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 (5)
- 讀者文摘精粹版6:每天進步一點點
- 東方笑
- 4388字
- 2013-08-03 03:16:08
“我聽過你引用的詩人約翰·巴羅所說的話,好像是‘屬于你的一定會歸你所有’。”
弗雷德的深厚的信仰和堅強的信念令皮爾十分佩服。
弗雷德繼續說道:“我的信仰是我虔誠的父母培育的。我的家境雖然很貧窮,但母親完全不在意,她常常說‘上帝會賜給我們食物’,一點都沒有錯,上帝一次也沒有遺棄我的母親。上帝應該也不會遺棄我的。”
他站在擠滿了急于找工作的失業者的大街上,引用了《圣經》里的話說:“曾經年輕的我現在老了。可是從來沒有看到正義被遺棄,正義的子孫乞求面包的情形。不論多么困難我也這樣相信。我的父母都教導我要相信。所以我始終懷著希望和信念。”
后來,弗雷德和一個具有發明才能的人共同創業,在新的領域中,弗雷德充滿創意的構想獲得了成功。在此之前他忍受了許多苦難,過著貧窮的生活,但他始終能堅守信念,終于獲得極大的成就。他積極的生活態度,使認識他的人都對他充滿敬佩。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堅持信念,屬于你的一定會被你得到。
讓自己堅強起來
強者容易堅強,正如弱者容易軟弱。
——愛默生
萊德認為自己的媽媽真是個了不起的女人。他爸爸因心臟病去世時,他才21個月大,哥哥5歲。她雖無一技之長,又沒有受過教育,卻毅然負起撫育萊德和他哥哥的責任。
萊德9歲時找到了一份在街上賣《杰克遜-維爾日報》的工作。他需要那份工作是因為他們需要錢——雖然是那么一點點錢——但是萊德害怕,因為他要到鬧市區去取報賣報,然后在天黑時坐公共汽車回家。他在第一天下午賣完報后回家時,便對媽媽說自己決不再去賣報了。
“為什么?”她問道。
“你不會要我去的,媽。那兒的粗手粗口非常不好。你不會要我在那種鬼地方賣報的。”
“我不要你粗手粗口。”她說道,“人家粗手粗口,是人家的事。你賣報,可以不必跟他們學。”
她并沒吩咐萊德該回去賣報,可是第二天下午,他照樣去了,因為她自己就會這樣做。那年稍晚時候,萊德在圣約翰河上吹來的寒風中凍得要死,一位衣著考究的女士遞給他一張5美元的鈔票,說道:“這足夠付你剩下的那些報紙錢了;回家吧,你在這外面會凍死的。”結果,萊德做了他知道媽媽也會做的事——謝謝她的好心,然后繼續待下去,把報紙全賣掉后才回家。冬天挨凍是意料中的事,不是罷手的理由。
等到萊德長大了以后,每次要出門時,媽媽都會告誡他:“要學好,要做得對。”人生可能遇到的事,幾乎全用得上這句話。
最重要的是,她教了萊德一定要苦干。她會說:“要是牛陷在溝里,你非得拉它出來不可。”哪怕是天凍得連眼珠都會裂開,或者下雨,再或不論你喜不喜歡,甚至你不舒服,總是要把牛拉上來。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一個性格堅強的人,會為他和他的家庭帶來幸福。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并能最終克服障礙,達到期望的目的。
一切都會改變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愛默生
羅絲身高不足1.55米,她的體重是62公斤。她唯一一次去美容院的時候,美容師說羅絲的臉對她來說是一個難題。然而羅絲并不因那種以貌取人的社會陋習而煩憂不已,她依然十分快樂、自信、坦然。
羅絲在一家日報社工作。于是她有機會去許多以前不可能去的地方。她去阿斯科特跑馬場報道那兒觀眾的情況的時候,遇到了一件事,它使她認識到那種試圖以順應世俗去表現得比別人優越的行為是多么愚蠢。
有一個矮小而肥胖的女人,穿戴得整整齊齊:高高的帽子,佩著粉紅色的蝴蝶結的晚禮服,白色的長筒手套,手里還拿著一根尖頭手杖。由于她是一個大胖子,當她坐在手杖上時,手杖尖戳進了地里。手杖戳得太深,一下子拔不出來。她使勁地拔呀拔,眼里含著惱怒的淚水。她最后終于拔了出來,但她卻手握著手杖跌倒在地上。
羅絲看著她離去。她這一天就算毀了,她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了丑。她沒有給任何人留下印象;然而在她自己充滿悲哀的淚眼里,她是一個失敗者。
羅絲記得非常清楚,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情況。那時候,她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沒有人在真正注意你的所作所為。許多年來,她都試圖使自己和別人一樣,總是擔心人們心里會把自己想成什么樣的人。現在,羅絲知道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她。
羅絲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跳舞時的悲傷心情。舞會對一個女孩子來說總是意味著一個美妙而光彩奪目的場合,起碼那些不值一讀的雜志里是這么說的。那時假鉆石耳環非常時髦,當時她為準備那個盛大的舞會練跳舞的時候老是戴著它,以致她疼痛難忍而不得不在耳朵上貼了膏藥。也許是由于這膏藥,舞會上沒有人和羅絲跳舞,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羅絲在那里坐了整整3小時45分鐘。當她回到家里,羅絲告訴父母親,自己玩得非常痛快,跳舞跳得腳都疼了。他們聽到羅絲舞會上的成功都很高興,歡歡喜喜地去睡覺了。羅絲走進自己的臥室,撕下了貼在耳朵上的膏藥,傷心地哭了一整夜。夜里她總是想象著,在一百個家庭里,孩子們正在告訴他們的家長:沒有一個人和羅絲跳舞。
有一天,羅絲獨自坐在公園里,心里擔憂如果自己的朋友從這兒走過,在他們眼里她一個人坐在這兒是不是有些愚蠢。當她開始讀一段法國散文時,書中寫到了一個總是忘了現在而幻想未來的女人,她不禁想:“我不也像她一樣嗎?”顯然,這個女人把她絕大部分時間花在試圖給人留下印象上了,而很少時候她是在過自己的生活。在這一瞬間,羅絲意識到自己整整二十年光陰就像是花在一個無意義的賽跑上了。她所做的一點都沒有起作用,因為沒有人在注意她。
如果想成功,不論自身的條件如何,不能指望別人,一切都取決于你自己。帶著自信和堅定的信念,帶著全新的感受,開始人生新的征程。
祈禱一塊面包
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間的想法。
——歌德
四歲的小克萊門斯上學了。教書的霍爾太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霍爾太太給孩子們講解《圣經》,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呢?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 “是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特別想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面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面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發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這么誘人的面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嘗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面包。”回到,家后,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他相信上帝已經看見了自己的表情,上帝一定會被自己的誠心感動的!然而,第二天起床后,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外,什么也沒有發現。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面包降臨。
一個月后,金發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面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無法繼續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么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的孩子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只有一個,他怎么會忙得過來?小姑娘笑著說:“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面包,但一塊面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了,人們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面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相信小姑娘所說的正是自己想要知道的——只有通過實際的工作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只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小克萊門斯對自己說:“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他帶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心走向了新的道路。
多年以后,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筆名馬克·吐溫發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為了理想勇敢戰斗的作家了。他再也沒有祈禱上帝,因為在無數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不要為卑微的東西祈禱!
命運并不存在于一小時的決定中,而是建筑在長時間的努力、考驗和默默無聞的工作基礎上。不要做無謂的祈禱,著手現實吧。
打開另一扇門
失敗是堅韌的最后考驗。
——俾斯麥
1967年夏天,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負重傷,除脖子之外,全身癱瘓。
喬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輾轉反側。她怎么也擺脫不了那場噩夢,為什么跳板會滑?為什么她會恰好在那時跳下?不論家里人怎樣勸慰她,親戚朋友們如何安慰她,她總認為命運對她實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視著那藍熒熒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臺。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潔白的跳板上了,那藍熒熒的水波再也不會濺起朵朵美麗的水花擁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來。從此她被迫結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離開了那條通向跳水冠軍領獎臺的路。
她曾經絕望過。但現在,她拒絕了死神的召喚,開始冷靜思索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她借來許多介紹前人如何成才的書籍,一本一本認真地讀了起來。她雖然雙目健全,但讀書也是很艱難的,只能靠嘴銜根小竹片去翻書,勞累、傷痛常常迫使她停下來。休息片刻后,她又堅持讀下去。通過大量的閱讀,她終于領悟到:許多人殘疾后,卻在另外一條道路上獲得了成功,他們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創造了盲文,有的創造出美妙的音樂,她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學時代曾喜歡畫畫。她為什么不能在畫畫上有所成就呢?這位纖弱的姑娘變得堅強起來了,變得自信起來了。她撿起了中學時代曾經用過的畫筆,用嘴銜著,練習起來了。
這是一個多么艱辛的過程啊。用嘴畫畫,她的家人連聽也未曾聽說過。他們怕她不成功而傷心,紛紛勸阻她:“喬妮,別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畫畫的,我們會養活你的。”可是,他們的話反而激起了她學畫的決心,“我怎么能讓家人一輩子養活我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頭暈目眩,汗水把雙眼弄得咸咸地辣痛,甚至有時委屈的淚水把畫紙也淋濕了。
為了積累素材,她還常常乘車外出,拜訪藝術大師。好些年頭過去了,她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她的一幅風景油畫在一次畫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術界的好評。
不知為什么,喬妮又想到要學文學。她的家人及朋友們又勸她了,“喬妮,你繪畫已經很不錯了,還學什么文學,那會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是那么倔強、自信,她沒有說話,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約稿,要她談談自己學繪畫的經過和感受,她用了很大力氣,可稿子還是沒有寫成,這件事對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寫作水平差,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習。
這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藝術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閃光,等待她去摘取。
是的,這是一個很美的夢,喬妮要圓這個夢。終于,又經過許多艱辛的歲月,這個美麗的夢終于成了現實。1976年,她的自傳《喬妮》出版了,轟動了文壇,她收到了數以萬計的熱情洋溢的信。兩年后,她的《再前進一步》一書又問世了,該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告訴殘疾人,應該怎樣戰勝病痛,立志成才。后來,這本書被搬上了銀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們的偶像,成了千千萬萬個青年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榜樣。
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