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7評論第1章 白發(fā)回首燈火闌珊處
四十年過去了,我已然從青春洋溢的少年進入了氣血衰敗的老年,可我的思緒永遠(yuǎn)也不會失去對往昔熱血歲月的追憶,我的心永遠(yuǎn)會隨著昆侖的脈搏一起律動,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
“爺爺,后來呢?你找到‘天眼’了嗎?”
說話的,是我五歲的小孫孫。正是喜歡纏著人講故事的時候。每當(dāng)他趴在我的膝前,都會用稚嫩的聲音問我:“爺爺,你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呢!嗯,你給我接著講吧!”
孩子啊,是我生命的延續(xù),是我精神的延續(xù),是我這一生坎坷故事的延續(xù)。即使他不纏著我,我也會對他講述那段無數(shù)人用生命譜寫的歷史。
我摸了摸小孫孫的頭,遙遙看向昆侖的方向,輕輕地說:“找到了,爺爺找到了。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找到,他們...”
“爺爺,你怎么哭了?你是不是傷心了,那我不讓你給我講了,這樣你就不哭了...”
“爺爺沒哭,爺爺要講給你的。從頭給你好好講講...”
......
那是宣統(tǒng)元年的一個夏天,剛滿十六歲的我被爹娘喊到了炕前。我根本不知道接下來爹娘對我所說的話使得我的人生軌跡有多么大的轉(zhuǎn)變。一臉懵懂的問爹:“爹,娘,啥事喊我?”
爹一聲不吭的坐在炕頭抽著悶煙,紫青色的煙霧隨著爹的吞吐在空中放肆的搖擺著腰身,得意的變換著臉色。
“栓牢,你也十六了,我跟你娘商量過了。不能讓你再在家里混日子了。你看看你弟弟妹妹都還小,家里又是這個樣子,實在是養(yǎng)不活了...”
爹說這話的時候,像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一樣。我能看到他的嘴唇甚至都在顫抖。
“村里老干巴從西邊回來了。我跟他說了,讓他帶著你闖昆侖玉場去,好歹混口飯吃也比在家里等死好!你收拾收拾,明個一早,你就跟老干巴上路!”
我沒有吭氣。家里的情況我知道。全家六口人,吃穿用度全靠著爹扛長工養(yǎng)活。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一頓干飯。爹娘都不容易,能把我養(yǎng)到十六歲,已經(jīng)是盡力了。我不怪他們。
我趴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根本沒在乎額頭漸漸滲出的血色。娘一把從地上拉起了我摟入懷里,一下子就哭了,哭的撕心裂肺!
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就跟著老干吧出了村,踏上了西去的漫漫長路,一同去的,還有同村的狗剩、二牛和狗娃。這三個年齡都和我差不多,家里情況也都一樣,所以也就都選擇了這條路。
“栓牢,今年多大了?”老干巴見我一路上也不說話,特意主動和我攀談起來。
“十六了”僅僅回答了老干巴的問話,我就再一次沉默下來。不是我不想說話,只是我的性格還是有點子認(rèn)生。農(nóng)村娃,沒見過什么世面,總是難免認(rèn)生的。
不過我也偷偷的在老干巴沒注意的時候打量了他。這是一個三十五六歲的人,個子不算高,也就一米六、七的樣子。全身上下干瘦干瘦的,不過很有把子氣力。
隨身帶的行李總有七八十斤,我兩個手都抬不起來,可老干巴一抬手就扔到了馬車上。一身青布長衫,不像昆侖玉場的把式,倒像個教書先生。
“老叔,你咋穿的長衫,這昆侖玉場難道還有教書先生?”走了這么三兩個日頭,漸漸地我和老干巴也就熟了,話也就漸漸地多了起來。
老干巴哈哈一笑,揚起手中的鞭子在馬屁股上‘啪’的抽了一鞭子,這才說道:“玉場里哪要什么先生,我這么穿就是圖個路上安穩(wěn)。窮讀書人,沒人惦記。”
我沒出過遠(yuǎn)門,在家的時候,最遠(yuǎn)也就是去幾十里外的縣府干過一次大集,什么也沒買,就是跑跑腿,漲了一次見識。
老干巴說這么說的意思,我只是模模糊糊的好像明白點什么。輕輕地‘哦’了一聲,又沉默了下來。倒是二牛狗剩幾個人,一路上吵吵鬧鬧的很是熱鬧。
從我們老家甘肅去昆侖玉場,在那個時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國力衰敗,民不聊生。很多正經(jīng)的莊稼人沒了活路就上了山,當(dāng)了土匪。這一路千山萬水的,真是像西天取經(jīng)一樣的坎坷。
這一天,馬車緩緩地就停在了一座城關(guān)之前。老干巴一挺腰身跳下了馬車。對著我們幾個娃子招呼了一聲:“娃兒們,都下來,都下來,活動活動,咱們到了玉門關(guān)了。在關(guān)里好好的歇上一天,明天,咱們再上路!”
二牛第一個從馬車上跳了下來,一下車,他就問老干巴:“老叔,啥叫玉門關(guān)?”
我們幾個一邊下車,就聽老干巴哈哈一笑說道:“你們幾個娃兒聽好嘍,這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就可是西漢王朝設(shè)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guān)隘。是咱們昆侖玉進入中原的必經(jīng)之路,為啥叫玉門關(guān)?那就是因為咱們昆侖玉得名的!”
等到我們幾個娃子全下了車,老干巴把馬車栓在了城門口的一個拴馬樁上。領(lǐng)著我們幾個就坐在了路邊的一個大茶棚子里。一人要了一碗粗茶,就著身上帶著的干糧,一邊吃一邊就說:“橫豎沒事,老叔給你們就講個這玉門關(guān)的故事”
幾個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年齡,當(dāng)下是高興的不得了。一個個的連干糧和水都顧不上吃喝,就催促著老干巴趕緊說。
老干巴哈哈一笑,就講了起來。
古時候,在咱們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途“。這里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
每當(dāng)運著昆侖玉石的商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jīng)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zhuǎn)向,認(rèn)不得路。
有一次一個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大家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yuǎn)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后生悄悄地把大雁抓住,準(zhǔn)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
可是大雁一下子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引著商隊走了出去。
這個時候救了大雁的小伙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并轉(zhuǎn)告領(lǐng)隊的掌柜的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biāo),就再也不會迷路了。“掌柜的聽后,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guān)樓的頂端,每當(dāng)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shù)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biāo),再也不迷路了。
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