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0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7)
- 第29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6)
- 第28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5)
- 第27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4)
- 第26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3)
- 第25章 30天“目標—成功”訓練營 (2)
第1章 你必須知道的被誤解的成功學 (1)
誤解一:堅持就是勝利
人們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別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歌德
“堅持就是勝利”,這原本是鼓舞人們斗志的一句話,然而,事實證明堅持之后未必都是勝利?!皥猿志褪莿倮钡牡览頉]錯,但是前提必須是你所堅持的方向是對的。
所謂的“勝利”到底是指什么呢?這里指的就是你堅持要達到的目的。堅持到最后也未必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句話并非沒有道理,因為有很多人兢兢業業、艱苦奮斗,一再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最終卻事與愿違,以失敗而告終。
也就是說,堅持未必能夠勝利,甚至會輸得更慘,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將“堅持就是勝利”當做追求成功的真理。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那么堅持本身就更是個錯誤,因此,我們需要立即改變并尋找新的閃光的方向。
兩個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兩個同樣的玻璃瓶中分別放進了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后將開口朝向黑暗的一面,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面。幾個小時之后,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部都在玻璃瓶的后端找到了出口,飛了出來,而另一個玻璃瓶中的5只蜜蜂全都撞死了。
這個實驗是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 韋克在《組織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轉述的。那么,蜜蜂為什么會找不到出口?原因就在于——堅持。它們的經驗使它們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蜜蜂為什么會撞死?它們每次朝著光源飛的時候都用盡力量。而蒼蠅卻與之相反。尋找出口的蒼蠅和蜜蜂就像是正在追求成功的人們,他們一種是“蒼蠅型”,一種是“蜜蜂型”。
有人會認為蜜蜂才是烈士,蒼蠅不過是茍且偷生。首先,我們應當摒棄對這兩種昆蟲的好惡感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成為達到目的的“蒼蠅”還是壯烈犧牲的“蜜蜂”?
蜜蜂尋找光明,于是就不斷向光明的地方飛去,不斷重復著自認為正確的行動。它進行著一次次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憑借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但最終沒有得到任何結果,也不會有人為它贊嘆,因為,錯誤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
許多人無法成功,并非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目標給自己的思維上了一把鎖,無法從困境中突圍出去。
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只是一味地堅持,要懂得尋找出路、打破僵局。勝利在光明的地方,但通往勝利的路卻不一定在光明的地方。贏在執著、貴在堅持,這些似乎聽起來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方向是錯的,那么執著和堅持的結果卻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國時期,關羽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以諸葛亮為首的主和大臣認為魏國強大,蜀、吳應當結盟抗魏,而不應當因個人恩怨大動干戈,但劉備不顧東吳的求和,堅持要為關羽報仇,親自引40萬大軍出兵東吳,結果因為他的堅持,導致全軍覆沒,蜀國元氣大傷,他自己也因傷重不治而亡。
很多堅持根本無法向勝利靠近,正像歌德所說,堅持的是錯誤。
蝸牛這種動物喜濕,但怕淹,大雨來臨時就拼命向高處爬,直到太陽出來被曬死的時候還緊緊貼在墻上。方向是引領我們前進的路標,如果方向錯了,再堅持下去,只能是一錯再錯。就像蝸牛,如果它能及時改變爬行的方向,重新找到生存的地方,就會繼續活下去。
與其命運相同的還有馬嘉魚,馬嘉魚生活在深海,春夏之交溯流產卵,隨著海潮漂游到淺海。漁人用簡單的方法就能捕捉到大量的馬嘉魚,因為這種魚不愛“轉彎”。漁人用一個孔目粗疏的竹簾,下端系上鐵墜,放入水中,由兩只小艇拖著,攔截魚群。馬嘉魚“前赴后繼”陷入竹簾孔中,簾孔隨之緊縮。但馬嘉魚絲毫不退縮,更加拼命地向前沖,結果為漁人所獲。
假如你也像馬嘉魚、蝸牛和蜜蜂一樣,一味堅持自己的路,那么就不要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成功需要信念,但也需要智慧,要懂得堅持,但也要勇于放棄。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教條和理論對達到目的是徒勞無功的。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當去探索、去實踐。
盲目的堅持只能把自己帶進一個死胡同,甚至將自己永遠困在里面?!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時候,成功也許就在轉角處。
一位登山者和他的向導在登山途中迷路,向導堅持說:“只要一直往前走,到達最高處,就一定能找到出口?!碑斔麄兘钇AΡM地到達山頂時卻發現,正確的路與自己走的路僅有幾米之遙,而他們卻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浪費了許多時間。
就像猶太人有句諺語:“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假如你拿著豆子,堅持要賣掉它,結果一定不盡如人意。猶太人卻能夠想到將豆子拿回家,加上水讓豆子變成豆芽,然后改賣豆芽,或者干脆讓豆芽長成豆苗,將這些豆苗移植到花盆里,當做盆景來賣……
道理是相同的。成功是簡單的,但如果你走錯了路,找錯了地方,敲錯了門,成功就會變得復雜,因此,應當學會變通,及時審查自己走過的路是否正確,別讓暫時的不成功在錯誤的堅持下成為永遠的不成功。
舉考試并沒有垂青于他,讀了一輩子圣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最后落得個斷腿而死。倘若孔乙己不固執堅持,稍具理性,就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倘若人生目標錯誤,即使堅持到??菔癄€,也必定勝利無望。
與孔乙己不同,偉大的文學家歌德,一生創作了無數令人感動的佳作,但你也許不知道,歌德年輕時候的理想卻是畫家。由于對色彩有著極強的敏感度,因此很長時間他都沉浸在畫板里,渴望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自己的天地,他用了十年的時間不斷拜師學習,磨煉自己,但畫技依然平平,歌德常常為自己的才華得不到賞識而苦惱不已。
后來,歌德在與朋友到意大利游玩的時候欣賞到了許多知名畫家的真跡,他終于認清了自己所處的水平,不禁為自己自以為是的才華感到羞愧,他突然意識到,可能自己花上一輩子的精力也達不到那些大師的境界。
此后,歌德放棄了自己的苦悶和牢騷,放棄了懷才不遇的想法,將精力轉移到文學上,最后成了聞名世界的一代文豪。如果當時歌德堅持繪畫,就無法成為一個為世人所知的大作家歌德。
我們應該學會謹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選擇,及時審視選擇的方向,并適時作出調整,學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問題,放掉無謂的堅持,這樣我們才會離成功更近一些。
“堅持”的精神固然可貴,但不能因此失去方向。當你從事某種工作或者做某件事情時,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可行的方案,才有達成目標的可能。否則,最后只能是因迷失方向而不得不遺憾地以失敗告終。
“堅持”的精神值得提倡,但不值得盲從,決定勝利的因素不只是“堅持”,更多的時候是智慧,甚至是放棄。
堅持固然可貴,放棄也并不可恥,但如果只是為了所謂的堅持而去堅持,那么這樣的堅持就沒有任何意義。堅持并不難,難的是讓人們放棄錯誤的觀點,從堅持的鎖鏈中將自己放開去追求正確的道路。
誤解二:只做第一名
一位無氧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已經到達了6400米的高度。這時,他逐漸感到體力不支,停了下來,和隊友打了個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后來,有人為他感到惋惜:“為什么不堅持一下呢?只要再向上爬100米,就可以跨越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啦!”對此,這位登山運動員回答得很干脆:“我很清楚,6400米的海拔,已經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對此一點都不感到遺憾?!?
如果是你,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選擇放棄,誰不想在這時候為自己爭口氣呢?
當我們不斷鼓勵自己去爭第一名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更應當尊重自己,在恰當的時間停止。不爭第一名,并非不求上進,就像這名登山者,在距離死亡線一百米的地方,本來可以挑戰一下極限,但他卻選擇悠然下山,試想,如果這位登山者由于體力不支而犧牲了性命,難道這就是值得人們稱贊的所謂上進嗎?
每個人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極限,當你勉強自己超越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會受到傷害。如果登山者不顧自己的身體感受,勉強繼續向上攀登,很可能會在沒有到達死亡線的時候就失去生命,如此“爭求上進”便沒有任何意義。因此,那位悠然下山的登山者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是應該令人肅然起敬的。
在這個大家都削尖了腦袋向上爬的年月里,幾乎每個人都在不遺余力地向上爬,每爬上一處,都覬覦著更高點,甚至全然不顧腳下的基石是否堅固,能否承受得起欲望的重量,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身處險境,甚至還在無視人們的憤怒和鄙夷。
許多人錯誤地將成功定義為“第一”,只有第一才是成功,否則就是失敗。我們不能否定第一是一種成功,但是,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概念則是對成功的誤解。
這種誤解的由來應當從上學的時候說起。很多孩子在父母“爭取考個第一名”“要得第一名”等語言的刺激下,常常會產生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錯誤想法。而事實上,許多成功的人,在中學階段成績在班中并非第一名。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等人曾對560位“高考狀元”的成才狀況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論為:所謂的“高考狀元”,未必就是社會的頂尖人才。同樣,不少走出大學校園后成為社會佼佼者的人當中,也很少有人成績是排第一的。
由此可以看出,只做第一名,并非就是正確的。在追求成功時也是如此。就像那些追求高分數的人,他們雖然得了第一名,創造性思維卻大受限制,把自己那些頂尖人物所具備的品質丟得一干二凈。因此,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難以成為頂尖人才也就不足為奇了。
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所有人從小就被灌輸要具有競爭意識,任何地方都在不斷鼓勵人們要向高處看,要往高處爬,時時告誡人們要遵循“偉大的拿破侖定律”。但是要知道,一支隊伍,將軍只有一個,任何事情上,能做到第一名的也只有一個,難道除了將軍之外所有人都是失敗的嗎?相信拿破侖也絕不會認為在他統帥之下的士兵都是失敗的士兵。因此,人們不應在“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問題上使自己糾結。
每個人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將軍畢竟占少數,強大的軍隊還是由眾多小卒默默支持。泰戈爾曾說:“鳥翼系上了黃金,就再也飛不高了?!比绻^于關注“第一名”這樣的黃金稱號,只把功名利祿當做人生的目標,就很容易忘記自己最基本的使命,更不用說獲得成功了。
只做第一名的想法往往會讓人失去正確的奮斗方向。很多優秀的人才不甘于自我激勵,時刻期盼自己能成為世俗評價體系中的佼佼者,這樣的人一旦受到打擊就很可能會走向消沉。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曾經說:“一個做科學家的人,為拿諾貝爾獎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拿到諾貝爾獎。科學家絕對不可以為了名和利來工作,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笨梢?,這些對社會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工作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認為爭得第一才是成功呢?
很顯然,成功并非爭第一,不做第一也并非不成功。成功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從來沒有哪個成功人士告知人們:賺錢多的人就一定比賺錢少的人更成功,官職高的人一定比官職低的人更成功,開私家車的人一定比乘公交車的人更成功。但是,我們也不否定競爭,每個人都應當有競爭意識,只是,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競爭層次和競爭強度。
第一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第一名,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當你沒有成為將軍的時候,能夠踏踏實實做好一名士兵,也不見得就是失敗的人生。
那些不擅長死記硬背卻在實踐中大展才華的學生,那些缺少領導能力卻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的技術專家,那些厭惡追名逐利卻在知識領域自由翱翔的學者,他們不一定都是第一名,難道這些人都應當被稱做失敗者嗎?
穿鞋的時候,尺碼大小,是否舒適,只有自己知道。同樣,人在社會中,只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對成功有正確的認知,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才能體驗到成就感。成功不是做第一名,而是做自己的第一名,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錦輝說:“雖然不知道在別人眼里我算不算成功,但我卻更加自信和快樂。因為我學會了把遠大的理想變成具體的奮斗目標——做好每一件事,快樂每一天。我不能確定自己將來能否獲得許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對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充實、有意義。事業進步是成功,給家人快樂是成功,廣交朋友是成功,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遙遠,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只要我們能在理想的引導下,不斷前進,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充實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成功。
并非只有做到第一名才能體會到成功給人帶來的滿足感。成績可以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標準,不能因為強調一些因素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片面地推崇“只做第一名”的成功模式而否定已經獲得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