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漢魏六朝雜傳研究(修訂版)
最新章節:
修訂後記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本書對漢魏六朝雜傳的研究,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對漢魏六朝雜傳的存佚、著錄、作者等進行詳細考索,力求厘清每一種雜傳的基本情況;二是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細致的文本研究,對每一種雜傳的人物傳寫、敘事建構、風格取向等各方面進行系統解析;三是在對每一種雜傳微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個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創作進行宏觀審視,分析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品格,并對其歷史地位與價值做出判斷。作者試圖在史學與文學的廣闊領域中,以中國正統史傳和古典小說建立一個立體的坐標,通過跨文史或者說兼文兼史的視角,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觀照和研究。既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史學特征,揭示其史學價值和意義;也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文學內蘊特別是小說品格,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品格特征和人文內涵。同時,在客觀、準確描述漢魏六朝時期雜傳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漢魏六朝雜傳發展嬗變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建構漢魏六朝雜傳的歷史發展模型。
目錄(58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文前內容
- 序
- 敘論
- 上編 雜傳與雜傳的興起
- 第一章 列傳與雜傳
- 第一節 傳 列傳
- 第二節 雜傳
- 第三節 雜傳之流變
- 第二章 雜傳的興起
- 第一節 傳記體之萌生:《尚書》
- 第二節 傳記體之雛形:《穆天子傳》
- 第三節 “傳記之祖”:《晏子春秋》
- 第四節 “小説雜傳之祖”:《燕丹子》
- 第五節 雜傳文體之形成:劉向及其雜傳
- 中編 漢魏六朝雜傳概論
- 第一章 兩漢雜傳
- 第一節 傳録傳聞:《東方朔傳》
- 第二節 “傳奇之首”:《趙飛燕外傳》
- 第三節 人物形象的虛構性:漢武三傳
- 第四節 兩漢散傳
- 第五節 兩漢類傳
- 第二章 三國雜傳
- 第一節 變形的鏡像:《曹瞞傳》對曹操的傳寫
- 第二節 三國散傳
- 第三節 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與《聖賢高士傳贊》
- 第四節 三國類傳
- 第三章 兩晉雜傳
- 第一節 小説式的創作:皇甫謐及其雜傳
- 第二節 顯揚郡望:習鑿齒與《襄陽耆舊記》
- 第三節 文士群像的速寫:《文士傳》
- 第四節 傳神寫照:《名士傳》《竹林七賢論》與魏晉風度
- 第五節 兩晉類傳
- 第六節 兩晉散傳
- 第七節 自敘與他敘
- 第四章 南北朝雜傳
- 第一節 忠孝道德:蕭繹及其雜傳創作
- 第二節 佛光流轉:南北朝的僧尼類傳
- 第三節 “虛誕”的孝事:諸《孝子傳》與孝感模式
- 第四節 南北朝類傳
- 第五節 南北朝散傳
- 下編 漢魏六朝雜傳品格檢視
- 第一章 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觀照
- 第一節 時代環境:漢魏六朝雜傳興盛的人文生態
- 第二節 趣尚與價值: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特性
- 第二章 漢魏六朝雜傳的小説化傾向
- 第一節 表現之一:人物傳寫的小説化傾向
- 第二節 表現之二:敘事建構的小説化傾向
- 第三節 表現之三:風格取向的小説化傾向
- 第三章 雜傳文體與傳奇文體
- 第一節 外在標志:體制模式
- 第二節 特殊聯繫:文備衆體
- 第三節 內在傳承:敘事模式
- 餘論
- 參考文獻
- 後記
- 修訂後記 更新時間:2023-02-08 17:34:04
推薦閱讀
- 權力的智慧:冰與火的中國歷史定律
- 漠南軍府:清代綏遠城駐防研究
- 西明東夏:唐代長安西明寺與絲綢之路(全二冊)
- 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 酋長如何掌權:史前政治經濟學
- 蕭繹《金樓子》及其思想
- 宋代產權制度研究
-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探究
- 早期中英關系史:以浙江為中心的研究
- 史學調查與探索: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論叢(2017)
- 誰殺了秦始皇:疾病、丹藥與動蕩
- 中國史前神話意象研究
- 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時期的邦伯研究
- 科舉史
- 商周兵制考論
- 法庭上的莎士比亞
-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14輯)
- 歷史豈有底稿Ⅲ
-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 中古政治與思想文化史論
- 世界漢學·第14卷
-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 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世界歷史評論》第3輯)
- 英國革命之起因(1529—1642)
- 公眾史學研究入門
- 希羅多德《歷史》:描述歷史的均衡
- 職貢圖:古代中國人眼中的域外世界
- 血性:發現中國式剽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