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課”的形式,即一日一課,將系統的古建筑知識進行拆分,讀者每日讀一篇圖文結合的小文章并從中了解一點古建筑方面的基礎知識。本書在內容上主要選取王其鈞老師繪制的中國古建筑圖畫,并將其進行篩選及系統的編排和分類,將其分為“古建筑構件”、“宮殿建筑”、“園林建筑”、“中國民居”四大部分。
王其鈞 ·歷史文化 ·5.6萬字
《圖文精解園林樹木修剪整形》系統介紹了園林樹木的基礎知識、園林樹木修剪整形概述、園林樹木修剪整形技術、喬木的修剪整形、花灌木的修剪整形、藤本類修剪整形、綠籬類及特殊造型修剪整形、園林樹木移植類修剪整形以及古樹名木的修剪整形。本書以實際操作技術為主線,將我國傳統園林樹木修剪技藝與當前國內外園林樹木修剪理念和技術相結合,文字簡明,圖解清晰,實用性強。本書可供大專院校園藝、園林、環境設計等專業的師生參考使用,也適合園林綠化管理人員及廣大花木愛好者閱讀。
韓玉林 朱旭東 趙九洲 ·歷史文化 ·13.1萬字
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門藝術,甚至是各種文化形態的綜合產物。《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建筑密切相關的八個方面,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解說中國古代建筑與政治、哲學、宗教、教育、文學藝術、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從而進一步揭示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內容超出建筑學的界限,旨在向大眾介紹傳統建筑的寶貴價值,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適用于普通讀者及建筑學方向的學生。
柳肅 ·歷史文化 ·17.3萬字
柯布西耶代表作,首度收錄17張柯布西耶《世界遺產名錄》建筑作品彩插,法語直譯!這是一本揭示建筑設計方法、顛覆建筑價值觀的書,向世界宣告一個全新的建筑時代的來臨。本書是柯布西耶在其主編的《新精神》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結集,書中闡述了何為機械美學,以及有關工業、經濟、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作者提倡建筑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的道路,以及相應的建筑美學革新,其石破天驚的理念對現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柯布西耶指出現代建筑應當結合時代的需求、拋卻虛華的空洞、批量建造住宅,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確立了現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
(法)勒·柯布西耶 ·歷史文化 ·6.2萬字
中國古代建筑采用木結構體系,一座房屋的木構架完成后,在屋面上用瓦鋪頂,在立柱之間用磚砌墻,從而圍合成可使用的房屋空間。所以,除木料外,磚與瓦是中國建筑最主要的材料。磚、瓦都由泥土燒制而成,也有各自的發展歷程,在工匠長期的實踐中,磚、瓦的制造技術不斷完善,還具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本書講述的就是磚、瓦在技術與藝術方面的形制與價值。
樓慶西 ·歷史文化 ·3.1萬字
這本書不是教科書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鑒賞手冊或裝潢指南。這本德波頓積數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從一個極其獨特的角度,審視了一個我們看似熟悉、其實頗為陌生的主題:物質的建筑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人為何需要建筑?為何某種美的建筑會令你愉悅?為何這種對于建筑美的認識又會改變?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聯?德波頓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足以顛覆你日常的那些有關建筑的陳詞濫調,會促使你從根本上改變對建筑、進而對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態度與追求。
(英)阿蘭·德波頓 ·歷史文化 ·9.1萬字
本書是一本以“人居環境藝術”為視角的中國古建筑藝術普及類書籍,分為兩章。第一章共七個部分,介紹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晉派、蘇派、徽派、閩派、川派和其他派系,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國悠久以及豐富的古建資源。第二章共五個部分,以獨特的視角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包括永恒智慧(道)、形制樣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藝(材)和裝飾藝術(藝)。本書不僅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色,更突破傳統宏觀講解建筑的專業壁壘,著重以圖景教學的思路,直觀地普及建筑的美學,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建筑的魅力。
王國彬 ·歷史文化 ·8.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擎天之柱——古代華表、帝堯為博采眾諫締造誹謗木、東漢時成為傳統裝飾石柱、明永樂年間建成天安門華表、我國其他地區的著名華表、榮譽象征——古代牌坊、由衡門演變而來的古老建筑、以宗教祭祀為主的廟宇牌坊、以表彰忠孝節義的節孝坊、以表彰建立功績的功德牌坊、作為地方標志的標志性牌坊等內容。
王金鋒 林風編著 ·歷史文化 ·7.3萬字
本書以講座的方式,介紹中國小品建筑的產品、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藝術上的特點,從門樓、影壁而碑碣、堆石……引領讀者徜徉于獨特而神秘的中國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線描,使閱讀直觀而又賞心悅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點,曉暢,清雅,質樸,自然。
樓慶西 ·歷史文化 ·7.6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古建筑中一種常見的建筑類型——牌樓。古老的牌樓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的文物價值,本書不僅簡述各類牌樓的由來、功能、形式和裝飾等,同時還介紹了牌樓所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樓慶西 ·歷史文化 ·2.8萬字
中國古代建筑以其鮮明的特點而自成體系。青海省海東市是河湟文化的發祥地,現存的瞿曇寺、趙家寺均是磚木結構的典型明代建筑,且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本書以預防性保護和修復理念對趙家寺明清古建筑的修繕工程進行了介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病害調研,介紹了區域環境特點、建筑本體材質病害類型及分布特點;病害治理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實施;前期病害調研及科學分析方法、預防性保護理念與傳統古建筑修繕工程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思考。本書將為從事科技考古、古建筑修繕保護、文物保護等相關專業的研究及工程實施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曹靜 ·歷史文化 ·4.3萬字
本書囊括了作者八年以來在中式古典建筑設計和施工一線的實踐經驗和資料整理的成果。和學術專著不同,這本書并沒有明確的時代界限,因為在古典建筑營造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實際的做法、風格和術語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時代和地域的邊界。本書采用圖解形式,將三百余張精美的手繪插圖與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結合,向讀者系統地講解了每一個古典建筑構件的加工和安裝過程,剖析了一些常見的民間中式古典建筑營造工藝和結構。其中還加入了大量附著于古典建筑上的雕刻、紋樣,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間傳說。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藝術從業者、歷史文化研究者、建筑設計師和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使用。
楊鉞(青木Axe)編著 ·歷史文化 ·2.4萬字
本書以符號學原理和場所理論為基礎,運用符號學和場所精神的相關理論方法對環境設計符號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符號能指與所指的分析,闡述環境設計符號所具備的潛在意義,進而揭示環境設計造型符號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任永剛 ·歷史文化 ·7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縱覽中國建筑發展歷史的普及讀物。作者以開闊的視野,全方位展示了南北建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特別是在民居、會館、書院、祠堂等章節,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從北至南,由東至西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帶領讀者鑒賞中國建筑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要表現得精神氣質。
趙逵 李純 丁援 ·歷史文化 ·17.9萬字
這是一本為建筑、規劃和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廣大藝術愛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現代建筑史。本書將為您詳盡講述從18世紀啟蒙運動開始,現代建筑所走過的200多年發展歷程,涉及34個國家,289位建筑家、工程師、工業設計家、藝術家、教育家、理論家、評論家以及對現代建筑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和實業家,360座(件)建筑、繪畫、家具和工業產品。本書配有488幅精美的插圖輔助您的閱讀。
陳文捷 ·歷史文化 ·13.2萬字
本書通過清晰明了的講解、生動詼諧的語言,以樹木作比喻,解讀中國傳統木建筑的主要構件及裝飾,講解了中國傳統木建筑中有關基座、柱礎、梁、柱、屋頂、欄桿、斗拱、牛腿、雀替、門窗、獅子與龍的建筑知識。小小一本書,帶你走近匠心獨運的中國古建筑,領略中國傳統建筑的精巧與魅力,發現深藏在其中的生動的歷史文化與智慧。
張克群 ·歷史文化 ·3.5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軸,以地標性建筑為線索,介紹了自先秦時期到現代的中國建筑,將中國的建筑發展史及各個時期的建筑風格娓娓道來,并輔以豐富多彩的插圖,將中國建筑的形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書共分為十一章,重點介紹了先秦時期的木構建筑、秦朝時期的經典建筑、兩漢時期的宮殿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建筑、隋唐時期的宏大建筑、五代遼宋金時期的多元建筑、元明時期的建筑群、清代的皇家建筑、中國近代的中西融合建筑以及中國現代的城市建筑。本書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文字簡潔明雅,是一部富有實用價值的中國建筑知識普及讀本。
肖鵬 ·歷史文化 ·15.2萬字
很早之前有這樣一個想法,用那些為世人矚目的中華經典背后的故事與傳奇,讓國人來了解中華的歷史、解析中華的文化。其實,無論是書法國畫、奇珍異寶、園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歷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尋常的內涵。這個了解、解析的過程,暫且讓我們將它命名為——“另類考古”。“另類考古”的過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為世上還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它這般漫長的詭譎、突兀的輝煌與瞠目的神奇。況且,歷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讓自己的啞謎被人不經意地揭穿。這樣一來,每一個經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滿謎思的同時,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人的眼球。當然,“另類考古”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考古的歷史”或是“歷史的考古”,但它所講述的故事無不與歷史的前進與人類的進步和創造力有關,所以它的內容注定是充滿挑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進入歷史文化的深處,了解文化背后的傳奇,是此書的最終目的。史實與傳奇合二而一,厚重與靈異經緯交錯,誘惑你的閱讀,牽引你的想象。告別枯燥繁雜的專業考試,走入豐富多彩的考古之旅。第三只眼看歷史,發掘湮沒已久的驚人真相。帶你進入一個波瀾壯闊的古代文明世界,為你揭開一個個千百年來困擾世人的歷史謎團。
陸明 ·歷史文化 ·11.3萬字
隨著中國歷史的車輪沉重地邁進了近代,在列強的沖擊下,中國不得不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各種異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華大地。作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當其沖,沐浴在濃烈的“洋風”之下,各種洋式建筑紛紛拔地而起,為古都烙下了那個獨特時代的印記。時過境遷,在今天回首望去,這片濃濃的洋風未被歲月所沖淡,反而成為古都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閃爍著紛呈的異彩。除去各式風格的建筑外,北京還有著歷朝歷代留下的各種構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橋與長城,《八面來風》收錄了這部分構筑物的內容以饗讀者。
張克群 ·歷史文化 ·4.4萬字
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營造學社同仁調查了137個縣市的古建筑1823座,詳細測繪了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即便是在“七七事變”后艱難困苦的流徙歲月,他也從未放棄。梁先生基于調查寫成的《中國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無法取代的中國建筑技術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居住藝術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史。
梁思成 ·歷史文化 ·1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