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讀史讀到五代這一段,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中國五千年來,各種亂世,沒有比五代還亂的。”
在這一代,天昏地暗,賢才遁隱;掌權者不作為,奸雄賊寇橫行天下。狡詐之徒當權,禍亂世間;他們一旦得志,就恣意妄為。君不君,臣不臣,三綱五常崩毀無遺,基本的倫理道德也喪失殆盡。有的人為了得勢選擇鋌而走險,甚至去和蠻夷外族結親,認賊作父。為了權勢,有些父子骨肉也能互相殘殺。
天子之位就像是下棋一樣你爭我奪,國家就像驛站似的輪流做主。在這樣的大勢之下,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尸橫遍野,那些爭權奪利的人對這一切根本不在乎。天下至此,是天意還是人為?哪一代能亂成這樣?
我們可以掐指數一數,五個朝代共歷時五十三年,國都從汴京遷到洛陽,有過十三位皇帝,換了八個姓。在華夏大地之上,這一時期先后建立了十個國家,這還沒算上后梁和后唐時期的外族鮮卑氏建立的后燕。同時,西北方的遼國也一直存在,與華夏各朝對抗。歷代史學家因為它是外族政權而將其視為蠻夷。遼國雖然是蠻夷之邦,但是像五代時期諸國這樣,沒有禮義廉恥,與蠻夷又有什么分別呢?甚至還不如他們吧?
宋代薛居正編撰的《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詳細地記錄了五代這一段的歷史,但文筆不甚高明。后來歐陽修在他的基礎上,去繁存簡,最終成書七十四卷。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增添刪減都恰到好處,內容嚴謹體例規則,既陳述羅列了那些奸臣逆子的罪狀,又樹立了世道人心的標桿。后世有人詬病歐陽修版的五代史太過簡潔,不如薛居正版的淵博詳盡,我覺得是誤解。其他關于五代史的作品還有王溥的《五代會要》,陶岳的《五代史補》,尹洙的《五代春秋》,袁樞的《五代紀事本末》,以及路振的《九國志》,劉恕的《十國紀年》,吳任臣的《十國春秋》等書。這些作品大多是稽考民間傳說遺聞,整體質量上,都不如《新五代史》。
孔圣人著了《春秋》,讓亂臣賊子們都心懷畏懼;歐陽修作《新五代史》的意義,基本上亦是如此。
我之前所編撰的唐、宋兩代的通俗演義,已經交付出版社印制發行了;而五代史尤其特殊性,其在唐、宋之間是承上啟下的,因此有必要做一番講述,以滿足讀者對了解這段歷史的渴望。在這部書的撰寫過程中,我查閱了各類史書典籍,效仿歐陽修的寫史原則不敢虛構歷史,也不敢背離史實。以我粗陋雜亂的文辭,來彰顯歐陽文忠公著史的精深旨意,希望當世的賢才們不要譏笑我的拙劣仿效。關于五代史,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五代的天下大亂,禍根在于唐代的藩鎮制度。藩鎮的弊病沒能解決,結果就愈演愈烈,才有了五代的亂世。
五代到現在已經過了上千年,但當今天下各路軍閥擁兵自重,各霸一方,爭端四起,全國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命如螻蟻,與五代五十多年的亂世何其相似?此外綱常凌替,道德崩壞,內政混亂,外侮更甚,也是與五代相同而令人慨嘆之處。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如果能從治亂興衰的史事中總結出道理作為借鑒,或許能讓多災多難的中國,擺脫災禍走向繁榮,而不像五代那樣動蕩紛爭五十余年。于書成之際寫下這篇序。
中華民國十二年三月
古越蔡東藩
識于臨江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