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佛教經典。西晉泰始五年(269)竺法護譯(《開元錄》誤作帛法祖譯)。二卷。內容與《長阿含》之《游行經》大同。此經為部派佛教“涅槃”說的一種,與大乘《大般涅槃經》不同。異譯本有:《大般涅槃經》三卷,東晉法顯譯;《般泥洹經》二卷,失譯人名(或作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原本殘一卷,《開元錄》為之補全。因阿阇世王遣雨舍大臣,問伐越祇國事,佛為說七不衰法。大臣去后,為比丘說七七之法。次說四痛八戒之法,乃至受奈女供,展轉游行,至雙樹間入滅,焚身起塔,結集經典。
白法祖 ·國學 ·2.6萬字
佛教史書。清圓信校訂,郭凝之匯編。一卷。撰述時間不詳。是一部輯錄唐宋時期在家奉佛婦女事跡的著作。以人名為標題,共收龐行婆、靈照女、轉藏婆、一掌婆、無語婆、鄭十三娘、平田嫂、秦國夫人、沈道婆等三十人的事跡。其中在二十五人事跡后注有評唱拈頌。資料主要采自宋代燈錄及后世禪人的拈頌評唱等。見載于日本《卐字續藏》。
圓信 ·國學 ·9489字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一冊。乃就叢林日用須知制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規矩,于延祐四年(1317)冬自序上梓。全編分十門,即:日資、月進、年規、世范、營辦、家風、名分、踐履、攝養、津送。附錄之開甘露門,乃施餓鬼會之施食次第及法文、疏等。
佚名 ·國學 ·2.8萬字
《范文正奏議》·二卷,范仲淹撰。
(宋)范仲淹 ·國學 ·4.1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慧堅 ·國學 ·2532字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規、婺州清規、校定清規。宋代僧后湖惟勉編,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書,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二冊。本書系將百丈古清規以降之禪門諸種清規,參校其異同,去蕪存菁而重編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燒香之圖”、“告香、普說、立班之圖”等三十九項;卷下有“上堂、普說、小參”、“告香、入室、請益”等二十項,其第二十項為無量壽禪師日用小清規(入眾日用清規)。
惟勉 ·國學 ·4.5萬字
佚名 ·國學 ·1.2萬字
(清)陳夢雷 ·國學 ·3.1萬字
(清)陳夢雷 ·國學 ·4.6萬字
凡二卷。又作大慧禪師禪宗雜毒海、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法宏、道謙編,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二一冊。本書之名系由大慧之語“參禪不得,多是雜毒入心”而來。內容輯錄先德之機緣法語、參禪居士追憶記、方外道友贊、佛祖贊等。其后,明代僧仲猷祖闡將本書增編為十卷,廣搜諸師之偈頌,包括佛誕、成道、初祖、眾贊等,計三十余項,七三二首,刊行于洪武十七年(1384)。清順治十一年(1654),梅谷行悅繼祖闡之后又增八七零余首。康熙年間,臨濟宗僧迦陵性音將十卷刪減,重編為八卷,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四冊。其內容次第為佛贊、雜贊、投機、鈔化、雜偈、道號、山居等,卷八附錄普明牧牛十頌及梁山牧牛十頌。刊行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為宋、元偈頌之集大成者。
性音 ·國學 ·4.9萬字
李咸用 ·國學 ·3152字
明王臨亨著。筆記體,四卷。是書為著者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奉命到廣東審案,記途中見聞所作,分為古跡、名勝、時事、土風、物產、藝術、外夷、游覽八類。對當時東南沿海的政治經濟狀況和社會風俗多有敘述,史料翔實。其內容“非目之所睹、跡之所歷與身之所接者弗紀,志實也。”所以,其資料是真實可信的。萬歷間刊刻。有《玄覽堂叢書》影印本。
王臨亨 ·國學 ·2.7萬字
郭璞 ·國學 ·22.1萬字
文中稱東晉成帝元年(326年)受此經。《三洞珠囊》卷8、《云笈七簽》卷6皆引。該經當出于南北朝。元始天尊述八節誦、四時召文、八威策文、三十二戒、十六行、二十二事、五明之化、四行道等召龍法,修身積善道,勸人誦經修真,以廣福延命。
佚名 ·國學 ·9083字
書法心得論著。三卷。宋蘇軾撰。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土。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并舉為“宋四家”。擅長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并上溯晉宋諸名家,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且能自創新意。存世法書有《答謝民師論文帖》、《黃州寒食帖》、《前赤壁賦》、《祭黃幾道文》等。生平論及書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輯成東坡《論書》。
蘇軾 ·國學 ·2594字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脫脫 ·國學 ·42.4萬字
隋北天竺沙門阇那崛多譯,妙法蓮華經內咒六首。旋塔滅罪陀羅尼。禮拜滅罪,命終諸佛來迎咒。供養三寶咒。觀世音懺悔咒。金剛咒蛇咒。坐禪安隱咒。咒腫咒。金剛咒。治惡鬼病。千轉陀羅尼。第一滅罪清凈咒。第二咒。第三咒。第四咒。七俱胝佛神咒。隨一切如來意神咒。六字陀羅尼咒。歸依三寶咒。
(北周)阇那崛多 ·國學 ·4162字
一卷。明王世懋撰。此書為王世懋諸多著述之中較有價值的一部書。專論明代掌故、故事,中間參以作者之論斷。許多記載持論公正,足資參考。尤其是關于明代掌故之記載與辨疑,較有價值。此書體例頗似《龍川略志》之體例。但《龍川略志》只記作者之所閱歷之事,而《窺天外乘》則泛言明朝一代之事。其中關于“建文當復年號、修實錄;景帝當稱宗;興獻帝不當祔廟;仁宗、宣宗不宜以興獻帝之故而早祧”等條,持論皆正。同時他又對“宣德非建文之子、元順帝非合尊子”等加以辨正,認為這些一出于建文故臣之口,一出于宋遺民之口,均未可信。另外書中所記關于佩袋官窯器之類,亦足資考證當時之掌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書版本很多,有《王奉常雜著》本、《紀錄匯編》本、《續說郛》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元明善本叢書》本等。
王世懋 ·國學 ·5930字
儒家經典之一。又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舊題戰國公羊高撰。開始只是口耳相傳,漢初成書,據稱由漢景帝時公羊壽和胡母生(子都)寫成文字。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著重闡釋、發揮《春秋》的“微言大義”,但大半逞胸臆,不合本旨,史事記載較略,歷代今文經學家常用它作為議論時政的工具,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注本有東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唐代徐彥《公羊傳疏》、清代陳立《公羊義疏》等。
公羊高 ·國學 ·6.7萬字
佚名 ·國學 ·3833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