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6評論第1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 (1)
笨孩子的夢想
努力不懈的人,會在人們失敗的地方獲得成功。
——海格門斯頓
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兒子,由于生得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12歲時,他做了一個夢,夢到有個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寫的字被諾貝爾看上了。當時,他很想把這個夢告訴誰,只怕別人嘲笑,最后只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假若這真是你的夢,你就有出息了!我曾聽說,當上帝把一個美好的夢想放在誰心中時,他是真心想幫助誰完成的。”
男孩信以為真,從此他真的喜歡上了寫作。
“倘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會來幫助我的!”他懷著這份信念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三年過去了,上帝沒有來;又三年過去了,上帝還沒有來。就在他期盼上帝前來幫助他的時候,希特勒的部隊先來了。他作為猶太人,被送進了集中營。
在那里,六百萬人失去了生命,他活了下來。1965年,他終于寫出他的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1975年,他又寫出他的第二部小說《退稿》;接著他又寫出一系列的東西。
就在他不再關心上帝是否會幫助他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200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聽到后,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他的名字。
當人們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談談獲獎的感受時,他說:“沒有什么感受!我只知,當你說‘我就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這時,上帝會抽出身來幫助你。”
命運并不存在于一小時的決定中,而是建筑在長時間的努力、考驗和默默無聞的工作基礎上。
沒有臺詞的角色
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
——伯克
為了募捐,學校準備排練一部叫《圣誕前夜》的短話劇。告示一貼出,杰克的妹妹詹妮便熱情萬丈地去報名當演員。定完角色那天,詹妮一臉冰霜地回到家。
原來,《圣誕前夜》只有4個人物:父親、母親、女兒和兒子——而詹妮分到的角色是飾演狗。
出乎杰克預料的是,詹妮沒有退出。在爸爸的鼓勵下,她積極地參加每次排練。杰克納悶: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練的?但詹妮卻練得很投入,還買了一副護膝。據說這樣她在舞臺上爬時,膝蓋就不會疼了。詹妮還告訴大家,她的動物角色名叫“危險”。
演出那天,杰克翻開節目單,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危險(狗)。偷偷環視四周,整個禮堂都坐滿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他趕緊往坐椅里縮了縮。有一個演狗的妹妹,畢竟不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燈光轉暗,話劇開始了。
先出場的是男主角“父親”,他在正中的搖椅上坐下。接著是“母親”上場,她面對觀眾坐下。然后是“女兒”和“兒子”,他們分別跪坐在父親兩側的地板上。一家人正在聊天,詹妮穿著一套黃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腳并用地爬進場。
但杰克發覺這不是簡單地爬,“危險”(詹妮)蹦蹦跳跳,搖頭擺尾地跑進客廳,她先在小地毯上伸個懶腰,然后才在壁爐前安頓下來,開始呼呼大睡,一連串動作惟妙惟肖。很多觀眾也注意到了,四周傳來輕輕的笑聲。
接下來,劇中的父親開始給全家講圣經故事。他剛說到:“圣誕前夜,萬籟俱寂,就連老鼠……” “危險”突然從睡夢中驚醒,機警地四下張望,神情和家犬一模一樣。
男主角繼續講:“突然,一聲輕響從屋頂傳來……”昏昏欲睡的“危險”又一次驚醒,好像察覺到異樣,仰視屋頂,喉嚨里發出嗚嗚的低吼。太逼真了!詹妮一定費盡了心思。很明顯,這時候的觀眾已不再注意主角們的對白,幾百只眼睛全盯著詹妮。接下來,詹妮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沒有間斷,臺下的笑聲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詹妮的角色沒有一句臺詞,卻搶了整場戲。原來,讓詹妮改變態度的是她剛剛分到狗的角色垂頭喪氣地回家之后爸爸的一句話:“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態度去演一只狗,狗也會成為主角!”
逆境中掙扎的人要有柔和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生活本身就是樂趣,而你是這些樂趣的主人。
夢想的價值
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
——丁尼生
里基·亨利是在貧窮中長大的。他的夢想是體育明星。當亨利16歲的時候,已經很精通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時90英里的速度投出一個快球,并且能擊中在橄檻球場上移動的任何東西。不僅如此,他還是非常幸運的:亨利高中的教練是奧利·賈維斯,他不僅對亨利充滿信心,而且他還教會了亨利如何對自己也充滿自信。他教亨利認識到擁有一個夢想和顯示出信念是不同的。終于,在亨利和賈維斯教練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并且永遠地改變了亨利的一生。
那是在亨利高中三年級的那年夏天,一個朋友推薦他去打一份零工。這對亨利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它意味著他將會有錢去買一輛新自行車,添置一些新衣服,并且,他還可以開始攢些錢,將來能為媽媽買一所房子。想象著這份零工的誘人前景,亨利真想立即就接受這次難得的機會。
但是,亨利也意識到,為了保證打零工的時間,他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棒球訓練,那就意味著他將不得不告訴賈維斯教練自己不能夠參加棒球比賽了。對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還是鼓足勇氣,去找賈維斯教練,并決定把這件事情告訴教練。
當亨利把這件事告訴給賈維斯教練的時候,教練果然就像亨利早就料到的那樣非常生氣,“今后,你將有一生的時間來工作,”他注視著亨利,厲聲說,“但是,你能夠參加比賽的日子卻能夠有幾天呢?那是非常有限的。你浪費不起呀!”
亨利低著頭站在他的面前,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如何才能向他解釋清楚自己要給媽媽買一所房子以及自己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有錢的這個夢想,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教練那已經對自己失望的眼神。
“孩子,能告訴我你將要去干的這份工作能掙多少錢嗎?”教練問道。
“一小時3.25美元。”亨利仍舊不敢抬頭,囁嚅著答道。
“啊,難道一個夢想的價格就值一小時3.25美元嗎?”教練反問道。
這個問題,再簡單、再清楚不過了,它明白無誤地向亨利揭示了注重眼前得失與樹立長遠目標之間的不同。就在那年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去了,并且就在那一年,他被匹茲堡派爾若特棒球隊選中了,簽訂了20000美元的協議。此外,他已經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它使亨利獲得了大學教育,并且,他在兩次民眾票選中當選為“全美橄欖球后衛”,還有在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隊員第一輪選拔中,亨利的總分名列第七。1984年,亨利和丹佛的野馬隊簽訂了170萬美元的協議,終于圓了為媽媽買一所房子的夢想。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不要被現實所牽絆,我們要把“夢”做高些。
璀璨之夢
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圣。
——阿·安·普羅克特
安東尼·吉娜是目前美國紐約的百老匯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年輕演員,她曾在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目《快樂說》中講述了她的成功之路。
幾年前,吉娜是大學里藝術團的歌劇演員。在一次校際演講比賽中,她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最為璀璨的夢想:大學畢業后,先去歐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紐約百老匯中成為一名優秀的主角。
當天下午,吉娜的心理學老師找到她,尖銳地問了一句:“你今天去百老匯跟畢業后去有什么差別?”吉娜仔細一想:“是呀,大學生活并不能幫我爭取到百老匯的工作機會。”于是,吉娜決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匯闖蕩。
這時,老師又冷不丁地問她:“你現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
吉娜苦思冥想了一會兒,對老師說,她決定下學期就出發。老師緊追不舍地問:“你下學期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一樣?”吉娜有些暈眩了,想想那個金碧輝煌的舞臺和那只在睡夢中縈繞不絕的紅舞鞋……她終于決定下個月就前往百老匯。
老師乘勝追擊地問:“一個月以后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同?”吉娜激動不已,她情不自禁地說:“好,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一下,我就出發。”老師步步緊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匯都能買到,你一個星期以后去和今天去有什么差別?”
吉娜終于雙眼盈淚地說:“好,我明天就去。”老師贊許地點點頭,說:“我已經幫你訂好明天的機票了。”
第二天,吉娜就飛赴到全世界最巔峰的藝術殿堂——美國百老匯。當時,百老匯的制片人正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幾百名各國藝術家前去應征主角。按當時的應聘步驟,是先挑出十個左右的候選人,然后,讓他們每人按劇本的要求演繹一段主角的念白。這意味著要經過百里挑一的兩輪艱苦角逐才能勝出。
吉娜到了紐約后,并沒有急于去漂染頭發、買靚衫,而是費盡周折從一個化妝師手里要到了將排的劇本。這以后的兩天中,吉娜閉門苦讀,悄悄演練。正式面試那天,吉娜是第四十八個出場的,當制片人要她說說自己的表演經歷時,吉娜粲然一笑,說:“我可以給您表演一段原來在學校排演的劇目嗎?就一分鐘。”制片人首肯了,他不愿讓這個熱愛藝術的青年失望。
而當制片人聽到傳進自己鼓膜里的聲音,竟然是將要排演的劇目對白,而且,面前的這個姑娘感情如此真摯,表演如此惟妙惟肖時,他驚呆了!他馬上通知工作人員結束面試,主角非吉娜莫屬。
就這樣,吉娜來到紐約的第一天就順利地進入了百老匯,穿上了她人生第一只紅舞鞋。
夢想是用來“享受”的,不要讓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不要讓夢想碰撞中逐漸收回觸角。
沒有失敗者
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
——比阿斯
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院長決定,秋季開學后,希爾曼不能再回去上課了,原因是他的成績太差。
希爾曼的父親與法學院院長愛德華·金取得了聯系,但這沒能改變那個決定。金院長說:“希爾曼是個非常好的青年人,但他不可能成為一名律師。他最好去找其他職業。我建議他留在他周末打工的那個食品雜貨店里。”
希爾曼給院長去了信,申請重讀,但杳無音訊。
希爾曼感到心煩意亂。在重大事情上,他從未真正受過挫折。高中時他是個受歡迎的學生,是一個非常受人尊重的足球運動員。不費吹灰之力,他就進入了坐落在博耳德市的科羅拉多大學,并正式被該學校最負盛名的法學院錄取。
希爾曼的父親只有高小文化,他當了40多年鐵路郵局辦事員。但他熱愛學習,同時他知道兒子極想成為一名律師。他建議希爾曼考慮一下威斯敏斯特法律學院,那兒開設晚上課程。
父親的建議切合實際,同時又強烈地挫傷了希爾曼的自尊。科羅拉多大學是一扇通向法官寶座和聲名顯赫的律師事務所的大門;而威斯敏斯特則是一所窮人學校,沒有享受終身職位的教授,也沒有法律權威評論,那里的學生白天都在打工。
但是,希爾曼最終還是去見了威斯敏斯特學院院長克里福特·米爾斯。
米爾斯看了一下希爾曼的大學成績報告單,直率地說:“在博耳德你突出的是體育課、西班牙語課和你的學生組織能力。”
他說得不錯。希爾曼好不容易進了大學,卻沒承擔起大學生應盡的義務,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終使他自食其果。
米爾斯院長允許希爾曼在威斯敏斯特學院注冊入學;但有一個條件,他得重修一年級的所有課程。院長說:“我將時刻監督你。”
一扇門關閉了,但別的門向希爾曼敞開了。
因為這是第二次機會,希爾曼加倍努力地學習,并且對法律證據產生了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