲學為主,四年所修的課程,使我一方面極其贊賞西方哲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抽象思維,但又令我深深感到西方傳統哲學確如尼采所說:注入了過多的神學血液。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及其進行“價值轉換”的思想工作,使他背負了西方兩千多年的歷史重擔。相形之下,莊子浸身于諸子相互激蕩下的人文思潮中,在老莊的人文世界里,沒有尼采所承受的神權、神威所沉浸的宗教和神學化的哲學漫長歷史重擔。莊子的人文世界里,天王消失了,連人身崇拜的人王也不見蹤影:“其塵垢糠,將猶陶鑄堯舜。”(《逍遙游》)

我的青年時期,正處于新舊儒家重塑道統意識及其推波助瀾于個人崇拜的空氣中。這時,尼采的這些話語使我聽來眼明心亮:“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為你自己。”(《愉快的智慧》)“留心,別讓一個石像壓倒了你們!你們還沒有尋找自己,便找到了我。一切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不值什么。”“我叫你們丟開我,去尋找你們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一《贈予的道德》)莊子的人文世界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汪洋恣肆以適己”,既沒有康德式的“絕對命令”,也不見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癥。

尼采和莊子都是熱愛生命的。尼采說:“世界如一座花園,展開在我的面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三《康復者》)他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唱出如此熱情的歌聲:“我的熱愛奔騰如洪流──流向日起和日落處;從寧靜的群山和痛苦的風暴中,我的靈魂傾注于溪谷。我心中有一個湖,一個隱秘而自足的湖,但我的愛之急流傾瀉而下──注入大海!”(卷二《純潔的知識》)“你得用熱情的聲音歌唱,直到大海都平靜下來,傾聽你的熱望!”(卷三《大熱望》)莊子則說:“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莊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態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爾的詩句:“愿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葉。”不過,尼采和莊子屬于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尼采不時地激發出“酒神精神”,莊子則寧靜中映射著“日神精神”。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章《精神三變》認為,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階段:一開始是駱駝精神,之后是獅子精神,最后再由獅子變成嬰孩。駱駝具有忍辱負重的性格,獅子代表了批判傳統而獲得創造的自由,嬰孩則預示著新價值創造的開始。我們的人生歷程常會是如此由量變而質變的,《莊子》的鯤鵬之變也是如此漸進的。

尼采所說的“獅子精神”在《莊子》外篇、雜篇中隨處可見。不過,我還是較欣賞駱駝精神和嬰兒精神。雖然如此,尼采的酒神精神仍然不時激蕩在我的心中,因而理解《莊子》,心思多半還是放在鯤鵬之“大”上,放在大鵬“怒而飛”的氣勢上。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我的心思漸漸由當初的激憤沉淀下來,進而體會到“積厚”的重要性。鯤在海底深蓄厚養,須有積厚之功;大鵬若沒有經過心靈的沉淀與累積,也不可能自在高舉。老子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走千里路,就得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耐心。同時在客觀條件上,如果沒有北海之大,就不能蓄養巨鯤,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環境,也就不能培養出遼闊的眼界和寬廣的心胸。而蓄養巨鯤,除了溟海之大,自身還得有深蓄厚養的修持功夫,要日積月累得由量變而質變。“化而為鵬”,這意謂著生命中氣質變化所需要具備的主客觀條件。

大鵬“怒而飛”,曉喻人奮發向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這是鵬飛之前需儲蓄足夠的能量,而后乃能待時而興,乘勢而起。同樣,我們行進在人生道路上,主觀條件的創造,確實是很重要的。在人生旅程中,即使舉步維艱,也要懷著堅韌的耐心繼續向前走。療傷也要有耐心,受的挫折越多越大,就越需要有積厚之功,讓你重新站起來。

我是念哲學的,對于鯤化鵬飛寓言中所蘊涵的哲理,除了從人生不同歷程來解讀之外,久之又會從哲學專業的角度作出詮釋:其一從功夫到境界的進程來解讀;其二,從“為學”到“為道”的進程來理解;其三從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多重觀點來解釋。這里簡略說說前兩項。

從功夫到境界的進程:鯤的潛伏海底,深蓄厚養經由量變到質變,乃能化而為鳥;鵬之積厚展翅,奮翼高飛,這都是屬于功夫修為的層次。而鵬之高舉,層層超越,游心于無窮,這正是馮友蘭先生所說的精神上達“天地境界”的層次。功夫論和境界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大特色。而鯤化鵬飛的寓言,正喻示著由修養功夫到精神境界層層提升的進程。

為學向為道的進程:《老子》四十八章出現兩個重要的命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經驗知識的累積,“為道”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老子似乎并沒有把這兩者的關系聯系起來,而且《老子》還說過“絕學無憂”(二十章),這樣“為學”和“為道”成為不相關聯的兩個領域。嚴復就曾經批評《老子》中“絕學無憂”的說法:好比非洲的鴕鳥,敵人追趕奔跑,無處可逃,便埋頭到沙堆里。“絕學”就能“無憂”嗎?嚴復的批評有道理。總之,老子提出“為學”與“為道”的不同,這議題確實很重要,但兩者如何銜接,是否可以相通?這難題留給了莊子。在鯤化鵬飛的寓言中,莊子喻示了修養功夫到精神境界的一條進程,同時也隱含了“為學”通向“為道”的進程。《莊子》書中,寫出許多由技入道的寓言,如“庖丁解牛”、“痀僂承蜩”、“梓慶為”、“司馬之捶鉤者”,在這些由技藝專精而呈現道境的生動故事,都表達出“為學日益”而通向“為道”的高超神妙境界。

(三)

尼采說:“一切決定性的東西,都從逆境中產生。”一九六六年,我開始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書,由于在一個非正式的場所說了幾句被視為禁忌的話,暑假期間就在特務機關的壓力下遭到解聘,直到一九六九年才在臺灣大學哲學系獲得專任講師的職位。這三年處于半失業狀態,東奔西跑,兼課過日子,心情上可謂煎熬度日。就在生活的逆境中,我專注到老莊的研究上,經歷六七年的工夫,終于先后完成《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借著注譯的工作,跟古代智者進行對話。委實說來,我投入老莊的思想園地,跟自己在現實生活上追求自由民主的理念是相應的。然而這條思路在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之間,起了一個很大的轉折。

一九七二年訪美,因故而匆促回臺,第二年就發生臺大哲學系事件,使我再度被迫離開臺大教職,我跌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不過,現在看來,倒是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

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訪美國時,從西部到東部游歷了三個月,所見所聞,一方面有如《莊子秋水》所寫河伯流向北海,大開眼界;另一方面,所聽聞和目睹的,卻不斷沖擊著我的思維。

我赴美國的第一站,到加州圣地亞哥探望我的妹妹和妹夫。幾天后,留美學生在校園放映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我前往觀看。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群群日本士兵手持軍刀瘋狂屠殺老弱婦女的鏡頭,紀錄片中外國記者還拍攝到一卡車一卡車地搬運平民尸體的實況。這使我聯想起幼年時期日軍轟炸我家鄉的慘景,也使我回想起大一、大二所讀的中國近代史的課程——自鴉片戰爭之后,我們的國家不停地受到列強的侵略,一百多年來,不止一個國家欺凌你,而且多國欺凌你!外戰剛完,內戰又起,這又使我想起大學畢業時的光景,我被分派到金門服兵役,那是我頭一回上“前線”。我站在古寧頭碉堡上,遙望著對岸,那就是我的故鄉,我出生在廈門鼓浪嶼(“鼓應”這個名字,就來自于“鼓”浪嶼),那時我忽然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哥哥就在對岸,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我們兄弟就要被迫對陣,但是我有什么理由,要拿起槍桿,槍口對著我的親人?在金門服役的八個月里,我經常想著這類的問題。我和大批的留學生都屬于大戰后成長的一代,我們親身經歷過戰火給家園帶來的災難,目睹苦難人群的流離失所。南京大屠殺的實錄片,給我巨大的沖擊,我身處保釣運動反帝民族主義的思潮,也不免反省到同胞相殘的內戰有什么意義?《莊子》不是早就說過嗎?“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徐無鬼》)莊子還以“觸蠻相爭”的寓言來諷刺當時的內戰:“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則陽》)我旅美期間沿途接觸到許多港臺的留學生,都是當時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投入保釣運動,在同胞愛的思緒與情懷中,發出民族團結的呼聲,我們為什么還要背負上一代政治人物的恩怨?保釣運動中的留學生,多從政治文化的角度進行反思,當時的我,則只從人性的立場來省思,一直到我對美國的政情有了進一步認識之后,我對問題的思考,才提到政治的宏觀角度。

品牌:中信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3-10-17 14:33:2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南阳市| 宁强县| 西乡县| 江达县| 山阳县| 历史| 永昌县| 二连浩特市| 育儿| 朔州市| 镇巴县| 南雄市| 萍乡市| 丽水市| 延津县| 台山市| 如皋市| 彩票| 巴楚县| 武陟县| 通道| 平泉县| 合阳县| 华宁县| 潜山县| 元江| 三穗县| 鸡东县| 安龙县| 沁源县| 乾安县| 福贡县| 无为县| 十堰市| 松潘县| 广河县| 兴义市| 新和县| 清苑县|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